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兰河传》中“胡家婆婆”这一形象,承载了真实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体现不良传统文化对人戕害的中心人物。“胡家婆婆”的性格是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下形成的,她也就成了传统文化的影子,她将所受浸染悉数再传递下去,并不自觉地成了不良传统文化的帮凶,害己而不自醒,害人而不自知,一切都是按照传统文化与习俗的要求进行的,按照自己所认为的善的方向努力的,到头来却落得了人财两空,坑己害人。由此,不能不引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同时,小说也把目光与视角投放到更为广阔的诸多女性悲惨命运的描述中,深刻揭示了不良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女性悲惨命运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群体的,并由此让读者看到人类劣根性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培育与繁殖。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纯美的大荒诗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玉斌 《学术交流》2005,(3):171-175
对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的文体定性后,从四个方面表述其作为诗化小说的特点,即:诗的纯净、诗的风情、诗的意境、诗的律动。童心美使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地域性给作品敷上了特异的文化色彩;丹青妙笔绘出了北国风光;复唱、用韵等又奏出了咏叹调。这一切构成了一首归返精神家园的史诗。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两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两性文化背景下,《白鹿原》中的三位女性:白灵、田小娥、冷大小姐以其不同的方式对既定命运进行了反抗。她们试图超越悲剧的追求虽然最终归于毁灭,但却揭示了民族生命的深层动力,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琪 《学术交流》2007,82(4):182-185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她们年轻、美丽、纯洁,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在给读者带来清新醉人的观赏性的同时,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男权思想的文学观念,又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无疑可为这部一直作为西方文学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关节点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一代巴巴多斯移民的后代,非洲裔小说家波·马歇尔虽然没有得到美国主流作家们的认可,但在黑人女作家的经典著作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她的作品为年轻的文学姐妹们提供了一种声音,一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暴力和仇恨框架,赋予作品以新的力量,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痛苦、无奈和激奋,更多的是读到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马歇尔在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中成功地塑造了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移民母亲的典型代表希拉,边缘人物成长的典型代表赛丽娜,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典型代表苏吉和汤普森等几位黑人女性形象,描述了第一代移民及其后代在多重压迫下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毅力.  相似文献   

7.
郑玄的诗教思想受孟子影响最深的是"以意逆志"法与以史说<诗>.他在笺<诗>的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孟子诗教思想的精髓.孟子认为<诗经>是西周王道教化的产物,可以用<诗>来证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理想王道时代.郑玄接受孟子以史说诗的方法,于<毛诗传笺>中在<诗序>和<毛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成体系的"正变"说以史释诗.郑玄也继承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并加入了他自己的创新,将孟子的"以意逆志"法上升为以"美刺"释<诗>.他将<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置于解诗的过程之中,从而推求和诠释诗人之志,赋予"以意逆志"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简称《校录》)对徐锴《说文系传》的字头、释义、音切等内容做了全面校勘和研究,成为清代《说文系传》校勘研究的集成性著作。该书初为校补朱文藻《说文系传考异》而作,后另择善本进行系统校勘。在征引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见出土文献材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旁征博引,考证详尽,规模庞大,创见精审,取得了重要成就。《校录》一书集中体现了王筠对《说文系传》的研究成果,为其“《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仁虎 《南亚研究》2009,(1):140-148
《虚假的事实》是印度著名进步作家耶谢巴尔的代表作,在印度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重点塑造的核心人物是女性,这在印度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文试图解读作者笔下的达拉和甘娜格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典型意义,阐述作者通过她们所表现的对在婚姻问题上遭到过不幸的印度教妇女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4,(6):149-152
与前后期文人世情小说不同,《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采取了一种民间性策略。作者取用神道立足于民间受众,神道设教中多关涉民间意义上的宗族伦理与儒家社会伦理,把民间祈福畏祸的文化心理作为扬善惩恶的教化落点,从而有效呼应了作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化主旨。在世风浇漓、道德沦丧的晚明社会,这种文学救世的策略,无疑十分切实而有效。这也是《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1.
许卫东 《唐都学刊》2005,21(3):156-158
《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本)2004年4月第4次印刷的版本仍有一些标点和校勘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现选28例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13.
石寒 《日本研究》2003,(3):82-85
《落洼物语》作为日本10世纪末物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本身并不带有多少蓄意的女性意识,但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的透镜,我们却观察到它谈到了在那个特定时代切关女性生存境况和被动的角色定位的问题。“虚构物语”《落洼物语》是由流传的民间故事加工润色而来的,在其中沉淀有父权制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烙印,其中“落洼”、“继母”和“阿漕”等几个女性形象都在其它传统文本中找得到典型的对比研究对象,由此可以发现传统男权文化文本在话语形式上对女性的扭曲、重塑和压迫。在具体展开论述之前先概括一下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4.
沈约《宋书》不立"文学传",李延寿以此为由,在所著《南史·文学传》中以通常被视为南齐人的丘灵鞠居首。后世对《南史·文学传》这一体例多有诟病,其中尤以四库馆臣为甚。经由考察《南史·文学传》及诸类传体例,可知李延寿的做法自有道理,后人批评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促进小说的现代转型,而且为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带来契机。陆士谔《血泪黄花》最早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全景,对辛亥革命在促进现代小说形式的生成、辛亥革命与新女性尤其是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都有所探索。小说对正面人物尤其是新女性的形象塑造、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创造、在描绘家庭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上,都对此后革命"史诗"小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戎女 《求是学刊》2008,35(3):116-120
<伊利亚特>里出现的女性可分为三类:布里塞伊斯代表的"荣誉礼物",安德罗马克代表的妻子和母亲.以海伦为代表的"无耻人".她们命运不同.但全都为男性英雄世界所边缘化,她们是战争的奖赏和原因,背负战争之苦.这些女性出场不多,但足以使<伊利亚特>有一个特定的女性视野:从不同的女性角色,看待这场战争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赵春辉  洪红 《学术交流》2012,(3):131-134
清代传奇《草木传》的作者并不是蒲松龄,系后人伪托。依据《草木春秋药会图》中邱世俊《序》和作者《自叙》及相关方志文献,可认为《草木传》的作者是郭廷选。郭廷选,字秀升,山西壶关人。该传奇是依据汪价章回小说《草木春秋》改编而成的。郭廷选创作该剧,一方面以戏剧见才学,庋藏其博物多识和医药学问;另一方面略以寄慨,寄托其"立功勋"、"定华夷"的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18.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4,(2):137-141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以梁亦清为代表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人格,梁君璧、韩子奇为代表的文化混血人格,梁冰玉、韩新月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人格等三种不同文化人格共同展现了回族的心灵史。《穆斯林的葬礼》以书写民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及民族精神,是一部致力于挖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性著作,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王洪涛 《社科纵横》2002,17(4):53-55
《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中唯一得以完整流传的古籍 ,对于它的性质 ,千百年争论不休。本文试图对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把研究的情况 ,略分为四个时期 ,六种类型。重点对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果稍作述评 ,以求能对《穆天子传》的研究有点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孔子著《春秋》,经学家为其作传甚多,亦为精湛,东汉通儒马融则另辟蹊径,立足于《左传》,著《春秋三传异同说》。《春秋》三传,鼎足而立,各有偏重,各有特色,马融善于发现问题,于三传之说之外,阐发自己不同观点,也使人们对《春秋》研究有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