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刊登的一则关于唐群英与郑师道结婚的广告,引发了多重场域的反应与互动。唐群英率众将报馆捣毁,酿成了一场官司诉讼。在历史事件中,唐群英本人因“英雌”动武的行为,不仅于法庭审判中败诉,同时被公众扣上了“女德有缺”的帽子。而文学作品的介入,更使得唐、郑“婚变案”颇具戏剧化色彩。事实上,透过案件结局与文学形象中唐群英的遭遇,恰可瞥见“英雌”话语的内在困境以及民初女性面临的诸多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2.
读图时代来到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读图”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作品,也在以崭新的形式呈现,“读图”成了文学研究的最新问题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选择了“悲剧性”主要是“社会悲剧”作为五四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实现了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双童批判,并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嘲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对“悲剧性”的褊狭化理解遮蔽了它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使五四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广度显出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赋予中医药文化鲜活的文化意义阐释功能。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表征成为作家笔下的“调和符码”与“对立符码”,以对应美国主流的主导文化符码;另一方面,华裔文学作品的中医药文化表征实践,作为写作手法和写作需求,不仅让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走出了唯文化批评的漩涡,而且促使读者更多关注华裔文学作品与中医药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受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启示 ,反思以前提出的新文学理论体系 ,一个更加新颖的文学理论体系构建出来了。这个体系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为逻辑起点 ,由“文学的作品”、“文学的创作”、“文学的接受与发展”这三大相互连接的板块构成。这三大板块又含有层层递进的 1 2个层次 :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意象→文学形象→文学的意境、典型→文学的构成途径→文学创作的方法论→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的形态与分类→对文学的需要→文学的接受→文学的发展→文学的反馈  相似文献   

6.
“图像介入文学”与“混剪”的发生,是时间轴上物质、技术变量消长所带来的直接艺术后果。“混剪”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比较普遍地运用图像来实现抒情和叙事。“混剪”一方面高度强调对图像的运用,以图像为基本叙事单元;另一方面高度依赖文学文本,全面依靠文学作品所提供的人物、情节、环境来进行自身架构。图像阐释赋予了文学作品前所未有的确定性,这一进程从影视工业产生即已开始,而“混剪”则在打破影视工业所赋予的确定性的前提下,又给予了文学作品新的和更显破碎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革命歌咏赞     
(一) 现当代新歌创作,发端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时期。当时,在废除封建科举制的热潮中,兴办起来的新式学堂,都开设了唱歌课,因此,“学堂乐歌”应运而生。这些具有爱国思想和反封建礼教内容的学堂乐歌,是我国近现代歌曲创作中较早的一批作品,有着启蒙意义。“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创作了一些艺术歌曲。其中一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在艺术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革命的作曲家和歌手们在党的领导下,为民主革命、抗日  相似文献   

8.
在上世纪初的中国,推动文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是报馆和出版社,有实力的报馆或出版社往往是既发行报纸又出版书籍.然而在湖南,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只有报纸副刊.这种单一的运作模式,使得湖南现代文学在初期虽有广泛影响,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9.
将个人的体验投射到文学作品中是大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长子-残疾儿大江光的诞生标志着大江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大江光不仅成为大江家族生活的中心。“与残疾儿共生”这一主题也成为大江文学中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主题。对这一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的主题的深刻描绘也成就了大江健三郎本人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10.
《现代》杂志刊载的欧美文学作品约占其登载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近九成,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各种文体,极大地促进了欧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传播,它主要以推出《现代美国文学专号》、译介报告文学、系统介绍欧美文坛发展、介绍欧美小国的文学创作和培植“现代派”文学等手段进行推介。《现代》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作品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体裁和内容,对欧美文学走向中国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大型图文杂志<良友>画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舞台,大量文体杂陈、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都在此一展风姿,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学时尚.其初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新旧文学共存,而且曾发生过从旧派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折射出中国新旧文学决裂并逐渐融合的戏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华文创作的代际承传在前辈的关注和推动下正在进行,征文比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对于扶持激励文学爱好者、发现培养文学新人、承传文学审美观念,它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何激发年轻人自觉的华文文学创作意识,答案仍然有待追寻。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按照周作人的标准,当代文学中那些下半身写作的作品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人的生活的态度是非人道的;对于非人题材的展示没有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但这些作品恰恰是五四一代所提倡的人道主义发展的结果。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个体本位的人道主义文学,在打破礼教的僵化规范方面具有历史贡献,但是打破了旧的僵化的规范之后,仍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更符合人性的规范。当代文学中的身体欲望写作需要人性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文学,充当先锋角色的,通常指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倾向。一系列观念与创作呈开创性的作家、思潮或流派等,颇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性质、面貌及发展方向。百年风潮跌宕,代表人物层出不穷,例如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和"新小说"作家罗布-格里耶;二者的理论和实践,不啻20世纪西方先锋文学的缩影,无论外在的特征还是内在的联系均富有典型性,可谓正确观照和理解西方现代文学的镜子。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的爱情小说颇有先锋的意味,犹如旷野中的突围,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来说,在艺术上有着超越性的意义。它打破禁区,背离当时文学主流传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对主流传统提出了挑战,它为当代文学找到了一种新的现实,展现了对日常生活的亲近的姿态。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作品是对反人性、反人道的反拨,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延续,是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歌颂与热爱,它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公共领域是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各种学会、社团以及报纸、杂志等文学性刊物的兴盛为中心,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逐渐形成了文学公共领域的雏形。清末民初的文学公共领域具有和18世纪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文学公共领域颇不相同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7.
扎米亚京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道路都极为复杂,充满了争议。他的小说以讽刺、怪诞而闻名,既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印记,又深受现代派作家的影响,从而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临时语常出现的新闻报刊 ,文学作品及科幻小说等体裁的文章中 ,其目的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对他的了解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英语中不断层出不穷的新词汇 ,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延安的民间文学与五四以来的民间文学不同,它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的民间文学传统在全国文艺界推广和发展。民间文艺家赵景深、蒋祖怡等将“民间文学”等同于“人民文学”,遭到批驳。围绕“人民文学”的“人民性”学界展开了论战,最后,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学”为目标,一度遭到颠覆的传统文学地位略有回升,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同分有“人民性”的特质,达成了和解。  相似文献   

20.
张炎作为词坛宗匠之一 ,其词作在清代受到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的不同评判。 2 0世纪前半叶 ,褒贬两派虽然没作深入具体的阐述 ,但其见解都对后世的研究有所启发。建国以后 ,对其家世生平的考索 ,词集的编纂 ,以及词作内容、艺术、地位等问题的研究 ,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