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质为重"是西南联大办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联大办学成功的内决因素。这一理念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对西南联大"以质为重"本科办学理念的内涵、源流进行探究,以进一步挖掘西南联大成功办学的深层次原因,并给我国当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南联大教育思想的简要总结,对西南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而揭示出西南联大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由此而得出办好大学的四点启示,即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模式、卓越的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4.
西南联大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西南联大校史的简要回顾,对西南联大鲜明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进行了总结,从而揭示出其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的师资管理及历史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剑秋 《学术探索》2002,(2):115-117
西南联大办学成绩斐然 ,这与其所采用的师资管理密不可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西南联大的师资管理特点 ,并对借鉴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大学师资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执校西南联大的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是否具有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认同(尤其是张伯苓是否赞成通识教育),是西南联大史研究中的一个命题。西南联大能够实施通识教育,深层次上的主要原因是居于西南联大最高领导层的"三常委"有着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集中体现在:"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强体魄,担当重任;文理兼融,博通为先;团体协作,消除涣散;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五个方面。它表明西南联大要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品行高尚、判断独立、身体素质良好、情趣丰富高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人。西南联大人才培养的成就及其学子的成长体悟,充分说明通识教育是高质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段鑫 《理论界》2009,(2):207-208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昆办学的八年之间,虽受日本之严密封锁,但一直没有中断过与世界的联系.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奉命使华,曾来云南访问,在滇期间参观了西南联大,并在云南大学发表了演讲,是民国时期访问云南的最高级别的外国官员.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华莱士访华的目的、访问西南联大的经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有的史料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8.
论西南联大人文主义教育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南联大的管理者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中西融合独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西南联大以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目的,实施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为核心的民主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西南联大中西合璧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忆旧——兼论“西南联大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诞生在大西南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简称西南联大 ) ,一共才生存 8年 ,宛然“坛花一现” ,转瞬之间 ,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它的流风余韵迄未衰歇 ,它的魅力仍在吸引着千万颗心。现在仍有不少大学生一谈起西南联大 ,就油然生出一种景仰向往之情。以我个人来说 ,在青年时代曾读过三个大学———北平辅仁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四川大学 ,但是其中最使我怀念不已的便是西南联大。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西南联大的旧事仍不时地从记忆的深处浮现在我的脑际 ,萦绕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西南联大对我的影响太深了 ,它在我这几十年的…  相似文献   

10.
李光荣 《学术探索》2008,(5):109-113
西南联大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来自师传。西南联大文学教授的主体是欧美留学生,他们接受过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有的外国教授本身就是现代主义诗人和理论家,他们通过教学、创作、译介、批评等课内外形式向学生传授现代主义文学方法和经验,培育出一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者,从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1.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昆明)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及学术经历最重要的时期.当时冯先生举家南迁,共赴国难,以笔抗战,一方面成为了西南联大的顶级大师之一,另一方面成就了其"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以详细的资料对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校务活动进行了述评,指出:冯友兰先生本着一个忠臣孝子的民族自尊和祖国自爱,在中国历史上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人格、族格和国格即气节的时代,自觉自愿、不屈不挠地与大中华、小联大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善始善终,论道德有古贤风,论文章乃大手笔,立功求其实,立德求其善,立言求其优,这就叫至真至诚.这正是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坚持抗战的冯友兰先生作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心诚则灵,冯友兰之所以能成为并恰好在西南联大成为一代哲学大师(而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巨匠),其奥秘正在于此.这是一位用满腔爱国心血浇灌出了一棵哲学智慧之树的真正的哲学大师.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爆发了震惊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为应付时局,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被迫南迁,先在湖南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日军再度进犯,联合大学不得不西迁云南,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在战火  相似文献   

13.
在1929年至1946年期间,沈从文先后到吴淞中国公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大学尤其是前三所大学的任教经历使他建立起创作信心,并最终坚定了自己对文学道路的选择,形成了自己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实现了由作家到名作家的转变。创作的学者化倾向是沈从文在大学尤其是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学术压力对他产生影响的结果。这一倾向的出现意味着他文学创作自信的逐渐丧失,并最终使他走上学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9,30(3):111-113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联话"在保存楹联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诗学话语系统对楹联进行了理论上的言说,初步建构起联学的话语系统.其楹联理论以创新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雅切"或"切"及"味"等审美标准来评价楹联;二是对楹联用典的看法;三是对楹联审美作用的认识.袁枚所做的工作,为"联话"这种文论体式的正式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1929年至1946年期间,沈从文先后到吴淞中国公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大学尤其是前三所大学的任教经历使他建立起创作信心,并最终坚定了自己对文学道路的选择,形成了自己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实现了由作家到名作家的转变.创作的学者化倾向是沈从文在大学尤其是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学术压力对他产生影响的结果.这一倾向的出现意味着他文学创作自信的逐渐丧失,并最终使他走上学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兴办学形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开办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体系更应强调该能力的培养。通过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个课程模块、三个平台、四种途径"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一种全方位、多点渗入式的办学思路,对独立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朝着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创新设计实践教育方向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吴梓明 《文史哲》2001,10(6):93-98
义和团运动之前,教会学校在中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办学计划,教会学校之间的合作存在很大的困难,以及因受清政府的排斥而居边缘化地位。义和团运动以后,清政府的教育变革改善了教会学校的外部环境,教会学校则借助各种条件拓展自己的空间,充实教学内容,并加快了各校联合的步伐,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从"李提摩太与山西大学堂"、"雅礼学会的成立"及"中国教会大学的联合运动"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与教会学校的发展虽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确有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文化教育中心向南向西转移。1937年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三校校长蒋梦麟(1886—1964)、梅贻琦(1889—1962)、张伯苓(1876—1951)担任常务委员。是年年底,南京失守。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向云南昆明迁徙,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至1946年7月31日,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最后一次常委会上宣布“西南联合大学至此结束”为止,整整9个学年。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作为中国文教界代表的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济状况有…  相似文献   

19.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12,(1):129-133
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解聘刘文典"构成了西南联大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并被后来的研究者解读为关于知识分子的道德评判。本文基于对于这一是非鲜明的价值判断的质疑,从文学、文化、道德的多重角度辨析40年代知识者的两种谋生方式——"卖文"与"治印"的品质高下认定,澄清其中包含的诸多含混暧昧成分以及被后来者不断追加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基地.以罗常培、王力、袁家骅、张清常等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学者,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中国现代汉语语法进行研究,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