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汉学家翟理斯对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这一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翟理斯的主体性作用在四个具体步骤中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2.
翟理斯《古今诗选》中的英译杜诗是杜甫诗歌最早的英译文本之一。通过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发现翟理斯只选译了投射杜甫个人生活题材的诗歌,并有意偏离原诗题自创诗题,再加上淡化杜诗中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相关背景知识,明显改写了杜甫及杜诗的形象。依据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理论家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意识形态、诗学方面分析翟理斯英译杜诗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发现翟理斯对杜诗的改写是受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思潮、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3.
1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整理和研究这份丰富的文学遗产,总结前人宝贵的艺术经验,探索其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繁荣民族文艺,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序言》里所慨乎言之的:“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前此,国外最早将小说写进中国文学史的是英国的翟理斯和德国的葛鲁贝。他们的著作在1901、1902年分别于伦敦、莱比锡先后问世。而国内1904年出版的林归云《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译者的角度介绍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处女作《教师》的产生与内容,并从四个方面回答了出版商们为何在作者生前拒绝出版这部小说和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小说人物的命名大多是作者“合目的”的选择,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这些男性名字或充满嘲讽意味,或极具象征意义,或取自《圣经》,并在小说中有所寓意,或通过名字揭露奴隶制罪行。这些男性名字所具有的隐喻生动刻画了小说人物、深化了小说主题,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男权社会的嘲讽。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库中小说的跨文化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通过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的研究可以更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原语文化在译语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小说创作的背景之一,以或直截了当或一笔带过的表达方式存在于小说的字里行间。小说自译者因其兼具作者和译者身份,必然肩负历史书写的使命。汉语平行语料表明,自译者多使用双语文本"合力"的方式集中再现民国时期(1912—1949)的历史,且在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中体现出"明"与"暗"两种处理倾向。  相似文献   

8.
翟理斯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汉学界的代表人物,他倾其一生研究中国,在其文学代表作《古文选珍》《中诗英韵》《中国文学史》等中都多次向英语世界的读者译介中国大文豪苏轼及作品,并且颇有见地,以至于后来许多汉学研究者也纷纷把目光投向苏轼。通过全面分析、研究翟理斯与中国的结缘,翟理斯对苏轼及作品的关注和翟理斯对苏学传播的影响等,可以判定翟理斯在海外苏学的传播史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大量译介外国小说的现象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小说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在篇目选取,内容处理和语言结构等方面主要采取了“意译”策略。从政治、文化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因素来探讨晚清翻译小说中的意译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汉学研究,从汉语教材的编写到汉语工具书的编纂再到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都以实现汉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的最大语用价值为目标。通过阅读和整理翟理斯的著作、论文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翟理斯追求语音简明实用,强调语境中的词汇考察,注重汉语的超语法系统以及汉字实践体验。翟理斯实用主义的独特汉语观对汉语在西方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驰名世界的文学大家。反观这一时代的文学创作,读者会发现这一时期的文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诗歌逐渐式微,散文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这个时代思想的直接表达。而小说则登堂入室,凭借批判性锋芒,成为贯穿维多利亚时代始终的经典文学样式,并与所处时代构成强有力的互文关系,传神地诠释了"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重要诗人。他的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同他的长篇小说一样体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成就。本文试从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哈代在这篇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悲情色彩。  相似文献   

13.
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主体成长、发展、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特罗洛普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对的多重生存困境的深切忧思,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女作家小说叙事中的情感活动形式入手,论述中外女性文学群体在女性意识的言说中的一些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5.
爱略特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女小说家,在其小说中,对宗教问题的关注是其作品的一条主线。爱略特人本宗教观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维多利亚时的社会文化状况;维多利亚时的社会心态;爱略特的宗教生活与思想经历。  相似文献   

16.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福尔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用20世纪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中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有浓重的实验小说气息。福尔斯借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实现了对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宣扬了存在主义自由观,以此达到了叙事和主题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莎拉和查尔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后现代叙事技巧的“重构”和“解构”,阐释和表达出存在主义自由思想。作者约翰·福尔斯不仅将这一主题思想演绎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并且含而不露地蕴涵于后现代叙事技巧之中,创造性地实现了主题与叙事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重婚叙事是维多利亚小说的高频叙事策略,涉及经典小说,常见于通俗小说,盛于惊悚小说,是19世纪英国殖民扩张及社会变革时期婚姻家庭状况的文学表征。重婚叙事在西方文学中有一定的渊源,主要呈现为"意外回归—确认重婚—激化矛盾"的叙事模式。维多利亚小说的重婚叙事在承继西方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殖民回归"式的维多利亚时代特色,在描写有悖传统的婚姻乱象的表象下实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9.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并最终确立其世界工业霸主地位,完成了海外拓殖的历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对英国近现代社会影响深远、为塑造近现代英国民族灵魂、稳定当时的社会局面立下不朽功勋,同时又造成人性与自由严重受压抑的"维多利亚主义"(Victori-anism)道德风尚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是一个崇尚道德风尚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逃出被道德审查的命运"[1]。正因为道德在维多利亚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对维多利亚道德的研究理应成为维多利亚小说研究的重要焦点。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念的流变,从而对维多利亚道德进行重新阐释,可以更好地把握维多利亚小说中人物反映出来的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不仅仅是女主人公简的浪漫史,更是她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的艰难的成长史。全篇首尾呼应连贯一致的主线是女性作为父权社会的他者的混合身份自我认同的过程。通过这种认同,夏洛蒂为她的女主人公找到了既符合维多利亚道德规范又能保留女性相对独立的自我的实现灵与肉的协调的路,虽然这条道路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某种乌托邦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