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陈确著有<大学辨>,并与同门张履祥就<大学>真伪论辩多年.探析他们论辩的具体过程及其学术趋向与观点差异,可以看出二人在清初学术转型之中,出于对师说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学术分歧.陈确趋向于陆王心学而其<大学辨>以考证方法解决义理问题,体现了清初学术由理学到朴学的转型;张履祥趋向于程朱理学而以躬行践履著称,其尊朱黜王思想对康熙朝理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正学的终极理想以及天人回环、交尽的整体视野为标准,在理学大传统中,船山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思想进路:一为周张,二为程朱,三为陆王。在船山看来,张子保持了天人回环的架构且体系严整,所以船山以之为正学的楷模;程朱强调了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天人之间的本原交互作用,船山以之为正理然而不能比肩于正学之规模;而陆王只强调心的地位而忽视了天作为理之本原的地位,所以船山以之为偏至而不足承继正学之大统。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颜李学派,以承接孔孟道统自居,批判程朱理学,是清初实学思潮的先锋。代表人物为颜元、李塨、王源及程廷祚等人,主张人性一元论、“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义利观和“习行”的修养论,其理论在清初、民初及现代几经沉浮,反映了政统与道统的角力与联盟。展现这一学派的学术生命力,反思其学术命运历程,梳理其学术观点,对现代中国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7,23(6):87-92
清初降臣孙承泽于明朝末年考中进士并授官,1644年3月在李自成军队进入北京后投降新政权,5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又投靠清政权。1654年因陈名夏案休致罢官。在退居后的二十余年间,孙承泽由于气节有亏,在学术上力尊程朱,结交了魏裔介、魏象枢、熊赐履、陆陇其和刁包等著名理学家。在与他们的论学往来中,孙承泽不仅将晚年生活沉浸在经史之中,而且也赢得了"老为经生"、"所学甚正"的口碑。  相似文献   

5.
陈晨 《学习与探索》2024,(3):148-155
作为中晚明最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之一,被视为“叛道不经”之“新学”的阳明心学给当时的八股文坛带来巨大冲击。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晚明八股文坛“自得”之风的盛行,许多科举士子摆脱了程朱传注的禁锢,进而直接引发“性灵”思潮在晚明八股文坛产生巨大反响,许多文人士子不再将性灵汩没于程朱传注而推崇文学色彩浓郁的“性灵”八股文;而佛老因子之所以充斥中晚明八股文并屡禁不止,则与阳明及其后学“范围三教之枢”的理论底色密切相关。王阳明有意利用科举考试向天下文人士子推广其学说,科试考官尤其具有心学背景的考官对心学八股文的肯定,阳明及其后学所倡导的为学“自得之乐”之说,皆使心学浸润中晚明八股文坛甚深。  相似文献   

6.
葛志毅 《学习与探索》2004,1(4):117-124
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撰写,中国学者虽因受西方化思想的启发而在研究中创辟新知、取得成就,但出于民族文化的本位良知,还存有一个如何摆脱西方文化影响以尽力阐释和发扬民族真实历史和本原传统为己任的理念.只是由于在学术上时时感到对西方文化既不能置之不理而必须予以关注,又无从在思想上完全摆脱其渗透影响而感到尴尬,因而常常流露出某种焦虑乃至矛盾的思绪,但无论如何,保存和发扬我们自己的学术文化传统,则是中国学者必须坚持的学术职志和学术信念.  相似文献   

7.
高春艳 《唐都学刊》2014,(3):31-34,64
李因笃是清初著名学者、美学大儒,在经学、实学、文学、音韵学方面皆有建树.运用文献分析、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其漕运思想,认为李因笃系统梳理了古代漕运历史和漕运思想,并针对清初漕运现状,提出了“三要”“五举”“六说”组成的漕运治理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理学”前锋程颐(伊川),“心学”殿军刘宗周曾简赅地点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矛盾。程颐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①;刘宗周说:“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②。“本天”还是“本心”,亦即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还是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构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截然相反的道德本体论。这一矛盾的形成源远流长,与儒的内圣之学共始终。本文拟探讨:从孔孟到程朱,怎样最后确立了一个客观形上的道德天本体。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守仁)作为宋明理学的大师,敢冒“天下之讥”,一洗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的陆学,恢复其“圣贤之学”的地位,(《答徐成〈壬午〉》,《王文成公全书》〈以下简称《全书》〉卷21)创立有别于“程朱道学”的“陆王心学”。王学,虽时褒时贬,但曾一度流行全国,不时激起思想界的层层波澜,播扬海外,则愈见真灼,因之名闻遐迩。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和民间的代代传闻,对王阳明的先世和后裔,略作考证,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也论邵廷采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论邵廷采的学术成就钱鸣一、邵廷来的学术基础与治学风格邵廷采的学术,是否属清初浙东学派,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以为邵廷采是清初浙东学派的一员。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邵氏学术的渊源,二是邵氏学术的内容倾向,这是我们判断邵氏学术归属所持的两个基本标准。邵...  相似文献   

11.
最迟到元代末年,义夫旌表已经开始用于指代丧妻不娶的男性。今可考证的此类义夫旌表事例始见于明初。明代义夫旌表制度尚不完善,旌表具有随机性。清代道光《礼部则例》首次明确义夫旌格,但明清民间对义夫的理解一直很宽泛。清代义夫旌表比明代更趋于严格和成熟,而旌表对象则以士绅为主。  相似文献   

12.
吴梅村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是入清后的诗坛领袖。时局的变化、国家和民族的衰亡激发了其愤怒之情,他以数量众多、艺术精工的七言歌行诗记述时事、反映社会,风格苍凉激越而缠绵哀婉,其诗歌被称为独步一代的“梅村体”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刘泉 《唐都学刊》2013,29(1):10-13
与明清两代相比,《正蒙》元代注本较少。元代注本大致有沈贵珤《正蒙解》、郑原善《补正蒙解》、朱隐老《正蒙书说》等,均已佚。据贝琼《潇峰祠堂记》记载,沈贵珤《正蒙解》原仅14篇,缺《王稀》《乐器》《乾称》诸篇。郑原善补足其缺,经胡炳文为之作序刊行。今据《新刊性理大全书》等古籍,辑出沈贵珤撰、郑原善补《正蒙解》佚文12条。经初步研究,朱熹三传弟子沈贵珤之《正蒙解》虽多宗朱熹,但间有特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问永宁 《唐都学刊》2009,25(3):95-98
回族民间传说和不少学术著作都认为常遇春是回回人。但从常遇春长辈的名讳、常遇春家族的行为方式及有关常遇春后代的资料、元代色目人的地位等方面来看,常遇春不太可能是穆斯林,因而也不太可能是回回人。  相似文献   

15.
从清末满汉权力格局的角度考察,载沣驱除袁世凯是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亦是少壮派满族王公逐渐集权的必然举措。载沣驱袁的态度与理由发生过明显的转变,最终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是载沣在与其他清廷高层各派系博弈下有所妥协的抉择。驱袁后,载沣并未真正实现集权,他的统治权威非但没有通过驱袁树立起来,反而招致了清廷朝野内外各政治势力对其统治能力的质疑,并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刘丽 《阅江学刊》2009,(3):127-130
王崇简是清初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抒发感情真挚动人,其人虽未入《贰臣传》,却有典型的贰臣心态,即对自己的失节行为有深刻的内疚之情。其诗主要表现了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及忠列之颂三大主题,诗风雅正,格调清平,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清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被清诗研究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17.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6,22(6):110-115
雷学淇作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述流传不广,学术成就一直淹没不闻。但他在清代学术研究史上第一次辑录、校订古本《竹书纪年》,并极力为其正名,肯定其史料价值足以弥补《史记》等书关于三代古史记载的缺陷。雷学淇治学态度严谨,且颇具怀疑精神,是清代嘉道时期一位值得重视、其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18.
杨栋 《求是学刊》2002,29(2):81-85
杨朝英是元人选元曲之第一人。本文首将杨氏作为元人研元曲之曲学家予以观照,采用知人论世的实证方法,在考辨其里籍及其二选编刊时地的基础上,详剖其新型乐府观及渊源,并以周德清格律派与杨氏的争论为背景,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也唱得”之曲文本位论思想,以为杨、周之争是曲学史上格律派与文学派的首次交锋,属音乐文学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的反映,从而对杨氏的曲学理念予以准确的把握与定位。  相似文献   

19.
清同治、光绪年间 ,新兴的京剧诞生了第一批行当齐全的杰出表演艺术家 ,名丑刘赶三便是其中之一。刘赶三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卓绝的演出才能。他一生最具影响的剧目几乎都与咸、同、光三朝的重大事件的重要人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景海峰 《求是学刊》2002,29(1):32-36
在当代的著名学者中 ,傅伟勋是新儒家最为重要的批评者之一。他对当代新儒学所面临困境的一系列分析和论说 ,在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傅伟勋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 ,对他批评新儒家的主要观点作了梳理 ,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提示了这些批判的独创性价值和超越性意义 ,从而使学界能在更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这些争辩性问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