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科学技术结合到生产力中,形成科学化的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把中国从一个不可溶的社会结构向可溶性的社会结构转变,这是近代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社会效应,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人文展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充实丰富的内涵,这对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的侧面被忽视了,所以建议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应补充上这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社会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中国人逐渐觉醒,是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条件。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及近代新国家观念的萌芽、近代各种国家观念及其主流的产生、近代国家观念的基本确立等三个阶段。它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争回大量因不平等条约而丧失的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使自由、民主和平等观念在中国民众中得到普及和被接受,对统治者的专制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和中国传统社会架构内海洋性因素缓慢成长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地形成。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与西方近代海疆观念的产生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由古代传统单一的海疆观念向近代全方位、整体性的海疆观念形成过程中,充满着争论和斗争,形成极其艰难和痛苦。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认识近代社会"科学救国"这一进步思想和社会活动,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认为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5.
海登·怀持将“文学性”问题延伸到了近代观念所认为的最不可能的历史领域,提出史学家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现象所作的思考是“文学性的”,进而得出了历史充满文学性的结论。在形成充满文学性历史的众多因素中。海登·怀特强烈倾向互文性这一重要方面:他践行通过解构历史、跨越文本边界、建构历史文本来实现文学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他揭示历史的结构过程就是文学性产生和播撒的过程;他剖析历史的完成效应则体现为历史文本的文学性意义链无限增生。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是中国近代文化基本的、核心的问题。本文试着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与近代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揭示影响中西文化关系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一问题形成于中国近代文化论坛的历  相似文献   

7.
运河区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 ,也是近代企业集中的地区之一。运河区域近代企业的创办使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对近代观念转换和近代民主制度汲纳等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人才观的产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产物,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本身及国内外环境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决定的。邓小平人才观的主要特色在于,围绕“现代化”这个轴心,把人才队伍建设看成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关键,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看待人才建设。邓小平人才观的精髓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关键是人才标准;其主体是人才的开发、选拔、培养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初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乃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化、发展的产物。近代职业教育针对传统教育现将教育与现实、教育与职业相割裂之弊,从教育与个人、教育与生产、教育与社会诸方面来认识和实施教育。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之发展均具有深远的影响。本对1912—1931年间中国职业教育初期发展作了粗略的梳理,力求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近代职业教育之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新式工矿业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试图证明:1.在新式工矿业的产生发展中,存在看办厂投资额不断下降的长期趋势;2.这一趋势的形成与工矿业实际规模的变化无关,即这一趋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新办工矿业实际规模越来越小;3.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而言之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大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伴随着近代新式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浅议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经济及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即市场活力和优势,挑战即工业结构急需调整、人才需求强烈;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应积极面对市场经济,大力培养市场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优化人才结构,不断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建议即: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高职教育市场观,实施投资多元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高职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联系的一面,又有相斥的一面。二者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并不存在本质冲突。现代大学的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该向着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职业教育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教育服务对象如农业从业人员、新增劳动力还有进城务工人员等多个群体对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但因受教育时间少、学习方式落后、收入低等条件的限制又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远程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以此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师生的角色、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将会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步伐,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必须实施校企合作,逐步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学制度.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引导现代职业教育步入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化科学管理道路,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以此来满足现代新型工业化、多元化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5.
特定的职业教育形态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之中的,这种“双重嵌入”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方式、产业体系形态等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职业教育存在吸引力不足、适应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应遵循社会嵌入、政治嵌入、市场嵌入和技术嵌入的建设逻辑,从社会嵌入上应满足社会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供给需求,从政治嵌入上应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市场嵌入上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协调运行机制,从技术嵌入上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依据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联性,本文提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以恩施州为例寻求在产业创新过程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结构、专业调整、管理体制等方面作出调整,培养输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代我国女子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所起的作用不明显。这是因为,一是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制约,二是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科目设置的不合理和狭隘性而导致。考察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科目设置变迁及其对女子地位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对于促进现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半以传授型、继承型为主,培养出的多半是再现型人才,很少是发现型、创新型人才,所以,不利于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当前,基于素质、创新、实践、应用的多维互动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出现,高职教育形成了教学模式的新亮点,为高职教育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东北地区面临着高级技工缺乏的事实,从而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契机,包括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为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的历史契机,国企深入改革和地区社会转型给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契机;国家就业政策的改变和政府对人才结构调整的重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契机;观念转变对职业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带来的契机;"入世"的宏观环境变化引发了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的契机;高等教育大众化内在地要求人才多样化的契机。把握契机,培养高级技工,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完善技术等级制度,需要建立技工劳动力供求市场。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在激烈的生源竞争和就业市场的压力下,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转变原有的人事工作理念,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院校工作之中。文章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搞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