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新 《浙江学刊》2001,(5):99-104
本文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通过研究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描写,及其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大问的追问,对萧红及其作品给出一种新的诠释,以期对萧红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主要在萧红作品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反思、对"人的精神空前失落"的揭示,对"人的精神"的深情呼唤,对人类渴望获得顽强生命力,彻悟生命真义超越轮回的揭示,以及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借此找出萧红作品历久常新、酎人寻味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3.
刘山梅 《生存》2020,(1):0051-0052
长期以来“自读课”课型混乱、教学低效,部编教材“三位一体”教学思想指导对“自读课”教学再探究,由“教读”得法到“自读”用法,教师引领,才能使学生由“自读”收获“自得”。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3):138-140
从80年代的伤痕、反思小说,到90年代以后对日常生活的记述,张宇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创作思想方面既有坚持又有变化,从使命意识到生命意识,坚守不变的乡土情怀,就是张序二十多年创作思想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  相似文献   

5.
刘保亮 《学术交流》2006,(2):174-177
阎连科执著地探寻人生原初的意义,是一位有着浓郁生命意识的当代作家。他以令人战栗和疼痛的方式,书写耙耧山民的沉重苦难、困境中的苦中作乐、近于原始的性爱,使“活着”本身呈现出人生意义。他把耙耧人置于死亡的阴影之中,以此激发他们悲壮无畏地反抗宿命。作家对人生的体悟归结为生命应回归婴儿,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霍建波 《社科纵横》2011,(10):92-94,98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反复咏叹,蕴涵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客观的秋景之所以可悲、并能成为审美意象,是有“天人和一”的传统哲学作基础的。而悲情则缘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由此而产生了忧死意识、失意情怀和“在别处”心理等生命感受。正是基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性,悲秋才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2):132-134
A.S.尼尔和他的夏山学校以自由主义教育理念,强调自由、民主、生命与爱的教育,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实行学生民主自治,给学生以爱和赞许,希望他们真正能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尼尔的教育理念可为中国基础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社会结构互为建构的关系表明,作为民众话语重要形式的歌谣,不仅记载了民众"外在的"生活,也隐藏着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通过对舟山歌谣的总体性分析不难透视出近代舟山民众的生命意识:基本格调为沉重悲苦的生命体验;童年、爱情生活与节庆之中短暂的生命欢愉;顺应自然的时间意识和混沌的历史意识;顺应自然的死亡观、灵魂不灭的现念和祖先崇拜;"男性主宰生存、女性主宰生活"的两性关系模式等.同时,歌谣这一民众话语折射出的民众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再现了近代舟山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微观路径,也提供了一个反思主流话语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宋娟 《学习与探索》2006,3(6):138-140
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源力量,《诗经》诗意地传达了周人生命流程中的生命意识。周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生命价值的叩问,正是主体生命体验不断滋长、深入的产物。以诠释诗义为切口,可以寻索周人生命意识的内省性与人伦性印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围绕消极自由概念,厘清了相对于积极自由的消极自由、相对于共和主义自由的消极自由以及道义自由与人身自由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尼格.西蒙自由概念的不足之处,以及他关于法律与理想自由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一自然法主张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黄俊亮 《学术交流》2012,(7):190-192
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走,对于生命应有的认真、积极的承担状态,表示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路径;遇,是在走中发生的,体现为一种偶然性,是诗人在走中对于事物的观看与体察,意味着个体之间的沟通与关情;越,是对生命所持有的一种超越状态,既和走有联系又有不同,走主要是承担,对于偶然命运的抉择,而越则表明在抉择后所认定的生命状态,即不断通过求新求变来获得成长与完满。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选官制度和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汉谶纬经学的衰落使得士人们不再愿意将其人生价值建立在效忠帝王与朝廷的基础上,而是着重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与觉醒.《古诗十九首》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在离愁别恨、人生苦短的感叹,及时行乐的呼吁背后隐藏的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对个体生命意识的重新探索.  相似文献   

13.
司马家族自古以来便承担着著史的任务,司马迁也一心要著述一部伟大的史书.但在早期,他主要是要继承司马谈的遗愿完成一部记载西汉王朝帝王将相、忠臣义士的功德业绩的西汉史.李陵之祸却引发了他对人生、社会与历史的新的思考,他在强烈的生命体验中完成了对家族意识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史学传统的超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进而创造出伟大的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14.
金钢 《学习与探索》2007,(3):204-206
迟子建的小说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生命特征,这在当下商品经济涌动的社会环境中显得难能可贵。迟子建以其对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实现了对文学的历史功利性的反抗;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的拒绝,表达了她对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对自然神性的深深敬畏。  相似文献   

15.
理性自由与神性自由--论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使命的基督教思想,批判理性自由观,指出人所应有的自由不是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而是使世界脱离恶的自由.本文在俄罗斯和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史背景下论述了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并对其整个宗教哲学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16.
宋娟 《学术交流》2006,(10):163-166
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艺术地凸现了周人从文化演进中汲取的丰富生命资源,隐喻了他们逐渐走向觉醒、解放、强化的内在生命理路,澄清了周人在这一历史段落中不断滋长的人伦意识。这样的生存体验不仅是原始天命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等商周思想意识流变的作用物,而且构成我们从《诗经》透析周人生命意识的思维视点。  相似文献   

17.
敬畏意识作为一种存在,在当今社会中更是一种修养。随着我国民生事业建设的大力推进,把敬畏意识融入其中就颇有意义,一方面可以逐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感,另一方面,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公共性建设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撑,从而使民生事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7,(6):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的一系列阐述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超越意识,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及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跑世界历史的认识,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沉重历史苦难的理解,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其带来的世界历史性的影响的把握。正是以此为基础,才能切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在解答中国与世界普遍性问题的过程中超越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9.
论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由、平等与正义这三个价值目标的相互关系:自由与平等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而正义正是要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就是说,既要满足自由与平等双方的诉求,又要限制双方走出自己的边界而侵害对方的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形态,从社会组织原则上,大体可以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古代社会依靠外在权威形成共同体内部的伦理规范与组织原则;现代社会依靠内在自由形成伦理规范与组织原则。作为现代社会的全部根基,自由构成了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但这种自由不是任性,而是包含着一系列法则与原则于自身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