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从辨析"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对"网络舆论"定义进行重新界定,认为网络舆论是社会公众或社会组织机构通过网络对客观社会表达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论的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爆炸性、虚拟性与自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姚玮洁 《东西南北》2014,(18):68-69
2014年6月末,陈宪忠回国了。这个当过15年兵、在伊拉克生活了整整30年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这个国家从未间断的枪炮声,"就当放鞭炮。"对于他在当地的坚持,新华社2007年曾报道说:"陈宪忠目睹过哄抢、枪袭、爆炸、绑架,但是他希望在伊拉克有所作为的志向似乎一直没变。"不过,在2014年伊拉克的新一轮动荡中,陈宪忠最终决定离开。自从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在伊拉克的中国人随着接连不断的战乱,像候鸟一样在亚洲的两端往来。20多年过去了,参与这种迁徙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目前,  相似文献   

3.
埃里希·弗罗姆是著名的德国心理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元老之一.在六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所涉猎的范围甚广,他研究过心理学、人本学、社会学和宗教神学,也研究过马克思主义.他一生著述颇多,影响也很大,被誉为"为新社会的建立奠定了精神基础".著名的德国作家O. F. 瓦尔特曾根据他的理论写成了一部要求改变现今生活方式的小说《野蛮化》.中学的教师们也教导他们的学生"要读弗罗姆的书和按时读报".弗罗姆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1900年3月23日,埃里希·弗罗姆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22年,他在德国海德堡  相似文献   

4.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11,26(6):28-30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对执政党是个新的考验。可喜的是,近年来,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研究网络舆情热点形成和发展规律,并积累了一些有益和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面对群众质疑,政府学会倾听;及时公布真相,成为舆论的"意见领袖";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维护政府公信力;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热点等。目前,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5.
黄佟佟 《东西南北》2014,(14):28-29
三年没有电影上映的张艺谋,2014年5月的一场"归来",在电影上映前的一周,又开始迎来舆论的暴风骤雨。仅仅在上映的半个月之前,这部电影还被万众期待着"载誉归来","回归文艺片"、"重拾80年代情怀"。电影上映前舆论逆转,  相似文献   

6.
舆论对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袁东星教授关于PX项目危害性、选址要求言论的传播,建构了“PX项目魔咒”.魔咒在厦门PX项目事件生效后,传染到其他PX项目所在城市并奏效.借助自媒体,有关PX项目的舆论得以聚集聚变,其非理性成分超过理性成分,形成倒置的“沉默的螺旋”;信息公开的滞后性导致民众与政府关于PX项目信息的不对称,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非理性与滞后性两者互相建构,是“PX项目魔咒”屡屡奏效的根源.要破解这一魔咒、重树政府公信力,需引导舆论趋于理性、信息趋于公开透明,搭建政府、民众、媒体、知识阶层之间理性互动交流的平台,把矛盾“从暴力层面”降低到“讨论层面”.  相似文献   

7.
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其传播速度快、信源及信宿分布广泛,具有私密性、传播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平台之一。鉴于舆论传播主体定位难、把关人缺失和政策法规滞后这些制约手机媒体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因素的存在,应采用手机短信、手机报、微博等多种有效的控制形式,以及分众传播、议程设置、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等多种有效的控制策略对手机媒体舆论进行良性引导,并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手机媒体舆论传播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以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论摘编     
《中国社会组织》2011,(9):59-61
题目:试论行业协会的反映诉求 作者:陈冬燕 出处:《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 摘要: 行业协会的反映诉求是指行业协会以保障和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促进行业的发展为目的,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政策建议、舆论呼吁为手段,向政府、社会反映行业内的问题、困难并期望得到解决的过程。但要做到"真实、有效地反映",还需做很多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9.
首部浙东学术发展全史──读《浙东学术史》华剑作为专门术语的"浙东学术"一词,实指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曾出现过的"浙东学派"。自从清代章学诚率先提出"浙东学术"这一概念后。在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分别出现过两个研究热。何炳松先生的《浙东学派溯源...  相似文献   

10.
徐川  刘晓  刘虎 《社科纵横》2012,(9):10-12
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功能性质上和传播与普及形式上存在着对比研究的可能性。当前"儒学热"和儒学传播可以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启示:构建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架构理论研究与日常生活的桥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重视讲授技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重整军备问题曾引起国际舆论的指责,日本国内舆论也分为赞成和反对的两种意见,执政党和在野党为此也曾发生过激烈冲突。为什么要重整军备,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想就1972年以前日本重整军备的原因和内容略加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尔德尔(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德国古典哲学家、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狂飙突进运动”的引路人。他曾是康德的学生,后来成为康德的论敌,他从极其接近于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同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二元论进行了激烈争论。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曾在欧洲各国精神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赫尔德尔的美学思想,已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1983年3月2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美学书简》中,曾建议“研究赫尔德尔”。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10):71-77
正能量传播是以弘扬主旋律、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为目的的传播形态。在媒介融合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舆论生态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迁,这些变化也对正能量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此,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本文认为正能量传播可以从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联动多种媒体、利用交互性进行柔性传播,以及探索多模态的正能量报道形式三个方面改变传播策略,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思想战线上统一团结全社会。  相似文献   

14.
牛丽娟 《社科纵横》2012,(5):131-133
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创造了"她"字,到后来一潮高过一潮的"男女平等"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运动的发展状况和近年来"妻管严"等新名词的出现。大家似乎有一种心理认同,认为当代中国已经基本实现男女平等或认为有时还有阴盛阳衰的迹象。但暗流仍在,我们仍需要女性主义运动的继续发展。以此为基点,笔者想从女性主义在电视节目《半边天》中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来展示女性主义在当今社会电视传播中的特点与缺陷,提出女性主义在电视传播中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70多年前,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和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作为纳粹政权的喉舌,德国媒体在战争宣传和舆论动员方面扮演着吹鼓手角色。战后,在德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造过程中,德国传媒配合政府反省纳粹历史,通过新闻出版、影视作品、各种纪念及展览活动等大众传播方式,揭露纳粹罪行,激发民众自我审判意识,对于推动德国非纳粹化进程、提升德国形象发挥了独特且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继强 《社科纵横》2014,(4):129-132
当前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网络等新媒体的勃兴,造成网络危机传播的实践困境。国内外学者对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国内从事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为管理学者、公关学者与传播学者,更多地关注政治性、群体性、公共性事件的网络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研究。梳理学者们的观点,新媒体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李倩  马源 《社科纵横》2005,20(1):147
电视作为最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之一 ,自诞生以来影响日益扩大。它快速、便捷、直观、形象的传播方式 ,逐渐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电视传播只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才能担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效果不佳 ,即意味着传播失败 ,“引导”的责任恐怕就会落空。那么 ,研究其中的规律 ,分析电视传播过程的一些互相牵制的因素 ,特别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则相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本杰明·阿普尔1978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孩提时代随家人移居厄瓜多尔,并在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等地生活过。15年后,他因求学回到德国,2003年至2009年就读于卡尔斯鲁厄州立艺术学院,并于2010年取得硕士学位。他曾多次参加德国、瑞士、美国、中国、厄瓜多尔、智利等地的展  相似文献   

19.
在25年前,德国"独身者"还寥寥无几,但现在,"独身现象"已愈来愈多。据统计,时下的德国家庭中,"独身家庭"占了大约三分之一.而在大都市中,更是高达二分之一。此外,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独身者"也正呈与年俱增之势。旨在摆脱传统家庭的独身主义是优、是劣?它的起因和发展趋势又怎样?最近德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就此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自由柏林大学的社会历史学家依姆霍夫教授断言: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优裕,家庭的"规模"将越来越小。他曾访问过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发现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三人小…  相似文献   

20.
朱文蔚 《创新》2014,(2):42-46
房地产经济的繁荣曾推动了众多国家经济的发展,但由此引起的房价过高也给很多国家带来了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调控房价的一些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房地产调控需凸显房地产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同时房地产调控是个系统工程,税收应该充当房地产调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