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是国民党统治的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又是对国民党的有效制约,其中的民主成分为民主力量争取宪政民主提供了武器。对于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国民党既不肯也不敢抛弃,但也不愿实行,而是采取武力压制与不断开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相结合的办法,这使其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倡导的民主宪政,是中国宪政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幕,它是在中共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团结进步力量,为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政治上采取的一种运动。它为中国政治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主社会党政治上主张以“民主政治为根本原则”的修正“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经济上主张国家社会主义,反对生产工具国有和废除财产私有.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主张渐进的社会主义.对宪政过于“执著”的追求,对现实政治认识的模糊,对形势判断的失误,使民社党深陷于共产党、民盟及国民党三大势力的挤压之下,难以伸张自己的宪政理念,最终沦为国民党政治上的“花瓶”.  相似文献   

4.
王瑞君 《东岳论丛》2006,27(6):216-220
罪刑法定从思想成为实在法中的基本原则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近代西方各国宪政理念和宪政实践同步的。一国宪政理念和宪政实践直接影响一国的刑法理念,由此影响罪刑法定原则在该国的命运。中国自清末改制到国民党刑法典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罪刑法定的命运就与中国社会的命运尤其是与宪政的命运相捆绑,而宪政秩序在中国社会的迄今缺席昭示着罪刑法定的坎坷命运远未终结。为此,在我国强调罪刑规范建构以民主、平等、人权等理念为宪政诉求,罪刑规范的司法运作贯彻理性司法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两次宪政运动的发展,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使民主知识分子得到初步整合。其次,第一次宪政运动为民盟的成立和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第二次宪政运动使民盟经历了由兴盛到受挫的发展过程。民盟的发展命运有如下启示:首先,民盟与两次宪政运动是交织互动的;其次,说明了中国宪政与政治环境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再次,也揭示了政治现代化中政党与宪政关系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二十二年。其政治制度,尤其是中央领导体制曾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既受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及各派相互关系、力量消长情况的左右,也与国内政治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党政军大权高度集中,构成其政治制度演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向。其集中程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空前的、突出的;另一方面,在强大的民主呼声、民主运动推动下,国民党又采取向民主宪政过渡的某些步骤。后者虽不  相似文献   

7.
宪法与宪政     
宪政就是民主政治,它包含民主、法治、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实现民主,厉行法治,保障人权,是全人类必然要走的共同道路,它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我国现行宪法有关民主、法治、人权的规定,体现了宪政精神,反映了中国宪政的历史进程。要实现宪政理想,关键是保障宪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论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五宪草》是由孙科主持起草 ,于 1 936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五五宪草》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 ,一方面 ,孙科作为国民党内最早呼吁实施宪政的代表 ,为此文件的制定起过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派在《五五宪草》中纳入了大量体现专制主义色彩的条文 ,使得《五五宪草》中的若干民主性内容成为一纸空文。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的过程中 ,思想变化一波三折 ,他试图有所振作 ,但最终仍不得不与国民党主流派妥协。呼吁结束党治 ,实行民主宪政2 0世纪 30年代初 ,在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一股反对国民党党治 ,…  相似文献   

9.
论中间党派在抗战时期的政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中间党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的重要友军;中间党派是国共两党之间的调解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的团结抗战;中间党派掀起的民主宪政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促进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秦富平 《晋阳学刊》2006,(2):127-12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椐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抗日战争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后来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启示。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对抗日开始动摇,准备对日妥协,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坚持自卫原则,坚决予以反击;另一方面,揭露蒋介石所谓实行宪政的欺骗宣传,把宪政的口…  相似文献   

11.
宪政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林强  曲彦 《理论界》2012,(8):90-91
宋教仁选举思想源于在留学日本时学习到的西方宪政理念以及国内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实践的推动。内容包括人民平等选举权思想、选举制度建设、选举人资格设定以及服从选举结果的原则等。其参与的选举活动包括组建国民党和组织国民党参与国会竞选。宋教仁的选举思想兼顾了制度建设和实践性特点,展开选举巡游,体现了积极的政治妥协的选举策略,成功赢得了第一届国会选举。宋教仁通过选举和平夺取政权的民主宪政理想最终在民初不完善的社会环境中幻灭。  相似文献   

13.
严复在近代中国史的地位在于他的思想启蒙活动.他所介绍和主张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他主张:保障公民自由是民主宪政的根本目的;通过代表制建立责任政府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并强调法治是宪政之下的法治,不仅治民,且要治官.严复先生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艰巨性的认识不是保守,而是睿智.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曾受过系统的英美现代思想教育。但自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方法有了明显的转向。他认为党员和民众的自由太多才导致革命的失败,只有采取集权的办法才能取得民权,只能由国民党一党训政,才能平稳转向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15.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4,1(5):150-154
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国宪政史的新篇章.作为辛亥革命的产物,南京临时政府在构建中国现代国家蓝图,发展宪政民主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开创了中国近代宪政革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治是民主、法治、宪政三位一体的政治.民主和宪政并非内在冲突而是相互契合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成为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契合点.尽管宪政和民主在价值取向上各有侧重,但在现当代政治发展中,二者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宪政以民主为基础,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得以有效运行.宪政必然实行法治,而法治的实施依赖于宪法权威和宪政体制的确立.在宪政体制条件下,宪法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使法治得以真正实现,进而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次宪政运动中,自由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简单化的教条性思维及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形势恶化的焦虑感使得他们无暇冷静思考他们的主张和言行,激烈地要求政府在战争时期实行根本性的改革。而国民党却没有充分的理论资源来与之相抗,又为了维护其日趋枯竭的政治权威合法性,并获取美国的援助,不得不采取一种被动的姿态。但国民党这种拖延态度只能是激怒掌握话语权并为道德激情所鼓舞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们把国民政府看成了贪图权位、不愿为国为民着想的道德邪恶政权,导致两者间的对抗逐渐加剧。直至毫无理性对话,达成妥协的余地。  相似文献   

18.
王龙  徐鹏 《兰州学刊》2007,(8):79-81
文章从宪政民主的构建这一角度对宪政、市民社会进行解析.从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起源入手,重点论述市民社会与宪政民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下中国市民社会缺位的现实情况提出: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及行业自治的成熟可成为培育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路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立的由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参加的全国最高"民意机关",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产物.虽然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它还不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民意机关,但它直接推动和促进了1939年战时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和高潮.  相似文献   

20.
荆南翔 《理论界》2013,(11):13-15
近年来西化思潮再次抬头,社会上有些人主张把宪政民主作为政治改革目标,认为“中国应跟上世界宪政潮流”;还有人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企图用来代替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因此,宪政民主话题已成为一个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大是大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