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但是古典诗歌转入现代,山水诗却几乎断了线。孔孚是新诗史上致力于为传统山水诗接线的第一人,他为诗坛留下了大量现代山水诗精品和自成体系的诗论。从山水意识的角度来看,孔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的天人合一精神;另一方面又赋予山水以情感、理性和智慧,不同于传统山水诗的"空"、"寂"品格。  相似文献   

2.
一我在1982年曾对山水诗下过一个定义,说“山水诗以表现山水的自然美为宗旨”,并指出“孔孚在诗中所追求的首先就是这种山水的自然美”。今天,忽然感到不确了。倒不是说这个山水诗的定义不对,山水不应在诗中占据主位,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也不是说孔孚  相似文献   

3.
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引人注目的小花,晶莹剔透,精神抖擞,飘溢出阵阵幽香。这便是孔孚的山水诗。这朵别具一格的艺术之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们中间有干部、工人、教师、学生,有聋哑人、失足青年,还有海外赤子。小小的山水诗,何以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据笔者看来,孔孚的山水诗除了艺术美之外,同时也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作品所表现出的时代感与现实感,以及浸透着的当代审美意识,与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审美心理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孔孚的山水诗在诗界引起广泛的注意,《山水清音》出版,评家四起,给以种种赞美。作为我国新诗创作中迟到的第一本山水诗集,古老的山水诗老树上的一枝新绿,它为我国山水诗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孔孚现象有意想不到的复杂性,有文化心理学的,有审美心理学的,也有人格心理学的——孔孚属于东方神秘诗派,这属于向内转的内向型文化。这个诗派力图走出现代文学的教科书传统,追求诗的空灵玄妙,而中国文化原本是诗文化,这就涉及了文化重构现象。诗文化也就是士文化,诗是士用来言志的,言志是表达士的人格理想,士在宫廷与民众之间,其理想是“雅”,也在宫廷的“颂”与民众的“风”之间。“雅”是空灵玄妙的,它用诗品来象征人品,以风格来表达人格。中国艺术精神最讲究情调,便是出于人伦鉴识的需要。所谓文化重构,是从西方神秘主义回到东方神秘主义,重建诗国的荒废家园。再说,孔孚山水诗是主动为山水诗传统接线的,接线就是要回到诗的老家,不折不扣,是文学寻根现象,而且,无疑是寻到了主根。冯文炳《谈新诗》说温庭筠“真是令人佩服,仿佛风景也就在闰中,而闺中也不外乎诗人的风景矣”。其实,山水诗的对象不是自然美而是人格美,风景即心境,山水是人伦鉴识的象征性语言,看司空图的《诗品》就可以明白。寻山水之根亦即寻人格之品,它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精神境界。不能说写山水诗便是出世,  相似文献   

6.
孔孚的山水诗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山水抒情诗,写的是由山水所触起的情思——多属有关社会人生的情思。山水是情思的寄托或对应物,甚至只是一个引子、由头;诗中即使没有诗人出面,突出的也还是作者的情怀,而不是山水之美。另一类是山水写意诗,写的是山水景物的形貌、风姿、神韵、灵气,山水的自然美真正成了作者审美把握和审美表  相似文献   

7.
孔孚先生怀着近于宗教般的爱心,徜徉在自然山水之间,浑然于宇宙大化之境,以一种独特的人格与艺术风范,为我们建构起天地自然与社会人文浑融合一的审美空间。他的山水诗,无疑独辟新诗之蹊径,把本来只属于辅次或背景范围的自然山水,上升为审美观照的主体,使新诗第一次呈现出古典艺术那空灵静穆的品格和美感。 诗人总有一种看取事物的基本方式和态度。作为以自然山水为观照主体的山水诗,自然更应该有一种与自然山水相交游  相似文献   

8.
孔孚是全国著名山水诗人,1979年调我校工作后,诗情勃发,佳作迭出,今已出版《山水清音》、《山水灵音》两本诗集(还有三本诗与诗论集即将问世),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引起不少诗人与诗评家的关注。鉴于此,我校和其他孔孚生活过、工作过或关系密切的大众日报社等六个单位共同发起并举办了孔孚诗歌研讨会。地点在历史文化名城、孔孚的家  相似文献   

9.
魏源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诗集中的山水诗,又占了很大部分,自称“十诗九山水”。他的山水诗继承了古代山水诗的传统,又有变化发展。他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芒鞋踏九州”、“我行半天下”的经历,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而且常常从山水景色之中,反映自己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抱负,为山水诗开拓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大特色,其中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相互借鉴尤为典型。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相互借鉴既有先天物质条件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山水诗自由的时空观和意境美给山水画以启示,山水画的设色与布局又对山水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的山水诗可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型。所谓庄园山水诗,其作者主要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们或者拥有自己的大型庄园,或者有条件经常出入、盘桓于贵族庄园之内。此类诗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诗人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在庄园山水诗之外,谢灵运还有一些写于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的山水诗,我们姑且称之为远游山水诗。本文旨在探讨谢灵运庄园山水诗的特征及其在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诗人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真正地让山水有了自在的生命力,又不着痕迹地把禅的精神融入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作者试图从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无我”意境,探索解读王维诗中生命与山水合而为一的“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诗萌芽于《诗经》与《论语》的某些章句,功能是为了诗的起兴。汉武帝的《秋风辞》,曹操的《观沧海》等已得山水诗的雏形,到六朝已形成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固定形式,并流传有序,历代继承下来。晋有陶渊明;南朝宋有谢灵运,齐有谢;唐代李白的豪放、王维的禅悦是中国山水诗的顶峰;宋代苏拭的清雄,陆游的苍凉;至元已觉局面狭窄,引起山水画家诗的勃兴;明清的山水诗境界狭小,部分折射唐宋,满足其感情世界,明代李攀龙、清代吴梅村和王世正各有建树。因山水而造就了的历代诗人,又引起对山水诗的咏叹,本文并探讨了这些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诗较好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山水亲密无间的生活态度。本文以陶渊明、王维的山水诗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初期山水诗及王维山水诗当中的道气与禅味,并分析了中国语境中诗画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代诗人易顺鼎的山水诗创作成绩斐然,称盛当时。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易氏实为山水诗大家。  相似文献   

18.
自然美是人化自然的结果,山水诗画艺术是主体自然美感经验的物化形态。从六朝到宋代的山水诗画艺术,大致经历了从写形、传神、达意的转变过程,同时又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山水诗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山川境界;二是幽愤、惨沮的情感;三是丰富多样而又个性鲜明的风格。这三个方面的结合,使柳宗元的山水诗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个性。作者认为: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认识柳宗元山水诗独特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