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组织上 ,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 ,但他对佛教文化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 ,佛家精神品格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在组织上,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但佛家精神品格却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尽管老舍最终选择了基督教,但他对佛教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试论老舍与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组织上,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但佛家精神品格去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尽管老舍最终选择了基督教,但他对佛教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文学成就与语文教育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一生有将近 2 0年时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他的语文教育实践与他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老舍经历了由“教员”向“写家”的逐步转换历程。老舍作品的题材与人物形象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以及他在文学活动中锤炼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论与实践……都体现了作家老舍的语文教师本色  相似文献   

5.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郭锡健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的。1937年,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①这是老舍对伟大文艺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老舍作为小说家,众人皆知,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老舍作为剧作家,有口皆碑,他的《茶馆》等剧本誉满全球。然而,如果把老舍说成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辉。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①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毛笔、一支钢笔,好像是他中西融通的象征。他的"拿来"和"送出"是值得中国文人学习的。老舍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是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家,是把世界上最难的文字之一中文送向世界的人。老舍先生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体味的谜面(编者)  相似文献   

8.
老舍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 ,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品外 ,还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本文对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旧体诗数量进行了探讨 ,对目前所流传的老舍旧体诗的若干资料问题作了考释 ,同时公布了最新发现的老舍 1 3首旧体诗。  相似文献   

9.
瞿宁  橙雪 《社区》2005,(7):48-51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有一条清静窄小的巷子——丰富胡同。进去第一个门,19号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1950年4月,老舍先生与他的家人开始在这个三合院居住,直至他去世。特别是他人生中的一“头”一“尾”,都永远地留在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出了个大作家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42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上,有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里曾经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1899年2月2日,腊月二十三,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最靠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年过40,而且身体十分虚弱,分娩时因失…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受洗的基督徒,老舍之于基督教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的历程。相对于晚清乃至五四的启蒙者受到的基督教的影响,老舍与他们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青年老舍对基督教的接受并不是将其作为终身信仰的追随,而是有选择性的理性接受。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老舍已经远离了形式上的基督教,但是在精神上,还是一个标准的基督徒:牺牲自己,服务社会,不顾个人乃至家庭幸福,而将国家乃至人类的光明作为一生奋斗的诉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基督徒的殉道与自省意识。基督教并未使得老舍走向超验神学对上帝的追寻,但是却开启了他对人的心灵的探索。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此种倾向尤甚。特别是1941年之后,老舍着意于用"灵的文学"对国民进行"灵的生活"的唤醒。《四世同堂》是此创作主张的集中显现。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九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笫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纵观老舍一生的创作,解放后的创作出现了“大滑坡”。此论一出,专家们争先恐后地发衷意见。其感情之炽热,争论之热烈,令人难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看法:解放后老舍创作人滑坡;解放后老舍创作上坡;老舍一生创作是骆驼双峰,解放前小说创作高峰,解放后戏剧创作高峰。初听起来;似乎言者都有道理,说“大滑坡”者认为老舍解放后的创作存在着赶任务、写政策的倾向,为政治所左右。  相似文献   

12.
老舍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使老舍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丁强烈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激励了老舍的爱国情怀;近代俄国作家悲悯小人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老舍穷其一生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境遇的追求相呼应;基督教义的宽恕与牺牲精神与老舍的宽厚天性不谋而合。可以说,以但丁、近代俄国文学和基督教思想为代表的欧洲人文精神对老舍思想水平的提高与人文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市民生活、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 ,对老舍的研究多以他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为主。而在老舍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小市民形象 ,他们构成了老舍作品中“市民阶层”独特的人物画廊 ,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散文在他的创作中不占主要位置,比起他的长篇、短篇小说,歌剧、曲剧和话剧剧本来只是一些“小块文章”,然而这些文章又是老舍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舒济编的《老舍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选了老舍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六四年的六十四篇散文。从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先生与朋友的交往情况,他的兴趣爱好,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性格特征,他对文艺的见解等等,是进一步认识老舍、研究老舍的宝贵材料。散文又是主观性很强的表现型的文学样式,它侧重表现作者对客观社会中的人、事、景物的内心体验、内心感受,所以,老舍的散文又是老舍心灵感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7.
英国五年的汉语教学对老舍文学创作的起步乃至一生的创作都产生了长远的、无可替代的影响.这是深入研究老舍不能不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讲授汉语和编写教材,是老舍的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丰富了老舍创作的内容,也为老舍的小说语言增添了非凡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早期的几部小说还是其后更多的力作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和文学,教学与创作,这两种既有本质关联又有明显差别的元素,在老舍身上得到了如此深刻和完美的结合.这充分表明,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师,但首先是一个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8.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中寻找中国诗歌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老舍式思考与见解。老舍在1930年代对诗歌形式与格式、文字与言语、思想与内容等系列问题进行实践性思考,提出“诗是创造的”“人的文调”和“新旧相融”等观点,其理想主义式的命题指向的是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对当时诗坛中以“内容”“主题”为创作中心的思潮给予了观念上的补充。老舍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创建的努力,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与开阔的中西交融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指出了一条路径、贡献了一份经验。  相似文献   

19.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再论老舍对市民生态的表现李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向来以他创作的“市民特征”而著称。在小说及戏剧创作中,老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市民生存图画,他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体验之深刻、表现之广泛以及批评之严肃,在...  相似文献   

20.
在老舍的身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他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为抗战宣传。解放后,他感动于中国的新气象,欣喜于人民的新生活,试图用自己的笔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但是在选择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他又矛盾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艺术追求。面对"文革"这样的大变动,他更是无所适从。认识老舍,了解老舍,感受老舍内心的而矛盾与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