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往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主要围绕传统与现代、学术与政治两个轴心展开。在新世纪的背景下 ,知识分子研究有必要纳入到重新问题化的框架中。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 ,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论域 :在思想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 ,研究知识分子在特定的社会语境和关系网络中如何产生知识分子共同体 ,如何相互交往 ,并影响和建构社会公共空间和关系网络。在这之中 ,都市空间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存在从政治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的两种主要界定方式。通过解析这两种界定及其局限性,并追溯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不仅仅是个词源问题,更包含着有别于西方语境的特殊社会历史意蕴。因此,研究需要特别注意明确区分两个视角,即研究者与执政党视角的区分,避免简单地以研究者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定义,去限定和替换实践中复杂多样的知识分子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国华 《社会科学》2005,(12):96-104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布迪厄文学场理论在当代文论语境中有其重要的意义。布迪厄的文学场概念,为超越对长期以来盛行的文学的内部与外部研究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文章讨论了布迪厄与当代西方文学社会学家的学术互动关系,尤其对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与布迪厄的文学场社会学进行了一个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4.
朱振林 《理论界》2005,(4):190-191
知识分子可以从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而人文化的价值目标仍然应当成为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取向。由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知识分子的自身原因,使知识分子处于分裂状态。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就是使自身和社会实现知识分子化,以普遍的知识分子化的形式重建知识分子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场域"和"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惯习"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迪厄不仅阐述了场域和惯习的基本含义,而且分析了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多重关系;布迪尔的"场域-惯习"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集中讨论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在指出布迪厄对经典阶级理论进行了关系主义改造 ,以及其理论的经验基础来源于法国资源的特点之后 ,作者梳理了布迪厄阶级理论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师承关系 ,认为布迪厄把阶级理论安置于其社会空间理论之中 ,并根据资本的构成和数量来判别行动者的阶级性情 ,而阶级斗争也变成了争夺对于社会世界表征政权的符号斗争。最后一部分结合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语境 ,对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范式:单一社会角色的知识分子研究、知识分子的角色集研究、知识分子的场域观研究。在知识分子社会角色扮演的理论与实践中。诸多混乱与困惑即源于各种范式间的冲突,也导致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研究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布迪厄“从场域到场域丛”的视角转换则较好地消解了文化与结构及单一角色与多元角色扮演之间的二元对立,较之以往的研究范式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理论的研究视域经历了一个从观念意义上的价值阐释到社会结构层面的阶层分析的转换过程。在观念论视域中,为寻找知识分子启蒙时代的精神传统,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和自身条件进行了阐释;随着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知识分子理论研究转向社会结构研究,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圈子等方面分析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原因。这一研究视域的转换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邹吉忠 《学术界》2004,(3):90-104
我想从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视角上草描出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 ,以拓展出现代性论题的知识分子的空间 ,并深化我们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我的做法是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框架之下 ,充分吸收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以现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批判和建设的选择困境为切入点 ,通过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气质、类型、功能、命运的考察 ,透视现代性的一个独特层面———知识分子层面 ,目的是拓展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与历史使命 ,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哲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更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学界并没有把他作为哲学家来对待,因此,我国学者对布迪厄的哲学思想了解较少。布迪厄依靠自己拥有的哲学资本,创造性地运用系统论、普遍联系和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使其社会学理论表现出生成的结构主义、关系主义和反思性的哲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研究使布迪厄对实践问题产生了兴趣,引发他对结构主义人类学、理性选择理论蕴含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认识论的批判,场域与惯习、实践逻辑、资本与利益、规则与策略等概念与命题构成了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布迪厄的大部分经验研究立足法国社会,他的研究并不是要建立关于实践的一般性规范理论,而是致力于提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即关系主义的分析策略与反思的基本态度。对实践理论的解读与评价必须把握以上基本原则。对社会学研究而言,布迪厄启示我们,要反对学究谬误,注重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互补,重视认识论、方法论训练,坚持社会学的反思态度。  相似文献   

12.
旨在知识经济和国际化的全球化新语境中考察知识分子的发展生态。在知识经济和国际化的推动下,作为文化的代理人和知识代言人的知识分子也步入两难的境遇。他们努力坚守文化传统,面对知识和文化的转型却力不从心;他们试图挖掘文化的潜在经济价值,却又遭受良心的文化谴责。通过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叙事来考量知识分子发展中所面临的这些瓶颈问题,分析其发展的机遇,并探讨一种可行的特色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下的历史学的范围,它实际上是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知识社会学的问题。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虽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问题,日益受到党、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作为一个科学问题,理论问题,来给予研究,却至今还很少被人做过。过去有一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一直把知识分子比作“毛”,而把社会的其他阶级比作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作为掌握书面文化中美感经验部分的文学知识分子,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经书面文化(文学文本)的中介,既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局限与问题。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文学知识分子,是一种转型期现象。在规范化的社会中,非价值空位的边缘立场是其生存的合理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语言交换有一定的市场与调节规则;语言交换是言说者运用策略与技巧的言语行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因而,语言是符号暴力。这种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体现了布迪厄一贯主张并建构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6.
冉华 《天府新论》2015,(1):125-131
随着媒介工具和媒介功能的日益突出,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日渐式微,两者之间的互动越发频繁、关系日益密切,媒介的功能价值与知识分子的品格常常被拿来进行比对研究.在媒介文化语境之下,媒介动力是宏观的系统思考,知识分子动力是“媒介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具体呈现.媒介动力助推知识结构的转型(或知识分子角色转换),而知识分子动力哲学则是对“媒介动力”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问题意识和方法论出发,将当前的知识分子研究概括为三种范式本质论、阶层论和场域论.作者力辟本质论和阶层论的缺失,阐明了场域论所具备的逻辑力量、理论生产力和解释力,认为它将超越科学社会学的美国学派与欧洲学派的对立,并指出它对中国知识分子本土研究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末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堪称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这期间,有开创、有实绩,也有错误、迷乱和歧途。大凡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常常发生在一个喧哗的知识分子时代之后。此时,理性代替激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渐趋完整,其隐义也正在澄清。因此,以下提出的尽管是一种从“远离历史”的“语文哲学”出发的一般性理论,但它的每个结论都无不是历史经验的凝缩、提炼。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理论曾采取两种区别的方法,即现象学的方法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内在的”方法,它以个体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布迪厄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向,赋予婚姻以实践意义,超越了结构主义亲属关系的范式。在布迪厄那里,场域是策略运作的关系空间,习性是策略运作的转换媒介。婚姻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结构,是社会阶级的再生产策略,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再生产。布迪厄反对简单地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婚姻行为,他的“婚姻策略”概念是社会学研究婚姻与家庭领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问题意识和方法论出发,将当前的知识分子研究概括为三种范式:本质论、阶层论和场域论。作者力辟本质论和阶层论的缺失,阐明了场域论所具备的逻辑力量、理论生产力和解释力,认为它将超越科学社会学的美国学派与欧洲学派的对立.并指出它对中国知识分子本土研究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