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水口战役     
《源流》2012,(4):34-35
1931年9月,中央苏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但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深感军力不足,便收买和任命广东军阀陈济棠为赣粤闽湘鄂南路"剿匪"总司令,令粤军入赣"助剿"。陈济棠便于1932年3月中旬派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率两个师进入赣南: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转移,开始长征。半年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也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向西转移,一九三五年六月上旬。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川西懋功(今小金)。“懋功会师”是红军长征途中继“遵义会议”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斗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3.
《中华魂》2005,(1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陷入被动的境地,被迫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人员从开始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到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并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6,(4)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以原"追剿"军第一、四、五路军等部编为第一兵团,刘建绪任总指挥;第二、三路军编为第二兵团,薛岳任总指挥。两兵团分别向新宁、城步、绥宁、靖县、会同、芷江地区开进。同时,令黔军王家烈部在锦屏、黎平一线堵击红军;令桂军以一部兵力尾追红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进湘西北途中。  相似文献   

5.
1928年的冬天特别冷,井冈山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寒风呼呼地吹个不停,满山的落叶乔木光秃秃的,简直像一个冷库。12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上山与红四军会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上了井冈山的消息,由永新传到南京。总统府中,蒋介石气得脸色铁青,甩掉了黑绒大氅,重重地一拳击在桌上:“娘希匹。彭德怀又和朱毛联袂了,朱培德真是饭桶。立刻换何键围剿。剿,剿,剿。非把井冈山踏平不可。”随即,一份由蒋介石签署的任命何键为“湘赣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的电令,从南京飞往长沙。1929年1月1日,湘赣“会剿”总部在萍乡成立…  相似文献   

6.
1936年春,春寒料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仅4个月的中央红军,就进行了渡河东征的壮举。处于蒋、阎军队合力“围剿”之中的红军,何以箭锋一转,决意东征呢?其实,这正是毛泽东的一着高棋,也是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的又一大手笔。蒋、阎南北夹击,毛泽东果断决定:渡河东征,进军山西,北上抗日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一举歼灭红军。于是,一面逼迫张学良的东北军及陕甘宁的其他国民党军队由西安向北“围剿”红军,一面电令阎锡山出兵陕西,由北向南进逼,形…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建立河西革命根据地,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之九军、三十军及五军(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合编而成),共二万一千八百余人,从甘肃靖远地区西渡黄河。不久,于十一月上旬改称西路军。西路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同甘、青的马步芳、马步青等敌血战近五个月,歼敌二万五千余人。  相似文献   

8.
林清玄 《可乐》2008,(3):70-70
西北军阀马步芳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国民政府驻守西北的铁腕重臣,曾派兵"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几万经过长征的红军将士几乎赶尽杀  相似文献   

9.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英雄史篇。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对于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在中国工农红军准备长征过程中和长征初期,周恩来担负着我们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职务。当时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还是遵义会议前中央“三人团”和遵义会议后军事指挥“三人组”成员之一。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  相似文献   

10.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根本任务。是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达到分散和吸引敌人用以进攻中央红军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这既是二、六军团的根本任务,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红六军团原是活动在湘赣根据地的红17师、红18师。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蒋介五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在主力红军行动之前.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路线。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在给中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国民政府择迁重庆历史的考察,认为,蒋介石在1935入川追剿红军时没有择定四川这一抗日复兴的最后根据地,更没有“想定”重庆就是未来国民政府的基地。蒋介石择定四川为抗战的最后根据地是在1936年及其以后,而国民政府择定并正式决定迁都重庆则是在1937年10月以后  相似文献   

12.
发言摘要     
《源流》2014,(11):42-45
薛庆超(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80多年前,仁化暴动打响了粤北湘南暴动的第一枪,组建了工农革命武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军长征经过粤北,成功突破国民党军围堵的第二、第三道封锁线。这两个历史事件在中共党史、军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仁化暴动和红军长征过境粤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开展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  相似文献   

13.
西路军失败之前党中央对西路军的营救可分为政治营救和军事营救。政治营救即通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命令马步芳、马步青停止对河西红军的进攻,从而达到营救西路军的目的。文章阐述了党中央选择政治营救的原因以及政治营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享有"红军之父"美誉的朱德,一向被党内外、军内外尊称为"朱老总"。他虽然贵为三军总司令,却性情温和、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从不吹胡子瞪眼训人。然而,他在长征中却几度怒不可遏、拍案而起。 遵义会议上,声色俱厉追究临时中央的错误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红一方面军,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方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建了地跨赣南、闽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军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创造了“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的、世界各国从来没…  相似文献   

15.
试析毛泽东对长征主体的认识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之后,在毛泽东的意识与话语叙述系统之中,一直将长征和红军主力的大转移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将中央红军视为长征的主体,并不包括此后红二、四方面军的北进与会师。晚年毛泽东逐渐修正和改变自己以前对长征主体的认识与界定:长征是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而不单纯指中央红军的长征。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长征史研究范式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的过于偏重中央红军而相对忽略红二、四方面军的“偏荣偏枯倾向”,进而以红军三大主力为主体,重新建构完整的长征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曹际祥郑金虎苏宗信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也是长征胜利的标志。红军将士们所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惊心动魄的远征,在中国人民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第二方面军,分别于1934年10月、1935年3月和11月,从各自的根据地出发,途径赣、闽、粤、湘、桂、黔、川、滇、康、青、甘、陕等12省,行程数万里(仅红一方面军行程2万5千里),至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毛泽东曾形象而深刻地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略论红军长征的胜利与毛泽东高超的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与毛泽东高超的谋略分不开的.毛泽东高超的谋略表现在:一、审时度势,力主红军向黔东进军;二、抓住机遇.巧作疏通.扩大反“左”阵营;三、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紧紧抓住军事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四、巧用“示形”谋略.充分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妥善处理同张国焘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刘海锋 《老友》2012,(6):13-14
(一) 1933年3月下旬,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建议创立“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2012,(12):69-77
引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他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陆军军长、绥远省主席,二级陆军上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第7集团军总司令,第12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华北剿匪司令部”的上将总司令,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31,其所部拥有60余万兵力,是国民党五大军事集团之一;然而1949年之后,他是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后为水利电力部)部长,还担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从国民党高官到新中国领导人,傅作义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而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贵将军与有劳绩”,傅作义传奇人生的顶点,便是60多年前的那一纸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