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因其超前性经历了重新评价和阐释接受过程,同时因其复杂性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期待视野的历史变迁是《白鲸》的文学价值得以重新认识的前提,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赋予《白鲸》的开放意义则是该作品与不同时代读者视野融合并产生多重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的产生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他们的出发点都放在读者身上,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的基点。而将接受美学与翻译相结合,则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是异化抑或归化策略的使用都必须考虑读者的因素。因而,译者既要做到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于现时的读者类群 ,可以分别从关系定位、专业水平、社会身份、年龄阶段、生活地域和存在历史等多维度加以检视。把握他们各不相同的自身条件、阅读期待和接受能力 ,有利于文章作品的写作者和编辑出版者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从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接受过程来矾究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参与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边城>以丰富的审美内涵契合了读者的补偿心理、猎奇心理和怀旧心理,同时,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文学的陌生化原则,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处于不同政治区域内的民间作家赵树理和张爱玲,为了不同地域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选取了中国民间文化形态作为自己创作的价值取向,然而由于他们出身和生活经历的差异,致使他们接受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学文本影响,导致其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赵树理填补了五四新文学在乡村社会留下的巨大空白,创建了中国新的民间形式;张爱玲以现代意识提升了传统都市通俗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任何文本在其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谭恩美作品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创作的特殊性必定会使中国读者在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谭恩美作品的两大意象——“母亲”与“食物”的翻译,期望能获得满意的读者效果。  相似文献   

9.
《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作家苏童的作品,这部讲述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作品出版后由翻译家葛浩文译入英语世界.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首先基于自己对苏童小说的阐释,对文本的外部结构和叙事手法作了调整,作为创作主体,他对人物形象作了符合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改动.葛浩文对该小说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作品在日本得到关注,多数作品都有日译本,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成功传播的代表之一。文章分萌芽、上升、鼎盛、平缓四个阶段,梳理分析了阎连科作品在日本翻译出版的历程,调查了日本学界、文艺评论界和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评价。最后指出阎连科作品在日本传播成功的原因:他的作品既能帮助日本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引发读者共鸣;又能给日本读者带去有别于本土文学的阅读体验,满足了读者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接受动机和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张爱玲在几十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在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娱乐心理与探求心理、跟从心理与逆反心理、借鉴心理与补偿心理等阅读接受心理动机下被各个层次的读者所吸引所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不同接受心理和动机的读者阅读丰富了张爱玲的接受视域,也说明了张爱玲作品的丰富性内涵及多重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津村记久子的芥川奖之作《绿萝之舟》(2008年)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然而不少普通读者却发出"真意难觅"的反对之声。这一热一冷分歧何在?试从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的角度,阐述作品对读者文本期待、形象期待及意蕴期待的颠覆和创造,探寻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作家书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林纾和庞德翻译中的接受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所涉及的接受环境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关。除了林纾和庞德自身的造诣和对各自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之外 ,题材的选择也是他们成为成功翻译家的一个原因。林纾所译的哈葛德等人的作品与庞德的《神州集》正是当时译入语读者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是一个“翻译→作品→读者”的线性接受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读者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文本意义的实现在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活动,应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关注“未定点”,聚焦如何实现“视野融合”,如此才能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阎真的长篇小说<因为女人>表现了女性知识分子在转型时期所经历的信念迷失和价值错位的蜕变过程.作品通过一拜女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历史语境中的情爱经历,深刻地揭示出当代知识女性的尴尬处境,细腻描写了男权主义、物质主义和虚无主义对她们的精神解构.作品对当下现实的冷峻审视和剖析社会问题的罕见深度,引发了读者对于经济时代女性命运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前苏联的接受美学,有意识地突出长期被忽视的作者——作品——读者这三角关系中读者这一角色,并且将其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这一文学理论体系不是形成于一时一地或一家一派,而且各位理论家之间的视角也有所差异,但是他们的理论焦点大都集中在阅读接受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的能动作用。在接受理论家看来,由于读者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思想修养等诸多因素制约,形成不同的阅读动机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到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运用独特的叙事模式,恰恰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在当下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哈利.波特》市场化、现代化的运作手法,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而且小说在达到读者的既定期待之时又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对我国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佳文本。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其作品读者定位在农民群落中,并且努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赵树理作品中也不乏“空白”、“空缺”及“否定”等召唤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文化语境、性别语境和家庭语境的框架下,结合史蒂文森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挖掘《化身博士》这部小说是如何隐晦地表现女性元素,进而对作品进行一个两性视角的文本解读。指出这部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女性、男性和人性问题的维多利亚全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