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袁世凯关系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 5年清政府宣布派五大臣出国考察 ,“预备立宪”。为实现多年立宪夙愿 ,梁启超与袁世凯摒弃前嫌 ,化敌为友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联袂登台。然而 ,由于两者合作的动机不同 ,各怀异心 ,大大削弱了合作的基础 ,最终导致合作失败。梁、袁关系的变化 ,一方面反映了清末政坛的纷争和动荡 ;另一方面也说明资产阶级上层与封建地主官僚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势力 ,政见不同 ,必然决定其行动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谷诚 《兰州学刊》2005,(3):45-47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新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思潮.作为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者,布什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在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外交举动.本文阐述了新保守主义的思想缘起、基本观点,分析了在其影响下的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3.
在袁世凯组织清廷责任内阁时期、袁世凯确立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时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德关系客观上朝着互利并逐步趋向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德两国同处于不利的国际环境和中德两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客观互利需要。同时也说明,在辛亥革命模仿西式民主与西式外交精神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对德外交逐步由被动走向主动。  相似文献   

4.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中央部队北洋军大举南下,萨镇冰率领的巡洋舰队及长江水师也溯流而上进入武汉江面,与革命党人所领导的民军在汉口、汉阳交锋一个多月。汉口古称夏口,所以这次战事被称作“阳夏战争”。此役是辛亥革命期间出现的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国内战争,是以同盟会为旗帜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清廷及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势力之间的一次殊死的较量,革命与反革命两大营垒都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袁世凯研究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近五年来,袁世凯研究不仅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且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袁世凯评价更加理性、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等一些新的特点。但毋庸讳言的是,尽管近五年袁世凯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拓展袁世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海内外袁世凯研究的交流与互动,深入发掘和利用好新的史料,发展壮大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紧急时期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蒋介石背叛革命、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变化,到了1927年4月中下旬,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国民政府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推进革命继续发展。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革命紧急时期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进行探讨。一、武汉国民政府面临的困难自1927年3月“南京事件”后,帝国主义各国逐渐在对待中国革命的立场上趋于一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唆使下,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制造反革命事变。这样,中国革命的环境迅速恶化。1927年3月里…  相似文献   

7.
<正>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封建王朝崩溃了,但是有一些封建王朝的卫道士仍不甘心覆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封建复辟活动,在这些复辟活动中,胶澳租界(今青岛)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政府与民初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政府与民初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常全喜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在清末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如此,固然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控制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袁世凯政府继南京临时政府之后,颁布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日抗战期间 ,澳葡当局标榜中立政策。期望在中日两交战国间寻找生存空间 ,维持对于澳门的统治。其间随着战局的变化 ,由基本保持对华合作到明显偏于日本 ,甚至乘机谋求扩张土地。根据新发现的外交档案 ,战时日本未占澳门的原因 ,是因为葡日间达成的秘密协定  相似文献   

10.
威尔逊政府为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放弃其对外传播美国式民主的“理想主义”外交原则,无视中国民主运动向前发展的趋势,支持袁世凯帝制运动的政策。帝制运动失败后,威尔逊政府又未能正确地总结其政策失误原因,在对华政策上继续不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力量,转而注重协调与其他列强的关系。可见在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相冲突时,美国要求其他地区、国家接受美国式民主制度的外交政策就需让位于现实利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正> 对于巨野教案与德占胶澳问题,由于资料不足,过去往往把主观臆测和传说的东西当史实叙述。致使有的著作,包括《清史稿》在内,多有讹误。为了弄清历史事实,在此作些探讨和辨正。一、关于巨野教案始末的几点辨正1、德国天主教圣言会是怎样在山东南部传播的?巨野县张家庄(即磨盘张庄)教堂是何时建立的?有的书说,安治泰先在兖州建立教区、教堂,然后向周围地区传教的。这种说法与实事大有出入。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史学家施丢克尔的《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记载:由在荷兰的德国教士斯泰  相似文献   

12.
<正>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武力强占胶州湾,迫使清政府订约“租借”九十九年,实际上它是“计划永久占领该湾”。但它的如意算盘未能实现,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侵略势力就在山东垮台了。德帝国主义在胶州湾的殖民统治虽只有十七年,但其经营该租借地的方针,却是按照它本来“永久占领”的意图制定的。把胶州湾租借地建设成为德国在远东的永久的商业贸易的根据地,造成第二个香港,以此来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它既定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德国人在青岛精心制定其政策和规划其设施,着实进行了一番惨淡经营。  相似文献   

13.
白朗起义是民初政府面临的重大政治危机。袁世凯政府在危机应对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官员重视不够,大意轻视;官军素质低下,腐败无能;官军之间协作缺失,关系不睦;基层政府力量薄弱,疏于防备;未能有效阻断白朗与革命派之间的互动联系。白朗起义之所以能够转战5省、持续3年有余,对民初袁世凯政府造成沉重打击,上述因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发生于1897年的德占胶澳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实际上近代中国的瓜分危机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以《.与京条约》为开端,中国的领土不断地被列强蚕食和鲸吞,如英国蚕食香港、九龙,俄国鲸吞我国的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日本利占台湾、澎湖等等。因此,到了19世纪末瓜分之说出笼时,瓜分之实早已发生。至于瓜分狂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95年11月8日中日《辽南条约》为起卢、,历时2年零5个月,是列强合伙图谋瓜分中国利权的时期;第二阶段以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为开端,历时1年零1个月,是德、妖、英、法强索租地而引发瓜分和反瓜分斗争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德占胶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政治上,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经济上,德国对山东进行经济掠夺,但同时带来了先进生产力,使山东滋长了部分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上,德国在山东传播西方宗教,进行文化扩张,但在客观上把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因此,在评析帝国主义侵华时,应把道德评价与历史研究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刘卓 《兰州学刊》2006,(7):41-43
出于种种目的,袁世凯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向中国建立初步近代金融体系的方向上有所迈进。然而,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的反动政治行为引发了“京钞风潮”,不仅打断了币制改革的进程,而且造成金融市场的狂澜迭起。社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动荡,最后也构成了袁世凯政府覆灭的重要原因。同时,“京钞风潮”并未随袁世凯之死而停息,由此引起的财政金融问题,又延续了数年之久。中行因在平息“京钞风潮”中功不可没,使之作为国家银行的地位更加巩固,难以动摇。  相似文献   

17.
政府规制的理论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的政府规制理论发展,先后经历了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放松规制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等阶段.为了提高规制效力,降低行政成本,激励性规制成为规制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方式包括最高限价规制、特许投标规制、区域间竞争规制、利润分享规制、社会契约规制等.我国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行业在政企分开和放松规制的同时,有必要引入和实施激励性规制.  相似文献   

18.
王新明 《理论界》2013,(2):99-102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自殖民地时代就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府,不同的殖民者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开始自行管理地方政府。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继承和发展了殖民地时代的地方政府体系,在独立后不断推动地方政府改革,目标是建立起现代化的地方政府体系。本文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地方机构的演变和地方政府的改革做出述评,展示了该国大力推进地方政府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何鸣 《浙江社会科学》2007,18(1):201-206
行政机构改革是我国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西方政府组织理论,政府的职能转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文献的评述说明政府机构臃肿的经济机理,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政府转型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于政府转型的讨论从未停止,主要从政府转型演进轨迹、政府转型的动因、政府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地方政府转型问题、政府未来转型的趋势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政府转型为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政府转型应坚持公共精神的基本导向,要把握好价值转变问题、方向转变问题和取向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