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学生主体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问题及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普遍关注、争执不休且难以定论的问题。而在这些争辩中,普遍存在着三种误区:即主体概念涵义的畸变;以单项活动代替整个教育过程的活动;把教和学两种活动不同质的矛盾两方面捏在一起。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且动态发展的,它经历了自失的主体形态、自我的主体形态、自觉的主体形态三个阶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主体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丰富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新人道主义解释原则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解释原则对人性的理解,确立了人的类意识、有限主体意识、生存意识和未来主义意识。进一步明确了人类"能够做"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做"的,人类"能成为"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成为"的事实。在伦理道德的感召下规范和约束人类的实践行为,保证人类实践行为的合法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学科性质的视界出发,可以总结出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补充,并共同承担交际工具的使命这一特质。探讨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可行性问题,应充分注意主体间性所产生的作用及各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复杂意识关系。  相似文献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了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确保集体林权的有序和有效流转显得至关重要。林权抵押是解决林业发展资金难问题的核心。目前集体林权抵押过程中,存在着集体林权主体的虚位、抵押物限制、抵押物价值评估障碍、集体林权中处分权的残缺等法律障碍,应立法赋予集体林权主体独立的法人资格,结合林业产业的实际情况,拓宽林权抵押物范围,确立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互补的林业保险制度,强化林权抵押保障。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发展观都有自己的发展主体问题,发展观主体的界定决定着一种发展观的本质。科学发展观改变了传统发展观的思维模式,把发展的主体赋予了人。首先,人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创造性,用人自身的发展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次,人还是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主体。最后,人在实践中的行为和决断决定着发展,人在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人也要为发展的走向和后果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中政策环境的复杂化、政策问题的多元化以及政策本身的价值追求,政府传统的政策制定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仅凭官员一己之力已经难以科学合理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期待政策制定过程的重塑,吁求打破政策制定的“黑箱”,引入体制外主体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把专家与公众纳入政策制定体制,形成“政府、专家与公众”三位一体的政策参与主体框架,这已成为发展趋势.当然,这还需要对政策类型和过程做出更精细的界定和划分,准确阐述参与主体权力的重新配置和互动机制的构建,更需要在案例的比较、研究、分析中做出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的创造性极为复杂,必须从编辑活动的现实变革中辩证把握,从编辑活动的历史流变中动态分析;编辑创造性存在于所有媒体的编辑活动之中,渗散于整个编辑活动系统,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动力;编辑创新又与科学创新、自主创造等不同,其体现自身内质的特征表现为依附性、相关性、隐匿性和中介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改革主体视角出发,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揭示改革主体的构成,分析改革动力的结构因素,探讨改革动力的生成机理。改革的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改革主体的动力。改革主体多种多样,其构成较为复杂,本文将改革主体的构成分为一般构成和境遇构成两类;改革动力具有结构性特征,改革动力的结构因素众多,本文将利益效用、意识形态、认知结构和意志品质视为改革动力的结构因素;改革动力是在改革主体的相互合作中生成的,是在改革主体动力因素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是在改革主体与改革客体动力因素和改革环境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9.
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与人之间以一定方式互动,实现辅助人达到其目的的技术。人机交互新闻是计算机作为辅助并不断与人进行交流完善各环节的新闻,它不同于人工生产、分发的人为新闻,也不同于计算机自动生产的智能新闻。人机交互新闻中有着复杂的主体关系和人机关系。文章认为,人机交互新闻中的主体包括传播主体、实现主体、收受主体、源主体、影响主体,其核心关系是矛盾的平衡。在人机交互新闻中,人是唯一的主体,机是人的辅助。认识人机交互新闻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的关系,对深入理解人机交互新闻,以及人机交互新闻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关键在一个“求”字。求者是认识的主体。主体的精神状况如何,对实现实事求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体只有打破习惯势力,从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人类认识世界只有关注人本身的主体条件问题,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上升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成为一个哲学认识路线的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有效地实现实事求是。如果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前提,摸索和实验是实事求是的具体途径,那么,主体的科学思想方法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在呈现多元复杂形态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主题取向,主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承续和彰显了中国工业题材小说一以贯之的史诗品性和价值导向。回眸历史,以宏大的"史诗"性叙事,记录和还原历史真相,为工人阶级树碑立传;叙写"失位"工人的现实嬗变,对工人的生存压抑、人性畸变和异化问题引起疗救的注意;探讨工人、工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展现工人眷恋、拯救和探寻现代工业家园的斑驳人生远景,丰富和拓展了工业题材小说的主体性内涵,代表了新世纪工业题材创作的某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学科建设与学科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的成功与否将体现一个学校的层次与水平.但是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目前在高校中并不鲜见.本文从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学科建设的第一要素引出学科管理的重要性,并用管理学的理论分析了学科的组织结构,提出了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我国民族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设置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加大对民族类学科的学科性质的研究,并对现有民族类学科的设置进行调整提出相关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路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的效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以基层政府、村“两委”、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治本之策。对当前乡村多元主体在合作共治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加以聚焦,以参与能力提升、共同利益塑造、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技术优化四大抓手为举措推进乡村善治进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话题的辖域与层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话语中不仅存在单话题 ,还存在多话题。话题的辖域有大有小 ,可根据辖域的大小将话题分为语篇话题、语链话题和语句话题三类。根据话题的性质和功能 ,多话题可分为情景话题、主旨话题、论元话题三类 ,多话题的排序一般遵循情景———主旨———论元话题的序次。话语生成的组合顺序多为逆向组合。  相似文献   

17.
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等工作的基础和载体,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高校拥有的重点学科数量和质量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大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现状,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高校自身因素等方面探讨其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学科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学科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群体,明确的科研方向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先进的物资条件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构成了学科特色培育的基本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指出: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如何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新课题。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做?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在最近几年逐渐成为显学,各种学科的加入使得气候变化的研究变得异常活跃。然而在众多学科中,社会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却始终徘徊门外,特别是中国社会学更难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生力军。本文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学缺席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并且就气候变化自身的性质分析之后,对社会学介入气候变化研究的可能性做一个客观性的推论。接下来对气候变化之下的社会学需要考虑的一些议题进行讨论。最后,本文强调社会学介入气候变化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社会学家观念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