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春节临近,在城市生活久了,常听人们说:现在的春节越过越没劲了。生活越过越好了,可是春节的过法似乎少了些什么。传统和现代该如何衔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一期我们向大家展示寒冬腊月时期老南京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图,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尘封的记忆、—份温暖。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广大中华儿女厚重的集体记忆。春节庙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缘起和发展,源于华侨华人的文化自觉、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当地多元的文化氛围。参与主体多元化、春节文化符号场景化和记忆媒介实践多维化使春节成为当地民众的共享节日,这形塑和重构了华侨华人群体和阿根廷民众共同的集体记忆,促进了文化交流交融。春节庙会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和阿根廷实现价值观共通共享的过程。春节庙会传续和弘扬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以团圆为核心的家庭价值观在国家之间共通,以“和而不同”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在群体之间共享。春节集体记忆是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亦是推动族群价值构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十年的动乱和禁锢,人们早已厌倦了运动和斗争,北京人重又发现亲情的可贵,企盼一家老小灯下团聚吃年夜饭、守岁,共度大年三十的幸福。人们记忆中的春节是这样的:大年初一清晨,儿孙给爷爷奶奶磕过头,老人笑眯眯地派发红包,换上新衣的孩子们拿了压岁钱结伴逛庙会。  相似文献   

4.
春节随想     
彭勃 《老友》2010,(2):1-1
在不知不觉中,虎年的春节踏着轻盈的脚步,披着浓浓的中国红向我们走来。虽然现在的春节和儿时记忆中的已大不相同,正如很多都市人抱怨的"年味越来越淡"、  相似文献   

5.
南京的冬天,有时候并不冷,暖冬带给人的感觉似乎烦躁而单调,每到冬天,春节的回味让许多南京人记忆里打着银装素裹的印记。2009年南京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要早不少,让人们的记忆仿佛回到了过去那种美好的感觉,而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雪景无疑是南京最美的一处。  相似文献   

6.
正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时候,老北京城里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老规矩、老理儿也特别多。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过春节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  相似文献   

7.
实践记忆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基于实践记忆定义的界定与内涵的分析,结合布依族"送宁"仪式案例的思考,文章指出实践记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因实践记忆是一种固有存在的记忆,所以人们习以为常,习焉不察,故而往往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并不能简单地解释年味变淡的原因,春节的联络功能减淡、娱乐方式多元化、以及仪式功能的丧失是春节年味变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人们的春节习俗除以汉族为主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各族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 白族 春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为了过好春节,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长辈回家看儿孙,儿孙回家拜年长。初一,鸡未鸣,人们就开门放鞭炮、挑新水,往家畜头上贴红纸。这天,除未婚女孩外,人们都不  相似文献   

10.
李辂 《国际公关》2009,(5):94-94
时至今日,没有人再否认传播是一场心理学的战役,而记忆和遗忘是心理学一直在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rm Ebbinghaus,1850-1909)对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经过多年研究之后,提出“记忆规律曲线说”,他指出:“频率和内容决定了人们的记忆度。”这项研究的理论还探讨了在多长时间内、以多少的频次的重复能够帮助人们记忆,而人们对不同表述方式的事物存在不同记忆度等心理学规律。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随着时代的推进,春节的礼仪方式越来越繁多,越来越时尚,人们在这个时节纷纷以各种各样的慰问、送礼、聚会等活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敬意、祝福  相似文献   

12.
百科瞭望     
我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人们的春节习俗除以汉族为主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各族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白族春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为了过好春节,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长辈回家看儿孙,儿孙回家拜长辈。初一,鸡未鸣,人们就开门放鞭炮、挑新水,往家畜头上贴红纸。这天,除未婚女孩外,人们都不拜年不串门,并禁用刀、剪、斧等铁器。早饭一律吃素。初二至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东乡族节日期间,要开展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当尕达至拿杜。“当尕达至拿杜”,即“打土仗”。村与村约好,男女老少齐上阵,…  相似文献   

13.
等到你们长大后就会知道,人对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而追忆童年的岁月,往往会回忆起儿时度过的节日。我们的记忆中,有春节时的家人团聚,有端午节的粽子,有中秋的明月,有元旦的师生同乐……还有“六一”儿童节。对了,你的记忆中,有老师为你过节的记忆吗?我相信,辽宁省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一定会记住这一天——2004年的儿童节,全校领导和老师给孩子们过节。  相似文献   

14.
欢乐中国年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在冬尽春来的时节,人们就天时之便,举行各种仪式,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祝福美好生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是我们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从殷商时期到如今,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绵延几千年的传统理念却亘古未变,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  相似文献   

15.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 ,发展能力。知识之所以能在头脑中存储起来 ,全靠记忆。有了记忆 ,人们才能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 ,才能创造发明。记忆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创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开发学生智慧、增强学生记忆力是教师的一项根本任务 ,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说到春节,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粮票到八十年代的鞭炮、九十年代的春晚,人们过春节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变。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春节"年味"的变迁。1970——年货、排队总的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趋势。在物资短缺的情形下,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当时,饮食的消费占了国人收入的大部分,所以为了获得丰盛年饭,人们必须付出"起早贪黑"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王星 《社区》2005,(3):42-43
忙碌了一年,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临了。2005年的春节,百姓会如何度过?春节期间,人们有何安排,花费怎样?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为此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郑州、南京、武汉、长沙、沈阳、哈尔滨、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电话采访和问卷回答的形式随机访问了2000位公众。调查结果如下:春节还是一定要过的一年当中,大大小小的节日有很多,但是春节似乎一直是传统节日中的老大。8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定要过的。那么,今年春节老百姓们会如何安排这个节日呢?调查显示:53%的…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过程当中 ,最重要的是记忆和思维两个方面 ,在这两方面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具体差异。首先 ,记忆的个性差异 ,要受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比如人们往往对有兴趣的或者符合需要的东西记得快、记得牢 ,这种记忆的选择性正表现了人们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也在记忆的品质上显露出来了。记忆有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基本品质。记忆的好坏 ,要根据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等品质来判断。记忆的个别差异 ,也表现在记忆的类型特点上。例如 ,一些人有更好的记忆图形、颜色、声音等形象的东西 ,而另一些人则更善于…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记忆理论作为记忆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回答了以时空逻辑为线索,传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等一系列问题。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从时空维度、传播载体、媒介功能、权力符号建构诠释了文化记忆理论。本文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观照下,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内容表现和传播途径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央视春晚举办35年以来影像表达的动机机制、生产语境、历史沿革和内容文本,考察当下央视春晚生产传播样态的转化,旨在为影像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可参考的路径选择,丰富我们对于广谱记忆理论总体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礼物交换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始终,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且,在春节这样一个超常规的时空中,它更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殊社会现象.礼物运行在春节期间强化着村民的特殊权利义务时空.通过调查访谈,了解春节期间礼物交换的种种现象,对礼物的社会生命进行现象学归纳、符号学解读,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去剖析春节送礼的独特话语系统,并对春节送礼传统的现代化走向作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