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画相融、同出一理.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画讲点染,文学亦然.文学创作中的点染手法起源很早,但终以词对绘画点染手法的成功汲纳为突出代表.我们选取宋词为主要观照对象,对绘画和词的点染手法之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词中的点染手法,随词的不同结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并各具独特的审美功能;而点染手法本身,也是技法多变,运用灵活,句群点、染,连点,叠染以及点染互带等多种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与流行歌曲歌词创作所表征的艺术思潮的共通性以及唐宋词所成就的艺术经典的高度使得它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歌词创作者所关注。当代流行歌词创作中有着丰富的唐宋词元素,唐宋词作为唐宋时代的流行歌曲,是当时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特征、主题内容、艺术风格乃至社会背景等很多方面与现代流行歌曲都有着相通和相似之处,能够为现代流行歌词提供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借鉴。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现代流行歌词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明了三个观点 :1 )唐宋词是一种曲牌体声乐艺术形式 ,其曲牌的音乐定式产生于“隋唐燕乐”。也可以说 ,由于“燕乐”曲子的程式化而产生了唐宋词这一艺术形式 ;2 )由于“唐宋词”是声乐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其声辞配合的方式决定着词体的形式 ;3 )“词体”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词乐的衰亡与新兴乐种的繁盛 ,是其退出主流声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高师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的教育者和文化传承者。培养他们欣赏词的能力,引导他们继承并发扬唐宋词的艺术精华,是唐宋词教学的目的。在唐宋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如何解决词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值的矛盾;二是如何正确运用词的"本事"。  相似文献   

5.
起、结与过片是词的章法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唐宋词的起句大致分为陡起和平起两种手法,陡起者多写"情",平起者包括以景起、以情起及以事起等.结句可分为首尾呼应、宕开一笔、画龙点睛和翻进一层等手法.过片有承上启下、一气贯注、似离实合、异军突起等作法.唐宋词的多种艺术表现,与词的题材意蕴、词人的个性气质以及词的体制的不同密切相关,值得作具体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唐宋时代,词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词为“声学”,即“音乐文学”,音乐性是词的突出的艺术特性之一。研究词的特性,研究词体演变过程中许多带有规律性的问题,都不可忽视词与音乐的关系问题。建国以来,运用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古典文学,这是有益的尝试,但同时也曾出现重思想、轻艺术,以政治鉴定代替艺术批评的偏向。在词学研究领域里,有的研究者简单地搬用“人民性”、“爱国主义”一类概念,以贴标签的方法,对词作家进行划线、排队;有的研究者将毛泽东同志有关旧体诗词的言论,进行种种曲解,以“束缚思息”、“不宜提倡”为借口,轻率地否定唐宋词的形式格律和艺术价值。词学研究出现了某些混乱现象。例如苏轼、辛弃疾,论者既以为他们的创作具有“人民性”,把他们抬上现实主义的宝座,又将他们的创作,曲解为豪放而不协律腔的典型;例如周邦彦以及姜夔、史达祖、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 ,“炉 (烟 )”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 ,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 ,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唐宋词中颜色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唐宋词的美学特征及唐宋时期人们的审美习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炉(烟)”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李白、苏轼与唐宋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世界的事物常常以它的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高明的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里精心点染描绘色彩,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就常常运用色彩词勾勒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独创性的各种色彩画面,其艺术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物、描绘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等方面,其深沉冷峻的色调是特定时代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在国学渐次升温与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古典文学尤其唐宋词的欣赏与品鉴,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新时期以来,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即是《唐宋词鉴赏辞典》,它兼具选本审美品鉴与工具书的双重特质,内蕴丰富、凝聚集体智慧、突出艺术鉴赏,对唐宋词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回视《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诸多特色,在今天仍具有典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本质特征而为人们喜欢,唐宋词的各项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领域和视野也在不断拓宽,但与词(曲)史的研究相比,艺术史的研究尚留有遗憾,个案的研究、静态的分析占据了绝大空间而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束缚,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的问世,使唐宋词史研究的领域不再留有缺憾。  相似文献   

14.
点染,原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譬如画家要在宣纸上画花鸟,蘸一点墨渍,浓浓淡淡,有些地方加点,有些地方渲染,任其濡润开去自然成画。在诗文中,抒情上也常用点染法.先点明情意,再用景物来烘托.它以情为主,因情造景,以景写情,经过渲染烘托,使抽象的感情给人以实感,增强了感染力和审美情趣,是一种抒情艺术。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词是一个由意象组成的艺术世界,烟则是唐宋词的一个经典意象,它有着多样的形态构成,并在词中有着不同的艺术意味。由于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存在,烟在不同的时空意义上表征着古代文人不同的心态构成,而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烟意象也传达着生动传神的古典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如今 ,“引词入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辞现象。从艺术上看 ,有明引、暗引两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 ,有正引、反引和泛引三种情形。这种引用具有增强表达效果和强化艺术魅力的双重修辞功能。前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刻画人物 ,有利于揭示主题 ,有利于点染意境 ;后者则指读者因此而产生共鸣效应和同构效应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虽然古老,却始终余温不散的“活文学”,唐宋词至今仍供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养料。而对与其一脉相承的现代流行歌词,唐宋词除了给它提供语言和形式上的借鉴,还在词情、词境和词风等词体的本质特性方面为其确立了标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点染与意境,本为书法和绘画术语。点染,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意境,指画家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基于文学艺术的共性,在诗文创作中,作者往往也会运用这两种艺术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在文学评论中,点染与意境也被作为评点诗文的方式方法而广为运用。理解并掌握点染与意境的含义和运用法则,既便于准确地诠释古典诗文,又可以作为丰富创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词中,花意象是最常见的一个自然性意象。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整体审美环境的变化,花意象在晚唐宋代词中表现出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功能是有区别的。从晚唐五代直至南宋末年,词中的花意象所承担的艺术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倾向:造境功能;人格外化功能;内在心理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分为五种:第一、传唱。根据唱词环境又可细分为宫廷、公私宴会、市井、军营传唱。第二、传看,其中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寄赠是传看形式的主要表现。第三、题壁、题画、刻石。第四、结集。结集又分别集和选集。第五,买卖,这种传播形式少见,但意义很重要。探索唐宋词在当时的传播形式,对于词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唐宋词在当时的存在形态,尽可能地恢复当时的词坛面貌。其次,可以透视出词体文学的文体观念在唐宋时期的逐渐形成过程。再次,还可以看出唐宋人对词作态度的演变。此外,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比如考证、校勘、编年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