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产业研发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湖北省2000年及2006年的相关影响指标变量进行计算,分析湖北省产业研发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旨在为优化湖北省产业研发空间布局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3.
根据炎陵县的旅游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结合交通状况的改变,对炎陵县县域内外的旅游空间结构重新进行判断,提出了一心,两轴,三组团,将县域外的旅游空间结构抽象为十字形空间布局,按照三种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整合,重点打造宗教朝拜、红色爱国、森林生态旅游三类旅游,提升炎陵县的旅游名气,为炎陵县旅游的独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纽约、东京、伦敦是公认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本文在分析其功能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它们空间演替模式和轨迹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功能区空间结构、人Lq集散与居住区变迁、CBD的形成演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测度城市空间结构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以西安作为实证分析对象,综合评价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竞争力,进而提出了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师常常一入职就面临艰巨的专业发展问题,而构建"三位一体"校本培训,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从专业素养角度来看,可以构建以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位"为"一体"的培训结构.实践证明,学校文化的建设、名师的引领、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的开展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出发可以看出,树立共生思想,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和谐旅游空间,共同提升黄河三角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是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从两地旅游资源、空间关系与交通网络、文化渊源、合作意愿等来看,黄河三角洲具备区域旅游共生的可行条件。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和环境共生四个方面。该模式的运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农户休闲活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空间基础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乡村空间结构。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背景,以农户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为研究论题,以洪湖市螺山镇为例,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从而了解该地区农户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认为农户休闲活动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并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圈层结构模式。研究表明:交通工具对休闲空间范围选择有较大影响。同时,农户的休闲活动还受到个人的休闲空间偏好、家庭经济收入以及年龄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点—轴系统"模式是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在我国区域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百色市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可以充分证明"点—轴系统"模式适合于百色市域空间结构优化发展的需要。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基于"点—轴系统"模式的百色市域空间结构优化构想及百色市域空间结构优化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及其方法,对徐州城市句法集成轴线与全局吸引子耦合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徐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发现徐州城市空间的句法集成轴线与全局吸引子布局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老城区内部全局吸引子主要沿智能度较高的全局轴线布局;在运动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全局吸引子在老城区内呈现块状布局特征;全局吸引子在分区的布局主要沿老城区延伸轴线周围分散布局,其分布类型较为单一。最后针对全局吸引子与句法轴线协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做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条例》的立法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态立法的制度现状,认真反思区域生态立法的制度实践,更新生态立法指导理念,梳理区域生态立法文本,细化生态立法内容,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区域生态立法资源、建立完善生态鉴定制度,强化生态破坏的违法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4.
以珠三角9个城市2001Q1 - 2010Q4住宅价格的季度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多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探索了珠三角城市住宅价格的空间传导关系和价格趋同性.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住宅价格波动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在“深—莞—惠”、“广—佛—肇”和“珠—中—江”三个次级区域的住宅市场中,深圳、广州、珠海三个“核心城市”对其次级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在空间上产生价格传导,同时,“深—莞—惠”中的深圳市住宅价格在空间上向“广—佛—肇”和“珠—中—江”传导.进一步检验发现,珠三角城市住宅价格存在以广州、深圳、珠海为基准的价格趋同现象.研究结论对政府实施差异化策略调控区域性住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业结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其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和特征也逐步显现出来。文章利用较为详实的统计资料,从服务业产值、单位和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的角度,运用区位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基于功能性划分的服务业部门对长三角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服务业部门在结构演进中并非平行发展,在空间中并非均质存在,空间组织架构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长三角服务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结构演进和空间布局的紧密联系。目前以上海为增长极、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紧随其后的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已经形成。自觉地重视和推进服务业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对于服务业自身,而且对于整个经济全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促进城市的集群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以东营和滨州为中心、以县域城市为基础、以众多乡镇为基本单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群体系。从发展模式上看,黄河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属于"双极多走廊"模式,其城市发展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城镇化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实际,积极实施中心极化、产城互动、生态优先、科技兴城、制度创新、城际联动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运用要素错配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2010—2018年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区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存在显著差异,且科技创新资本要素配置较人力要素配置更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研发及城市化水平均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而工业化水平不利于这一配置,各因素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财政政策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而对外开放程度仅通过本地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与资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基于此,从积极采取差异化的要素配置模式、充分利用主要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竞争博弈基础上的合作,应坚持区域定位认同、空间层次差别、多元利益协调、政策公开透明、机制运行高效等原则。黄三角的区域合作虽已得到各级重视,但实质上仍处于期待、探索和无序状态,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从提升合作层次、创建合作模式、打造立体交通、发挥市场功能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各经济区的合作;应从梯次推进、创新机制、强化协调、统筹发展等方面,强化区域内的合作,加快规划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元末明初,战乱、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山东等地萧条凋敝,土地荒芜。为开发中原,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进行有组织地“移民就宽乡”。其中,从洪洞向鲁西移民10万余人。由于政府规定同姓同宗不得迁往一地,加之河患、土地占有纠纷及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等原因,使洪洞移民由鲁西再次转迁至黄河三角洲地区。故而虽史籍不见向黄河三角洲移民的记载,黄河三角洲却存在着大批洪洞移民。  相似文献   

20.
植被覆盖度是研究地表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利用该地区1995年、2004年和2010年的三期Landsat-5TM影像数据,提取NDVI,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及动态变化趋势,并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浅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自1995年以来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以及由于当地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植被覆盖度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Ⅰ级植被面积从1995年的203.8212 km2增加到2010年的1055.6694 km2,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的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地及工业用地的增加,出现了局部地区植被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