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科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在西方,美国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最多,不仅大量的论著涉及科举,而且有多种专门的科举研究论著问世。美国的科举研究内容丰富,最为集中的论题是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以及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美国科举学以实证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通过对美国科举学概况的述介和评析,可以看出西方科举学与中国传统科举研究的不同旨趣,并为中国的科举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举时代,科举成为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科举对今天的教育制度仍有消极和积极的影响.由于科举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因而,"科举学"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门专学.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科举对现代教育及教育价值的影响;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科举与高考的比较与借鉴;科举与自学考试的比较与借鉴."科举学"研究对现代考试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举与北京书院共存千余年,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北京书院因科举兴盛而起,因科举废除而终。在科举与北京书院的互动关系中,科举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科举对书院教育的规范性影响。科举引领着北京书院的兴衰、发展方向、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甚至考试程序;而北京书院则成为全国科举考试生源的来源地,许多书院生徒在此受到科举考试训练,并且由此荣登龙门,或成为官吏,或成为学者,为科举考试制度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官学衰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金代女真族科举考试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女真科举考试是专为女真族人设置的一种入仕考试。它始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在世宗、章宗两代趋于极盛。这种考试具有完整的应试、选拔、录用制度,为金遴选了大量治国人才,对元、清两代的蒙、满少数民族科举考试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民族教育、科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古代科举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兼顾区域公平的历史传统,影响了近代以来的高校区域布局和目前高考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的实行。在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科举考试的某些防弊措施与考试管理方法,加强考试立法。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为当今的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科举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论历代状元的录取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关系莫雁诗科举时代,作为进士科第一的状元(武状元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它的录取除了受科举考试成绩制约外,笔者以为,它还与科举考试制度息息相关,是随着历代考试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阐述。隋代为科举萌芽期...  相似文献   

7.
科举考试与自学考试分别为中国古代和当代的大规模社会考试 ,彼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从考试对象与考试层级、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考试组织与考试管理等角度 ,对科举考试与自学考试进行微观比较 ,可使科举的经验与教训给自学考试的健康发展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忠实的历史警醒。自学考试应改革考试内容、拓展考试功能、严明考试纪律 ,使自身得以在激烈的教育竞争领域继续生存并保持长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委员会、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考试研究》编辑部、《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哲社 版)编辑部协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2-4日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这 是科举研究的空前盛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美、日、韩、俄罗斯、越南、巴西等国的代表150余 人,提交论文125篇,对科举制与科举学作多学科、全方位的探讨。 一、科举制研究 科举制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  相似文献   

9.
[摘要]韩国(高丽、李朝)是在中国境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体制最完备的国家。本文对高丽和李朝科举考试中使用的律赋作了举例分析,并且附带论及李朝用于科举考试的六言赋体。本文提供的资料与阐发的观点,既可供研究韩国科举与文学课题参考,也可供研究中国科举文体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北宋科举考试对苏轼所受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苏轼接受的是为科举量身定制的教育,其中以父师苏洵给予的教导和培养最为显著,这为苏轼科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北宋科举考试对苏轼成名的影响最为显著。苏轼参加进士科考试崭露头角,制科考试闻名天下,科举成功为苏轼日后主盟文坛提供了难得的前提条件。北宋科举制度对苏轼人生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西方学者开始重视地方社会的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着重探讨科举与地方重要家族、地方教育及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考试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科举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中国科举考试采用笔试而不用口试,这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正性,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这种注重笔试而不重视辩论的科举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权威性格,造成了中国人注重文献积累和文字书写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科举学”刍议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社会历史各个方面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发生过关系,几乎每一位成功的政治家都经历过科举生涯,各代名臣主要是通过科举阶梯而登上历史舞台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化乃至社会风俗都不得不牵涉到科举制。科  相似文献   

13.
"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受清末士人批判科举的言论的影响,7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科举的研究与科举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比较,是不大相称的。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环境的宽松,许多学者开始对科举作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对科举制的是非功过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评估,敢于推陈出新,使科举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科举曾深刻地塑造过中国社会文化的形态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贡献,现代各类考试的原则与方法明显与科举考试有渊源继承关系,因此,科举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科举学”是从总体上研究科举的一门学问,是对科举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门领域。“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将成为21世纪一门烁然可观的显学。  相似文献   

14.
科举学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从文化角度研究科举学具有整体综合的优势,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的本质、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全面评价其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表现,科举制既存在历史局限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科举考试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及其所彰显的择优选才旨向,是科举文化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王凯旋先生的博士论文<明代科举制度考论>(以下简称"考论")一书,二十余万字,2005年6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科举三级考试探议"、"科举制与八股文"、"明代科举分卷制度考论"、"科举防弊惩弊制度试探"、"武学与武科举问题研究"等7个专题,对明代科举制度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索了《三言》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着重研究竞奔于科场中的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的人生际遇与科举考试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三言》这类题材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并进而指出考试型教育制度和选人方式的弊病,对当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所收的校注本《钦定学政全书》,以素尔讷本为底本,实施标点和校注。《钦定学政全书》详细记载了清代学政的考试事宜,是清代科举研究绕不过去的文献,而校注本对书中的名物掌故和典章制度都作了注释,降低了文献的阅读难度,不仅最便初学,也给高明提供借鉴,必能改善清代最低层科举考试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但又是它的衰落期与终结期。与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相比,明清科举考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高度一体化;主要以八股文取士;科目高度单一;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与精神内核;防范和惩治作弊制度空前严备。  相似文献   

19.
科举考试制度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流动,研究者争议不断,形成“流动派”、“非流动派”和“中间派”三种科举流动观点.二元社会分层思维和流动参照点选择差异是造成各方分歧的关键,这是科举流动标准设定问题,也是科举流动条件辨析的问题.从“分层流动”视角考察,科举流动是一个代际渐进的过程,教育是科举流动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状元辈出与苏州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自古以来,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她不仅经济繁荣,而且人文荟萃。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文章事业,震耀前后”。在封建社会,其明显标志就是状元辈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科举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的1300多年中,大约出文武状元800名,而唐以前还没有状元名称,唐至明清时代出的状元最多。据《清秘闻》、《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等书记载,清朝自顺治三年(1646)开科举,到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的258年间,全国共出状元114人。按地区分布,依次是江苏49人,浙江20人,安徽9人,山东6人,广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