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显著征象就是中日文学的影响与交流。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中国的一批开明人士欲从日本道路中引出中国的经验教训,大批留日学生和走访日本的学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了中日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和交流。近代中国文坛的观念变革以及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均不同程度受到日本文坛的各种影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较为热烈。本文以大量的材料,较详细地叙述了中日文学影响与交流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新文学呈现出近代性与现代性多元互补的历史形态,是在近代性和现代性互反互动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文学.其中以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为表征的近代性与以启蒙精神、审美非理性为核心的两种现代性,共同"在场"营构了新文学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缔造出曲折往复的发展态势及此消彼长的多重品格.  相似文献   

3.
香港文学的研究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重视新文学、忽略传统文学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揭示香港文学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也割裂了其与内地的天然文化认同.实际上,香港文学应由近代说起,近代描写香港的传统诗歌,也是香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特殊性,近代涌现出许多歌咏香港的诗歌.这些诗歌既全面描绘了香港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新奇事物和自然景观,又集中反映出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知识分子的心灵悸动和嬗变,不但引领了中国近代诗歌的革新方向,而且孕育了香港现代文学的各类主题和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文化价值,不应为香港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4.
明治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日本近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日本文学古典时代的终结 ,开拓了后来日本文学界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一系列文学思潮共生共存、各领风骚的文学新局面。明治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期以北村透谷、岛崎藤村的“文学界”为中心 ;第二期以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薄田泣堇、蒲原有明、泉镜花、国木田独步 ,德富芦花、纲岛梁川为代表 ,他们与高山樗牛一起将明治 30年代的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潮 ;第三期是明治 4 0年代的唯美主义、颓废文学 ,代表人物是北原白秋、吉井…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女性文学是在明治维新后兴起产生的,它建立在封建气息残留的社会框架之下.在这种社会背景中,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日本文坛进行了一场打破旧文学观念的文学变革,产生了众多的文学流派.文章以其中的主要代袁人物为线索,重点考察了在仍然以男性文学为主流的近代日本文坛,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一个文学高度自觉的时代,人类审美思维高度活跃,呈现出开放性的辐射探寻与拓展。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们早已厌倦了传统的审美趣味与文学样式,厌倦了僵死的理性主义对文学的干预和束缚,竞相在反传统的旗帜下拓展自己的理论与创作园地;在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发展到五四时期便发生了强烈的断裂,传统的僵死的古典文学体系已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文社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草 《中州学刊》2001,(4):138-144
文社是组织松散的文学社团.从宣南诗会到后期南社,近代绝大多数文社都属于消闲性质,其成员以传统的文学样式抒发旧式文人的闲情逸致.日据时期的台湾诗社一度畸形繁荣,但也逐渐走向消闲.近代文社所体现的,不仅是文人与文学的惰性,而且是传统文化的惰性,这就使旧式文社逐渐沦为与历史发展相悖的文化形态,与旧文学一起走向终结,以致在五四大潮中迅速被洋溢着青春朝气的新式文社所取代,中国文社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肇始于甲午战争前后,这是近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转捩点。历史巨大的转折关头,往往是不同哲学学派和文艺流派思想观点以至审美观点纷呈的时代。在近代这一社会激变的年代里,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全面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象博览会上的商品一样展销于中国舞台,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步步进逼,一再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时代的潮流,以捍卫自己的生存。因此,中西哲学相互混合,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哲学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特别是戊戌变法前后兴起的文学翻译热潮,把西方的文学思想和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开始被近代作家所了解和接受,并指导创作。“有时出现一种新哲学、新文学、新艺术、新科学,而思想既已更新之后,于是人类的一切活动也就慢慢的都起变化”。(法国文艺  相似文献   

10.
对日本近代文论主潮进行历史扫描,可得出如下结论:明治初期到大正末期,日本文论发展是引进适应西方文论并融入日本文学的发展过程;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日本文论在论争中结合着日本文坛实际显示出更多的自立性特色;“二战”时期的日本文论主潮是顺应了日本战时统制国策;随着战时文化机构的解体,近代日本文论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概念还是一种艺术类型,悲剧都是转道日本进入中国的。王国维的悲剧学说是在日本的中介作用下提出和建构的,推动和深化了悲剧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哀情小说的流行、大量悲剧作品出现在近代戏剧表演中,表明近代国人审美趣味上的重要变化和对悲剧艺术的接受和认可。日本在促进近代中国悲剧理论的传播和悲剧艺术表演形式的确立中起到了触媒性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伟萍  朱丽 《兰州学刊》2006,(12):163-165
明治三十年代末,日本文坛掀起了以告白自己为主要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涤荡和日本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日本自然主义以“自我”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创作主张。以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为镜,可看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明显呈现出觉醒了的近代知识分子难以确立“自我”的“愚钝迷惑”的特质,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以“私小说”的独特文体对日本近代文坛的繁荣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甘丽娟 《东岳论丛》2007,28(6):56-59
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化并没有促进日本近代文学的产生,相反,由于缺少外来文学因素的参照,占据文坛主流地位的依然是江户以来的封建戏作文学。为扭转这种局面,坪内逍遥的理论著作《小说神髓》以西方近代文学为参照,借助当时流行的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对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更迭与优选的分析,从而确立了近代小说在文学上的最高地位,初步实现了对戏作文学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东北近代的诗歌创作,同历代的文学创作相同,都是在学习中原文学的基础上展开的。盛唐诗歌被视为是楷模和标准,尤以杜甫的影响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杜甫生活与创作的历史背景与东北近代特定的情势颇为相似。另一方面,清诗坛的某些创作流派亦对东北近代诗歌的艺术流变发生了影响,尤以宋诗派—同光体最为明显。向古代中原文学汲取美学资源说明东北文学自身传统积蕴的薄弱,同时,对“正统”文学的模仿与追随的“对接”模式反过来又加深了东北近代文学“师宗尊古”的传统,使新文学的生长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7.
1873年6月29日,同治帝首次接见各驻京外国公使.有幸参加这次站立觐见活动的日本全权公使副岛种臣不仅单独一班,而且先一班觐见了同治帝.日本获此殊荣表明中国对日本政治立场的改变.19世纪70年代,东亚区域内国家已开始运用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法重整东亚地域内秩序抑或对自己所属领地以及附属邦土进行主权确认.中国愿意与日本建立西方近代的国家间平等关系即为藉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法制约日本对自己在东亚区域内之属邦进行侵蚀的一个举措.  相似文献   

18.
彭玉平 《江淮论坛》2013,(1):148-153
舒芜是当代学有多能的杂家,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对唐诗和近代文论用功甚多。他认为陈子昂所拥有的迎向伟大、通往永恒的诗心,已经为“盛唐气象”昭示了内质的端倪。他对杜甫的《秋兴八首》、韩愈诗歌的“狠重奇险”与“不美之美”的特色、李商隐诗歌对平等爱情的追求等的高度评价,都显出舒芜别样的理论眼光。舒芜对近代若干重要的文论家、文论著作、文学流派也作了颇为深入的考察,他在与人合编《中国近代文论选》的前言中贯穿着变与不变的基本思路,将近代文论的历史传承性和因时而变的特征对应来谈,宗旨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到来铺垫好扎实的思想基础。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往往蹊径独辟、颇多感悟,应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林块平教授自1927年在他的家乡广东省台山县中学读书时发表小说以来,从事文艺工作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这六十年中,他在上海参加过“左联”,也参加过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学生运动,因遭到迫害,不得不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主持东京“左联”支部的工作。留日归来,他就在高等学校从事文学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了《文艺的欣赏》、《活的文学》、《抗战文艺评论集》、《文学论教程》、《文学概论》等著作,并且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政论以及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不少国外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的评论及美学著作。在他过了七十岁以后,他还亲自动笔并且指导他的研究生于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编写了《文学概论新编》一书(二十七万字,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又亲自校译  相似文献   

20.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能力。其次, 日本文学具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传统。川端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并一再强调,必须从传统出发,将外来文化“变异”为本民族的东西,“创造世界文 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第三,川端对日本的爱与生命同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种 爱充分体现在对千羽鹤,对山,对古都风物、断简墨迹等的执着当中。第四,川端是一位 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与西方交流,并以本民族的特色和母语的魅力消除其借鉴痕迹的作家。 总之,川端将自己的生命视作“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倾其一生融入日本的传统之中,去 追寻那千百年来不灭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