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德的含义问题是社会公德的基本问题.社会公德的含义是什么?它调节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伦理学界普遍认为,社会公德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或者更明确地说,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领域或公共场所中的道德.基于这一论断,人们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共场所中的道德.笔者认为,这些论述未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论述的原意,没有正确解释道德现象,因而不能正确地阐明社会公德的含义.拙文仅就这一问题试述个人的浅陋之见,以期得到同行和同志们的指正和帮助,并冀这一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理解“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呢?我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第一,“五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社会公德。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指出: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也就是说,“五爱”是全国人民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五爱”不是对一部分人的道德要求,而是对社会各阶层人们普遍的共同的道德要求。我们要通过道德建设,把“五爱”体现在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即体现在职业领域、家庭领域和  相似文献   

3.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7,27(6):33-37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现代公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隔的基础上。所谓"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所谓消极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会公德行为,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敬"与"义"而非"爱"与"仁"。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德,简而言之,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体现的是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本任务,加强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公德是无产阶级道德的一种基本现象和规范要求。我国新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五爱”公德规范,是对全体社会主义公民普遍一致的道德要求,并着重体现在公共生活的领域。较之其它道德形式,它具有着灌输共产主义思想、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广阔的社会基础。在争取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现实阶段,它更具有突出的社会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关系,探讨社会主义公德的特征,已成为实践和理论上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为了迎接新世纪,全社会都在关心整体素质提高。因此,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建构良好的社会公德显得更为重要。一、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是规范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准则,是基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之上,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最低层面。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社会公众普…  相似文献   

7.
考察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必须围绕权利和义务这一核心关系,区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两个重大维度。加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进一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同时强化公民的义务意识。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道德觉悟的层次提升,而主要是一个异质性的结构协调问题,即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三维道德结构的协调。底线伦理(法律规章)的核心原则是“秩序”,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基本的生活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核心原则是“正义”,主要在于建构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结构,当然也要求公民养成相应的德性;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核心原则是“义务”,要求公民个体更多地承担起对总体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传统道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道德上的“完人”,即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个人,而现代全人教育的德育理念认为,道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完人”,即实现人的心智健全和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改革在目标、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体现着“全人”趋势:培养目标从“道德无暇”的圣人到“心智完整”的社会公民的转变;德育方式从“整齐划一”的宏观宣讲到“关怀备至”的微观疏导的转变;德育内容从灌输“道德知识”到培养“道德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陈来 《文史哲》2020,(1):5-23+165
按照近代西方学者的定义,个人道德为只与自身有关而不涉及他人的行为或品质,但其实中国古代德行大部分不是纯粹个人的私德,多数是联系着对他人的态度。关于公德,中国古代社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近代性的社会公共生活所要求的公德和礼规。梁启超虽受日本近代重视公德的影响,但与日本的公德建设主要指向公共道德不同,他呼吁的公德集中在公民道德即政治性公德上。虽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称为公德,但事实上,一个稳定成熟的近代国家与社会,内部秩序更需要的为公共道德。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进程,使得政治公民道德大受重视,而相对来说,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广则遭受忽视。近代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公德取代个人道德、压抑个人道德、取消个人道德,并相应地忽视社会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之间失去应有的平衡。因此,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范畴,以及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范畴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种类型的道德都有它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正确理解集体主义原则,对于加强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一、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长期以来,由于“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思维方式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把集体主义只归结为“个人服从集体”。虽然,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  相似文献   

11.
论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是公民社会地位实际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杠杆。一、隐私权——公民独立人格的法律形式对于隐私权,人们往往由于对隐私的误解而忌讳它。实际上,就隐私而言,它仅指“不愿告人可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也即个人生活秘密,决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更非什么“阴私”(指不可告人的坏事)。隐私同隐私权是直接联系的,但又不等同于隐私权。隐私权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自主地处理个人生活方式,而不受他人干扰、窥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代自由与城邦至上主义自由作为一个政治话题被人们思考可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对城邦政治生活的分析。一个城邦类似于一个主权国家,它包括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城邦具有鲜明的个性,即城邦的公民具有明确的有关城邦(国家)的和宗教的社会一致性意识①,它是“由集宗教、道德和政治于一身的民族精神所统一起来的紧密社会”。②作为公民的个人生活在这种一致性意识之下并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活动对之加以损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诸多城邦政治实体。由于对城邦及其宗教观念一致性的要求,城邦往往鼓励公民踊跃参与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活中各种关系的精神表现。它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它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开展各种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包括我们提倡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佛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发挥着道德劝化和行为控制的社会功能。这主要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中体现出来,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基本要求是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爱(…  相似文献   

14.
张慧欣 《理论界》2004,(6):137-137
一、公民“环境权”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新认识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和理论,是西方国家在治理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提出来的。公民的“环境权”,即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而且公民的环境权仅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被法律认可并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本文论述了荀子的人性思想及其法治主张,结合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这一人性思想对于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公德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的关系 ,能否遵循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前 ,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某些滑坡现象 ,公民道德建设形势严峻 ,这与长期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有直接关系。公民道德建设 ,必须从基础抓起 ,从抓社会公德教育开始。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必须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发挥党政干部的表率作用为核心、以法制建设为后盾、以科学文化教育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我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不断出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在于个体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同缺失。在此首先从个体道德认同的角度对社会公德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个体道德认同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解读。个体道德认同影响着主体的道德实践以及社会公德的构建。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需要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必须通过创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加强主体的道德认同来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共道德。  相似文献   

18.
学习张家港精神,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从最易操作,最有实效而又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方面抓起,切忌套用照搬,搞形式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但首先必须明确这一工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其实质是围绕人的现代化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提高人的素质,当务之急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工程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的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  相似文献   

19.
个人道德主体性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道德主体性的一般含义如何?简而言之,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这就是说,在道德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个人不只是道德作用的客体,而且也是承载道德的主体;个人不是善恶王国中消极被动的“臣民”、“无人称的符号”,作为道德的直接承担者和践行者,个人乃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掌握和创造道德财富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蔡子文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特点道德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可大致分为公德和私德两种类型。私德是人们在私人活动和私人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指个人私生活方面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般说来,私德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