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其许多成果又被应用于组织行为学等管理科学的理论之中,但有一个问题被忽视了,即群体心理的个性与共性特征.为此,文章以文化、民族、社会阶层等群体特征为背景对群体心理的个性与共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博客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我国博客群体在现实中的生活背景为标准,可以把我国博客群体划分为:名人类博客、学者类博客和草根类博客.博客群体特征是:低龄化、高智能、较活跃.博客群体的心理类型有:尝试心理、猎奇心理、倾诉心理、娱乐心理、价值心理和炫耀心理等.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互联网的崛起为民众的内隐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途径。与此同时,在网络舆情信息交流过程中,集体心理的存在使网民个体的舆情表达受到群体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通过对群体压力、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群体互动等研究,展示了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新形势下青年群体和谐心理的塑造。和谐心理的塑造应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心理疏导为主要手段,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群体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在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非正式群体作用增大等.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自觉运用群体心理理论,具体分析心理变迁的原因,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学风是指学校里多数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表现出的学习行为。从心理机制上来看,学风是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并且这种心理气氛一旦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它就是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学风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就是在"标准化"倾向基础上的模仿、暗示、顺从、同化等,不同群体的内部和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下的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从而达到统一认识、维系群体存在、行为定向的目的,因此,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协调好群体内部的关系、形成群体压力和群体凝聚力。文中运用群体心理学原理分别从模仿、同化、竞争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学风建设提供策略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群体恐慌心理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大众心理.本文从目前非典型肺炎流行造成的群体恐慌入手,从大众传播、流言、群体压力及集群行为等角度分析群体恐慌心理的成因,并提出消弥群体恐慌心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社区是目前网民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网络对个体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个广义的社区概念的前提下,分析了网络社区对网民影响的若干层面,包括:个体的特定功能性诉求层面;个体的心理调节层面;个体的环境认知层面;个体的社会关系层面;个体的个别意见与态度层面;个体的长期价值观层面;个体的社会归属感与文化归属感层面.同时分析了网络社区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机制,包括社区结构、信息环境、需求关系、权力关系、群体心理等对个体的影响机制.借鉴社会网络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网络社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离不开群体,群体心理功能对个体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加强群体建设,发挥群体心理功能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是在群体中进行的,良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充分利用群体心理功能, 对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江西城乡受众网络行为及其与个人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影响关系中的若干变量之间起作用的强度、方向。研究结果认为:受众网络行为改变了传媒生态格局;年龄、文化程度是影响受众网络行为的重要因子,农村受个人结构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受众利用、参与新媒体的能力欠缺。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不仅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且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论文就计算机、多媒体和信息互联网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这一巨系统中,数字化生存之"一"与"多"的问题加以探讨,为当今数字化生存的人扩展思路,建构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出现了使用互联网的热潮,因特网逐渐成为了大众媒体,更是年青人的首选媒体。这个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观众和媒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年轻人如何利用互联网,特别是关注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将成为媒体研究人员在新纪元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女性对"瘦"的追求出现跨文化一致性的背景下,女大学生也因受大众传媒文化的冲击、同伴的影响和校园身体审美文化教育的缺失、个体身体意象的认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身体意象认知障碍。因此,要转变这些"高标准一致性"身体审美文化观念,就需要通过规范大众传媒行业操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体育与健康课上的传授内容、加强身体自我感知实践及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方法,引导女大学生塑造健康的身体意象,建立健康的身体审美文化观,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身体自我、身体感知与身体行为,减少负面身体意象带来的苦恼,增强身心愉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上海和云南668名受众和《人民日报》以及两地党的机关报和晚报为研究对象,首次检验了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及其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显著相关,但在微观层面上其相关性却较低;在借鉴国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概括出了媒介议程之间的非对称性传播模式;发现了受众不同层次议程与媒介议程之间的“阶梯规则”,提出了“权变效果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6.
自 1 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提出之后 ,中国新闻媒介的受众观念不断增强。有人认为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方向。笔者则认为 ,从大众传播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的社会控制考虑 ,受众中心论只能是一个乌托邦 :无论是传统的“宣传型”观念还是新兴的“市场型”观念 ,都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即使是第四媒体———计算机网络 ,也不可能带来“受众中心”。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 ,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媒介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 ,又要积极引导受众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信力是大众媒介最主要的竞争力 ,是媒介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媒介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它首先要有很高的公信力。大众媒介树立品牌的关键就是自身的公信力 ,因为品牌就是信誉。公信力也是媒介获取受众资源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因为受众都信赖诚信的媒体。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是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在传播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种新现象虽然表现类型甚多,但总体特征是以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满足观众的感性欲望为目的,其娱乐化、浅表化的特点比较突出。大众传媒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已引起传播方式与功能作用的变化,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消费主义倾向,是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在传播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种新现象虽然表现类型甚多,但总体特征是以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满足观众的感性欲望为目的,其娱乐化、浅表化的特点比较突出。大众传媒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已引起传播方式与功能作用的变化,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文化研究视野下受众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观到霍尔“编码/解码”模式中对受众主动性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受众研究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导致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现实之间产生隔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其实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应该把“主体间性”概念引入当代受众研究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