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孙犁的作家修养论中,"道德"是作家修养的第一要义,是作家的为文之道,以传统儒家文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理想"的两个层面——人文理想与政治理想——分别代表了对孙犁影响颇深的五四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对作家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作家创作的灵魂,与对作家的道德要求互为补充;"热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是保证作家高尚修养能够提升作品格调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实现人格与文格的统一,达到孙犁所倡导的作家修养与文学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百年孤独》的成功也使作家们受到鼓舞和启发,直接引发了"寻根文学"的热潮。但是"寻根文学"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料中的成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作家们没有真正学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实际上从作家的心态、作家对文学之"根"的理解、作家对自身定位这三个角度看,"寻根文学"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结果,给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朱曦 《学术探索》2003,(10):82-84
本文以学术界不太关注的创造社"小伙计"作家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小伙计"作家叶灵凤等人的小说文本作深度研究,认为模仿与解构是他们小说的典型模式,他们既受到创造社"元老派"作家写作模式的影响,又超越了"元老派"作家的写作模式,为新文学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文学的繁荣似乎是与经济繁荣成反比的,"穷而后工"、"愈穷则愈工",而温州作家群的崛起似乎打破了文学创作的这一规律.温州作家群里的不少作家经济宽裕,事业成功.数钱的手为何还要写作呢?本文以五位号称"温州文坛五虎将"的当红温州作家为例,来分析温州作家群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5.
作家的个性与文学风格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个性主要由"才"气"学"习"四个方面组成,"才"气"是由先天形成的,而"学"习"则是由于后天的原因形成的,刘勰的风格理论全面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对后世风格理论的发展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舍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到大陆,他在创作上首先面对的是一体化文学场的"赶任务"要求。"赶任务"是一体化文学场的结构性要求,其中的实践者都别无选择。然而,老舍在建国前的身份是国统区的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相对于那些从延安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老舍身上有着无法摆脱的阶级原罪印记。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进步作家,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体化文学场中洗刷自己的阶级原罪、改变自己的身份,这在政治上对老舍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出于对自己阶级原罪的清醒认识,老舍在进入新中国文坛后比其他作家表现得更加积极,是一个"劳动模范"。老舍的"赶任务"当然不乏真诚的一面,但是"赶任务"从本质上取消了文学的个性化要求,不能不给作家带来困扰和痛苦,尤其是像老舍这样的自由主义作家更是如此。由于1949年之后文学场的高度情境化、仪式化,老舍"赶任务"的苦恼并不总是能够表达出来,他有限的几次表达均在私人场合,这从另一方面反证了一体化文学场"赶任务"的非文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闵建国 《学术论坛》2004,11(1):136-141
中国现代作家的婚恋与现代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促使无数的热血青年步入文坛;促使无数现代文学名作产出问世;促使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它是流淌于作家笔下的"活水",是游荡在作家心中的"精灵",构成了他们文学创作上永葆鲜活生命力的母题。  相似文献   

9.
梦文化常与理想文化相关,西部梦定与中国梦相通。作家多有梦且善写梦,西部作家阿来的西部梦即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主要结合其"博文"(博客与微博之文),从阿来之梦与西部之梦的关联中探讨相关问题。进入网络时代,博文亦是文献,博文可通心灵,从作家"博文"可以便捷地接触到作家的心理世界,窥见其若隐若现的心梦或新梦。本文认为,阿来是一位"触网"水平很高、流露心迹较多、民本意识强烈的西部代表性作家,其博文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库,对人们了解文学文化以及蕴含的西部梦都多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杨华霞 《理论界》2014,(11):147-150
从对作品的分析来看,"后代华裔"作家似乎对当代中国大陆的社会文学景观之风格和主题不大感兴趣,还在大谈美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差异。然而,目前"后移民华裔"作家更喜欢观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后代华裔"作家以Amy Tan(谭恩美)为代表,他们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习惯都比较"美国化"了,而且他们的作品是给美国人看的,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的作家还会情不自禁地或者刻意地去寻求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以哈金为代表的"后移民"华裔作家们通常对故国还保留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不能那么容易地被美国的主流社会"同化",同时他们比较不容易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因此,"后移民华裔"作家们通常带着浓厚的"情意结"从第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台湾"新世代"作家创作的抗日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相较于老一辈本土作家,"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不再局限于"日据"台湾题材,而涉猎到大陆的抗日战争和南太平洋战争。而与大陆去台作家相比,"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已基本不带反共色彩,更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和赢得两岸读者的认同。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新世代"作家的抗日小说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现代派灵活多变乃至诡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城裔"为新时期城裔城籍作家提供了城市文化视角,使他们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具有农裔农籍作家不具备的文化优势,但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化建构制造了障碍.城裔城籍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的优势与劣势主要体现在知青作家的创作中."新生代"城裔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队伍中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叶祝弟 《社会科学》2012,(10):183-192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高校,担任教职,选择"学院化生存"的方式。作家"学院化生存"既是新世纪之交文学场的裂变和学术场的膨胀的结果,也体现了一批有良知的人文知识分子试图拯救颓败的文学生态、拯救人文教育的努力。但是,进入高校的作家似乎并没有改变高度体制化的高校坚硬的现实,相反有被高校同化的危险。作家选择学院化生存至少面临三重困境和难题:第一重困境是如何解决好文学的"下生活"与"上生活"的问题;第二重困境是如何解决好知识生产逻辑和文学创作逻辑自洽的问题;第三重困境是如何解决好学院政治对文学自主性的伤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童话的幻想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童话性"的重要表现.首先,童话中的幻想应该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又经过作家艺术化加工,融合了作家审美指向的一种幻想,它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愿望,是成人与儿童两者愿望的达成.其次,童话的幻想具有游戏性.这种"游戏"应该是作家与儿童读者两者之间共同的游戏心理的一种融合.我们说幻想是一种愿望性的想象.  相似文献   

16.
吴智斌 《人文杂志》2006,1(5):114-117
文章将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命名为作家创作的"本命城"."本命城"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的创作为个案进行阐述.沈从文创作的"本命城"湘西本土对其构建的"湘西世界"的启示,体现在山水民风、人性人情、风土习俗、情爱诸方面,作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文化亲情由此得到例证.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场与经济场、新闻场、娱乐场等其他社会场域相互作用,构成文学生成及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环境,即文学生态。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创作心态无疑受到文学生态的巨大影响。文学营销中的"品牌策略",使作家被贴上"符号标签",从而影响作家形成自足的惯性心理。媒介权力的施控,催生了作家的媒介炒作行为,亦传递了作家创作上的速度焦虑。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霸权",驱使作家迎合读者读图的偏好,一方面仿明星式进行身体形象包装,一方面创作趋于影视化,这恰是作家趋附心态的显现。探究新世纪文学生态与作家心态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从创作主体的维度理解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走势。  相似文献   

18.
在1935年末到1936年初,左翼作家面临着一个新困境和一系列新问题。在采取统一战线作为总政策以后,共产党正依靠全民族高涨的抗日热潮蓬勃发展。鲁迅的爱国心不亚于任何其他中国人,但他也是一位左翼作家。鲁迅决不会放弃为"左联理论纲领"所阐述的理想而奋斗。文艺家协会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战斗的团体",其口号"国防文学"也是一个模糊不清且遭受错误解释的概念。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口号,这就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困扰鲁迅、也可能困扰他的一些朋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他知道应怎样对党的新要求做出让步,也知道如何在不损害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左翼作家的身份,坚持作家的左翼立场。然而,鲁迅没有预见到的是,新口号并没有为作家们指出正确的方向,而是增加了普遍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8,(4):124-133
左联在进行国际宣传时,为了扩大影响,常常十分讲究策略,"左联五烈士"的国际宣传就是很好的证明。鉴于事件发生时中国国内、中共党内、左联盟内的复杂状况,左联在国际宣传上,发布四种版本《致各国书》,将"五烈士"事件进行了多方面策略性宣传,尤其是巧妙组织了"六位左翼青年作家"先后遇害的言论。这种策略和操作,使这次国际宣传在事实上不再是对"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国际控诉,而成为对中国革命的大规模政治宣传。这次宣传给国际作家以十分深刻和特别的印象。由于鲁迅是此次宣传的主要主持者,因而在其晚年提到国际作家珂勒惠支的文章中连续出现了"六个青年作家遇害"的说法,这应是合理的曲笔回护,不能算作笔误。  相似文献   

20.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空白"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作家对人生的困惑构成的"空白";作家难以表述的复杂情感造成的"空白".探讨小说"空白"的审美效应,是为了摸索小说艺术"空白"的创作规律,使读者在参与小说的再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