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历练,回族报人较好地完成了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传播文化、促进经济的基本任务。回族报刊借各种文化运动之东风,得以遍地开花,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回族报人或亲自担任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或进行幕后策划与支持,促成了各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变革与重建当中去,梳理民族历史,传播民族知识,铸造民族心理,促进团体、刊物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协助解决教内事务,促成合议与共识等。二者的关系是良性的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2.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农商并重、善于经商的民族。本文从历史上回族重商传统的形成、成因两个方面做了主要分析,从而指出回族重商文化不仅深受伊斯兰教商业伦理精神的影响,反过来更提升了回族群体自身的社会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内聚力。  相似文献   

3.
回族是一个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根,又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兼容儒家文化的极具特色的民族。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既属于中华的又是伊斯兰的。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其传承过程中与之伴生的各种问题也相应出现,产生了回族文化游离现象。从游离到复归,更好地促进回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借鉴性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族使用汉语历史悠久 ,似乎并无讨论的价值 ,然而作为一个民族 ,受其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影响 ,在语言使用中必然会呈现出与汉族不同的特殊词语或词语相同而义殊的现象。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说 ,回族语言是回族民族特征与汉语的一种结合体 ,是回族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分析回族语言特点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及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回族是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民族与我国本土民族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深入到了回族的各个领域,对回族的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回族的民族意识、性格、人生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同血液一样融入回族体内,成为回族重要的民族属性。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提出,为回族经济,尤其是回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善于经商的优势,以及在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进行交流中形成的跨境民族文化优势对促进回族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回族只有利用好优势,重视文化,发展教育,才能促进自身的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回回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包含现实性和超越性两个层面。由于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因此其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秉承,二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成分的吸纳和接收。肩负两种文化的回族伦理道德,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和变化着,但其所涵盖的主体精神始终保持着原初形态的积极性。回族的道德规范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回族内部及其周围社会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表征的民族共同体,从“回回”到回族这一转变中,回回含义的变迁复杂、曲折,有必要对回族族称的来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族称及族源。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市的回族包括两部分:一是户口在市的定居回族,二是户口不在市的流动经商的回族。文章既探讨了当地回族的历史与文化现状,又分析了外来的西部回族的社会构成、文化适应以及与当地回族的社会交往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0.
试论回族的人文性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为本、尚洁求真、包容和谐、和衷共济、国家至上、团结御悔是回族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点。作为一个信仰本位型民族,回族人强烈的文化自尊和守护心理,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这种自尊和守护应当保持合适的度,否则,就有可能给民族自我发展和民族间的相处与交往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西部回族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从蒙元以来,回族就活跃在呼和浩特地区,清以来逐渐显性于历史舞台,形成明显的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以伊斯兰教文化、商业文化、家族文化、经堂教育文化、街巷历史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为主。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萎缩和近代文化资源定位不准确也影响了回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重视,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或民族经济学从一开始便提出从经济方面来研究民族问题和从民族方面来研究经济问题,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也给出了许多描述,本文就是在民族基础上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结构,包括回族经济的概述、吉林省回族经济沿革、吉林省回族经济结构、吉林省回族经济特点等展示了吉林回族在文化影响下与经济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众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新疆回族舞蹈艺术在绿洲农耕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特有的回族舞蹈动态元素。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舞蹈动态特征,既有可变性的一面,也有不变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经济观念,影响本民族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回族民俗入手,论述了影响回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如何发挥回族自身优势,促进宁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厂回族自治县位于京三角交通要地,是距离北京较近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回族在此聚居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回族形成之前的域外穆斯林及其他民族融入、回族形成后的军事移民、政治移民、经商回族流入、外国穆斯林后裔等是大厂回族先民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乡村都市化使卷入的回族家庭在新的行政社区寻求宗教认同,进行文化构建活动。民乐回族社区是银川伊斯兰文化建设最为活跃的社区,清真寺、阿语学校、民族幼儿园三者负载着文化传播功能。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交往方式,精神社区的认同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它是回族以伊斯兰文化强化族群边界的精神纽带。随着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例的消长,社区也可能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18.
肇庆地处粤桂交界,历史上曾长期汇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清初以来,一些原籍山东、陕西、浙江等地区的回族官兵奉公南下驻防,在肇庆形成本地的回族家族及聚居区。近代以来,随着广州、香港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肇庆回族迁居穗港两地,肇庆的回族聚居区规模有所变化。时至今日,肇庆依然有一部分本地回族群众聚居,与广州、香港的回族群众多有来往。肇庆回族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符合中华民族交融、交往的历史规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广东的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9.
云南回族源流的变迁及其分布格局的定型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 这一艰辛历程体现出回族人民顽强竞争、开拓创业的内聚精神; 作为民族共同体而言, 云南回族同全国回族一样, 它的形成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和藉以归附的社会文化结构, 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结合造就了回族文化这一崭新的肌体, 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学者以<古兰经>哲学生死观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现世以及中国佛教注重来世的哲学思想从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两世兼顾、两世吉庆的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回族传统丧葬文化中体现出的平等观念、丧葬模式、回族群众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哲学生死观的烙印.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关系对弘扬回族伊斯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