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周先进 《理论界》2006,(1):119-120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经济领域的自由选择和独立地位日益增强,以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为主要方式的农民政治参与有了新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质量不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的危险,农民的政治参与受到宗族组织和地方黑恶势力的干扰等问题。要真正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政治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严厉打击地方黑恶势力,限制宗族组织对农村政治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问题、障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已取得诸多方面的突破,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农民的参与意识淡漠、参与层次和能力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趋势等。而制约农民政治参与有序化发展的则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等四方面的障碍性因素。基于此,我们需要在农村地区加速经济与社会转型,积极构建公民文化,提高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制度,加快制度创新以促进农民政治参与能够在新的世纪达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既受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传统政治文化、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同时还受现有政治参与制度缺陷的困扰.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针对我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深入探讨完善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温淑春 《理论界》2009,(8):12-15
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规定并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是衡量基层民主发展状况的尺度.从制度化角度对农民政治参与加以分析,对于实现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开辟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新时期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基层民主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但是当前农民政治参与存在诸多问题,以此通过分析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探讨提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农村由于有村民共同关注的资源利益,有村庄公权力价值的提高和农民效能感与素质的提高,出现了农民对村委会选举活动的政治热衷,形成了全民参与、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的局面。农民的政治热衷在民主政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影响农村发展,需要正确引导和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7.
制度化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精髓,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我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还存在种种问题,分析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提出完善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推进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范一 《齐鲁学刊》2007,1(4):150-15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种种的问题。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的政治发展意义重大。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 ,不断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使农民利益的表达制度化、有序化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尤其是农村政治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水平 ;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 ,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要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期,农村基层政治发展还不够完善,农民政治参与途径还不够健全,因而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不可避免,这是一种体制外政治参与的表现。我们党要更加注重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积极努力弄清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目的在于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制度化建设并引导农民进行适度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加速新农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农民政治参与思想强调对农民群体内在属性的深入分析,重视农民政治参与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毛泽东主张创造农民政治参与的条件,鼓励农民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动员农民由自发政治参与到自觉政治参与,并努力将农民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借鉴毛泽东农民政治参与思想,在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努力做到回应农民群体的内在诉求,创造农民政治参与的有利条件,拓展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农民政治文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广大农民可以反映自己的政治意愿,民主意识正在觉醒。但相对于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作为政治主体参与农村政治、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热情和能力还比较匮乏。造成这种滞后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农民形成现代公民的政治心理,强化政府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培养引导,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来农民政治参与的历史演进及当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政治参与状况不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文章总结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政治参与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以及当下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和特征,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农民政治参与的若干因素,并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从政治参与行为主体、行为模式、行为方式等视角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深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离不开农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对浙江农村地区有关行政村的实证调查发现,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村民自治的法治程度不高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民的整体政治参与水平和参与积极性等均待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而且要不断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推进村民自治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制约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物质、制度、智力、组织因素,必须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方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地表达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质量,达到参与的预期目的。夯实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搭建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培育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政治意识;营造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组织空间。  相似文献   

16.
张春华 《学术界》2012,(2):48-53,283
乡村社会治理就是以村民自治为核心,通过乡镇政府管理和农民制度化参与的并行发展,把农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乡政村治的良性发展模式。当前,大量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出现,对于乡村治理的文化成长、社会资本建构和运作绩效有着较为消极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治理的实效性,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适当的分化将会促进农民的政治参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反之,如果农村社会分化不足,农民职业和阶层分化不完全,没有多元的利益需要,就不会形成多阶层积极参与民主选举竞争的局面,也不能调动各方面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从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的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很可能就会流于形式,造成一小部分人垄断村庄权力的局面,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西部农村目前这种社会分化不足的状况,成为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诉求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村民的政治参与认知不足、政治参与生态不完善、政治参与效果整体不理想。制约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有: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政治制度和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村教育落后与"半熟人社会"并存。优化农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提升村民政治参与的主体精神,培育村民的公民意识,优化村民政治参与的政治生态与实践介体。  相似文献   

19.
夏晓丽 《理论界》2006,(4):36-37
现实生活中农民消极政治参与对农村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民主政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应该通过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组织、进一步规范村民自治等措施有序推动农民政治参与,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对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民主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参数,是事关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冷漠深层次的原因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政治、文化层面的;要立足本国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健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