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玉梅 《职业时空》2008,4(6):12-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社会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享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老年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老年》2008,(3):5-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勾画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美好蓝图。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安排.近年来,安徽省将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壮大志愿服务力量纳入全省人才发展总体部署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有力推动了全省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组织化进程.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时期,社会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必须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本省实际,科学分析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趋势,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是破解当前一系列突出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在2014年的工作中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艾’,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工作,对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难题,涉及千头万绪的工作。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都是宏大的社会工程,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一要有合理的体制机制,二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三要有宏大的和高水平的人员队伍。因此,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的要求,除了要继续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以外,还应该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张智 《城市》2009,(6):54-57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见.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社会基础设施是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的新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广东省委有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积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上海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全市社会发展总体和谐稳定,民生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2014年市委聚焦"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整合全市力量开展全面深入调研,酝酿形成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与政策,开启了全市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2010,(9):12-12
8月17日,中共湖南省委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研究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下半年各项工作。省委书记周强要求,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相似文献   

14.
李惠杰 《城市》2011,(4):29-30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建设资源集约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发达进步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贫富与否的标准尺度。而经济发展能否健康强劲,一个重要保证是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的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经济发展理念,又是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中国建设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使我国从新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根本原因是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路线正确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昀  蒙雪影 《职业时空》2008,4(2):43-44
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几十处提到“和谐”二字,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愿望。作为培养人才高地的大学,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上海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总方针,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有力地支撑了城市创新转型和全球城市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大幕,展望2014年,上海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中速水平,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与困难仍然较多。为此,迫切要求上海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强化社会治理,更要锐意改革,完善基本制度体系,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当前世界经济体系和反思该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全面阐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内容和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转变的动力。重点指出,“十二五”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