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育观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种支配人们生育行为的观念,它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类生儿育女到底是为了什么?其次是人们在生育子女性别组合上的观念,即生男生女的问题。国外人口学家把它叫做性别偏好(Sexpreference)。最后则是人们在生育子女数量上的观念,即生多生少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人口生育观的转变,对农村人口的控制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 “少生快富奔小康”是生育观念的一个大转变 生育观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我国从国情出发,主张少生、晚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和有计划地生育,并把生育子女看成是与国家民族有关的事而不仅是私事,这种生育观在今天就是合理的、进步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上生产力落后、文化落后,封建主义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在生育观念上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譬如主张多生多育、早婚早育,只求子女数量而不顾子女质量,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超计划生育,只顾私利而不顾全局,这种生育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落后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口转变与生育转变的理论,人口学家曾作过许多不同学科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人口转变”是指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经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过渡阶段),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转变。而“生育转变”则不仅是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变,而且还包括生育作为三位一体的社会现象,所具有的数量、时间和性别特征的转变,即由以早生、多生和择生(生男)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生育向以晚生、少生和生男生女顺其自然为基本特征的生育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人口问题不完全是数量问题,或者说人口问题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加减问题。人口问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口问题就是生育问题,直言之就是生多生少的问题,或者说是民众的生育行为是否与社会控制所设置的边际约束条件(如“一胎”或“二胎加间隔”等等)相符合的问题。问题恰恰在于,中国人口问题是广义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在众多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其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企望通过对生育意愿的了解来预见到生育水平的变化。一般认为,由人们的生育意愿转化为人们的生育行为,由一个个人的生育行为聚集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如果说,对于生育行为和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广大群众的生育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是今天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也受到几千年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生育观主要包含下列一些内容:一是生育动机,是看重孩子的经济价值,还是精神价值,还是两者兼有;二是生育的性偏好,是希望生男,还是生女,还是生男生女都一样;三是生育的数量,是希望少生,还是多生。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人们一般看重的是孩子的经济价值,而男女体力的差异又使人们在生育的性别偏好上倾向于生男孩,并希望多生。要使人们生育观自然地发生转变,即从看重孩子的经济价值转为看重孩子的精神价值,从倾向生男孩转为倾向生男生女都一样,从希望多生转为希望少生,需要经历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存在不仅包括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虽然这是社会存在最基本的含义,也包括社会所提供的环境。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促使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环境。这主要包括: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技术、生活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7.
质疑“传统生育观念”的说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无法解释的矛盾人们习惯于将“多、密、男”生育模式同传统生育观念相联系;将“少、稀、男女都一样”的生育模式同现代生育观念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生育观念进行传统和现代的划分,即早生、多生、生男为传统的生育观念;晚生、少生、男女都一样为现代生育观念。这种依据生育的时间、数量和性别偏好为依据的划分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讨论。否则,便会影响对我国农村的生育观念的准确评价。从逻辑上看,在相同的生育行为的选择结果背后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生育需求。如果将早生、多生和生男这个选择结果归结为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认定这…  相似文献   

8.
王树新 《人口研究》2001,25(4):30-33
生育文化是与人们生育相关联的一切文化现象,如习俗宗法、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生育文化还可以细分为生的文化和育的文化.生的文化包括生多生少,生男生女,怎样生法;育的文化包括生育目的、目标、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生育观念支配生育行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生育率及生育方式差别很大。这(?)有着社会、经济原因,同时也包括民风习俗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土家族的民风习俗探讨与生育观念的联系。(一)生育观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在人口学研究领域中,农村居民生育问题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很多,以目前农村居民生育研究理论而言,主要有“效用最大化”解释、“社会一文化”解释以及“风险最小化”解释三类。三类理论取向内在逻辑的不可重合性及彼此在研究视野内存在的盲点使对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呈单一性解释,由于具体问题的复杂性,这其中不乏片面的解释。由于生育问题本身要受当事人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同社区范围内居民生育意愿的形成往往要受多重因素的复合作用,并非一种解释就能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农村经济改革引起了中国农民生育需求发生了许多变化,以浙江省部分农村为例,随着妇女地位,尤其是年轻妇女的经济地位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对男孩的偏好,认识到在农村生产、生活和家庭养老中,女孩也同男孩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的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并没随着发生根本的变化,生男孩仍然是农民精神上的最大满足,这是近年来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民离“少生、晚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现代生育模式还有相当的距离,生育观念的现代化,既要求物质上的现代化,也要求精神上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生育环境,我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生育政策调整策略,从取消生育间隔限制到实行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再到实施三孩政策,满足了不同人群多样化的生育需求。三孩政策下人们的二孩和三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是以往调查和研究未能涉及的。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省125个区县12014个家庭生育意愿调查数据对城乡居民二孩、三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三孩政策覆盖下的家庭中,二孩家庭占比已超过四成。一孩、二孩家庭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为1.57和2.07。随着育龄妇女年龄的增长,一孩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和二孩家庭三孩生育意愿均在快速下降。25岁以下育龄妇女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比例农村和城市分别为25.36%和18.75%。居民二孩生育意愿和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异。随着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城乡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趋于收敛,三孩生育意愿差距在扩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一种悖论关系。对于二孩生育意愿,在一个区域内,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报告的二孩生育意愿越高,但进行跨区域比较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住在其中的家庭二孩生育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13.
女性权益、社会地位与生育选择:相关文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刊》2019,(1):31-44
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女性社会地位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从五个方面(子女数量、生育意愿、性别偏好、生育间隔和堕胎)对近几十年来国外人口学领域有关女性权益和社会地位对生育选择影响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廓清女性社会地位的概念、测度方法和现有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从而为该领域下一步的研究尤其是探讨中国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提供文献上的借鉴。通过文献服务检索系统、数据库和科学网站进行文献检索,列出文献清单,对研究设计、研究数据、女性社会地位测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结果进行审查编辑,排除写作质量不高、研究不规范的论文,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确定了68篇文章。基本结论是:生育选择是个人偏好和社会结构性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女性的社会地位会同时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生育性别偏好以及最终的生育决策。女性社会地位越高,子女数量越少,在生育决策方面越具有话语权,生育意愿越低。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一般会拥有更好的避孕意识,农村地区的女性生育意愿要显著高于城市地区的女性;女性社会地位越低,生育间隔就越长,越偏向于生育男孩,越容易发生堕胎。  相似文献   

14.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汤兆云 《人口学刊》2006,17(1):25-31
由于生育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多生和早生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我国传统生育意愿的作用下,它强化了个体生育者的性别选择意识,其行为结果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同时,由于农村和城镇在经济医疗条件上的差别,使得两者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上也出现了差异。这些差异对出生子女性别比的影响通过其地区差异、孩次差异、城乡差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121县人口监测系统大样本微观历时数据,分析了我国1970年以来二孩生育间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二孩生育间隔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前的长期稳定、1990~2005年间的持续上升和2006年至今的缓慢下降,这种历史变动与我国生育间隔规定呈明显动态关联.文章认为,我国生育间隔规定是针对"早、密、多"生育模式的政策调控,在当前群众主动推迟生育、城乡普遍晚婚晚育、低生育水平长时期持续的背景下,生育间隔规定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力和作用空间在减小,继续执行以"晚、稀、少"为导向的现行生育间隔规定的前提已不复存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70后人群的大间隔生育将是未来不可忽视的一种生育特点,对生育间隔的关注应从人口调控的政策导向逐渐过渡到健康导向.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经济发展较快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 ,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年轻夫妇 ,在到达或超过规定生育间隔年限后 ,主动放弃或推迟二孩生育现象1,2 ,3 ,这种现象是育龄夫妇在尚有政策生育空间情况下的自发、主动选择 ,是生育意愿和生育动机变化驱动的结果。这一特殊群体呈相当规模的出现 ,使得这一现象具有社会学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 ,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深层次经济、社会原因。1 调查对象、方式与资料来源宜昌市位于湖北省中…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是为了使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相适应,力争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仍有很大困难,困难就在于目前一些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的生育政策之间存有矛盾,特别在农村。当前计划生育工作难做,难就难在人们生育意愿的转变。只有转变人的生育意愿,人们才能自觉地只生一胎、坚定地不生两胎和多胎,计划生育工作也就才能顺利地开展。因此,生育意愿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航空 《南方人口》2012,27(2):44-50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中既存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悖离的一面又有一致的一面,在4个维度上均有所表现,在时间、间隔和性别上二者更多的表现为悖离,在数量上更多的表现为一致。研究还发现,年龄、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角色、已有孩子的性别结构等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悖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80年代的早婚早育状况及其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早婚早育问题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早婚早育问题从现象看并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个时间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并不象计划外生育、多胎生育等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旧以“反正都是生一个,早生晚生都一样”为借口,对早婚早育问题漠不关心。其实,生育的时间性和生育的数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人口控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过去对早婚早育问题研究不够。近…  相似文献   

20.
影响流动人口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4年深圳市封闭小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并测算了流动人口的"流动间隔",同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居住在封闭小区中的流动人口,其流速已经明显减弱;经济利益诱导和社会关系状况显著地影响着流动人口的流动行为,而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流速的快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