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重新界定“美是什么”开始,桑塔耶那宣告了思辨美学的无效.他把感觉经验作为新美学的奠基石,将美与人的主观感觉紧紧相连,提出了美的“快感说”和艺术的冲动论.尽管桑塔耶那不同意传统思辨美学的客观主义立场,但是,把审美对象自然化、经验化,将诸种审美现象进行生物学和经验主义的诠释,使桑塔耶那的美学没能超越客观主义,也没能走出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2.
3.
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门罗在反对“思辨美学”的抽象性和“实验美学”的机械性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美学”.它从研究艺术作品的角度切入美学,把艺术作为美学的核心和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美学.但是,门罗对认识论和实证科学的迷恋,使他的美学遗忘了情感这个阿基米德点,结果美学被置换成一种技术学或知识学.这样,门罗的美学不仅没有走向他自己所期望的科学的美学,反而堕入了一种新式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4.
六朝书法美学在汉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展开和细化,理论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个时代的书法创作处在积极拓展艺术表现可能性,追求变化多样、趣味丰富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书法美学在创作论上总结了多种艺术创新途径。其中尤为强调从自然中获得的涵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在作品论方面,既强调变化多姿的妍媚之美,又注重自然而然的效果,两极兼顾,形成"尚韵"的时代风貌。书法品评也日益具体化和客观化,理论探索与书法实践逐渐形成互动。"神"和"品"两个范畴的出现,表明书法艺术在形式创造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已越出可视的形式本身,由实入虚。无论是创作论、作品论还是鉴赏论,都贯穿着自然主义精神,它呈示出中国书法乃至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6.
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类的整体存在状况密切相关,它即是一种幻化高蹈的精神现象,又是一种有声有色、紧贴自然的生命现象,它与地球生态系统血肉相连,若要对它做出较为贴切的解说,或许需要新的学问,比如生态学。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道德观试图由“科学的现象”来解释道德现象与道德关系,把“物理”的价值与“道德”的价值进行还原,其实这种看似“理性”的道德教育观忽视了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是人基于自然但却超越自然的本质属性。研究认为,道德如果仅仅是自然现象与关系的存在,那么“自然”与“道德”两个语词的搭配注定产生“自然的不道德”与“不自然的道德”,这样的谬误只能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处于不自由的状态;道德的世界是人的自由之于自然探索的胜利,必然的王国注定需要通向自由的王国,自由才是人的本质追求,也是道德教育的旨归所在。道德教育需要遵循的方法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生命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本体意义在于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充盈。  相似文献   

8.
论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关于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理论初探程孟辉(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100710)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是在他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一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自然的经验形态,它始终把美感经验和艺术活...  相似文献   

9.
在道家的各种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大致可分为四类:远古意象、山水意象、女性意象、婴孩意象。这四大意象虽然在意象表征上各不相同,但其深层的美学蕴涵都指向本真未凿的“自然之道”的理念内核。而这四大意象的频繁显露,表明了道家文化试图唤醒本真自我、找回失落本性的自然主义立场,和重建被虚伪文明所湮没的自然审美理想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门类的艺术运用同一种创作方法时会产生具体手法、形式、深度上的差异。将影像艺术与传统文学作对比,影像作品在自然主义创作领域获得了更多的美学宽容,做出了更极端的艺术探索。借助摄影技术的纪实特长,影像艺术在自然主义美学方面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也为人类提供了其他门类的艺术难以具备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决定论到自然主义: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活跃的文学流派只存在了二十余年 ,但却产生了一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 ,使 1 9世纪末、2 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大为改观。本文拟通过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产生根源和对主要作家的讨论 ,进一步认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在整个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非个人化"与"个性表现"两者在"真实感"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将叙事主体"隐匿"起来的企图为自然主义叙事技巧的革新提供了动力,他们所创造的"转换叙事角度"、"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主义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被先后引入中日两国后 ,产生了不同的命运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日本形成了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则没有 ;日本以自然主义取代写实主义 ,中国试图用自然主义补充写实主义 ;对自然主义人性观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虽都偏重于个人的题材 ,但侧重点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如何在日渐同质化的形势下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成了一个时代的课题。作为旨在整理中国传统美学遗产的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建构与书写,也面临着同样的情景。为此,我们特约了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相关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都围绕中国美学史学科建构与书写的切实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探讨。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如何在日渐同质化的形势下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成了一个时代的课题。作为旨在整理中国传统美学遗产的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建构与书写,也面临着同样的情景。为此,我们特约了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相关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都围绕中国美学史学科建构与书写的切实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探讨。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如何在日渐同质化的形势下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成了一个时代的课题。作为旨在整理中国传统美学遗产的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建构与书写,也面临着同样的情景。为此,我们特约了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相关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都围绕中国美学史学科建构与书写的切实需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探讨。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得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个体论,而不是整体论,只有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是整体论,这实际上是把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和作为生物学研究对象的人混为一谈。把哲学上所说的人和生物学中所说的人看成是同类。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整个生物界的协同进化,即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物界,当认识到环境危机是由人造成的时候,根据他们的生物学理论,为了维护整个生物界的协同进化,因此就必须削弱人的力量,即人的社会性,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这不符合哲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左拉是19世纪末欧洲文坛巨匠,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认识评价他的这一理论,就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主要从文学观、创作理论及创作表现三个方面论述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以揭示其文学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增强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及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功利关系;人们用最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去研究考察体育运动,人与体育发生了认识关系;随着人们的眼光逐渐从人体转向自然界(劳动对象),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增长和提高,人们开始把观赏体育竞技作为一种获得愉快享受的方式,开始用美学的观点去看待它,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审美关系。体育美学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作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内容,从创美关系上认识体育,通过体育审美经验的总结,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育审美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作一点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