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笙是苗、侗、水、瑶、伝佬等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区。芦笙形制不一,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在贵州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了上千年,历史悠久,与少数民族的伦理观念、道德风尚、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芦笙不是单纯以一件乐器的形式孤存于世,而是集舞蹈、乐曲、词(歌)等文化形式于一体,成为记录苗族苦难历史、彰显苗族独特文化和张扬苗族豪迈、隐忍性格的活化载体,甚或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合的特殊角色。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前行,芦笙形制也不断改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贵州省一批芦笙爱好者与当地的民间芦笙制作师傅们一起研究试制,把民间传统的六管芦笙改良成十五管、十八管、二十八管等,突破了传统芦笙不能演奏歌曲、不能转调的局限,甚至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半音阶芦笙。这些改良芦笙的特点是易于转调、移调,较之原来的民间传统芦笙的演奏来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它除了能自如地演奏民间芦笙乐曲外,还可以演奏较复杂的芦笙乐曲,以及一些外国名曲。由于改良芦笙的成功,使芦笙爱好者们创作出了一些独奏、合奏、重奏等形式的芦笙乐曲。随着芦笙的改良、乐曲的丰...  相似文献   

2.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通道侗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芦笙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通道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芦笙艺术之乡"。很多外乡人都知道侗家人爱吹芦笙、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而通道全县的芦笙,以及三省坡周围那么多侗寨的芦笙都是独坡乡坪寨村的芦笙师傅做的,那他们就不一定知道了。  相似文献   

5.
"大、中、小芦笙的配置蕴涵着阴阳学说。大芦笙属阳、地筒属阴;次大芦笙属阳、中芦笙属阴;次中芦笙属阳、小芦笙属阴。整堂芦笙的配音中大、次大芦笙为天音;地筒、小芦笙为地音;中、次中芦笙为人音。即大、次大芦笙为高、远位音;中、次中芦笙为次高、次远位音;小芦笙、地筒为低、近位音;高、远、次高、次远、低、近位音合成一体。"在芦笙配置的表层和谐背后,是侗族人深层的生命追求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笙音阵阵     
芦笙是苗、侗、瑶、水、仡佬等民族最古老、最喜爱的一种吹奏簧管乐器,流行于黔、桂、滇、湘、川少数民族地区,它那如同天籁的声音全在于那神奇的竹管。芦笙的竹管长度决定声音的高低,数目决定音域的宽窄。长管芦笙,吹奏时会产生呜咽的低音,凄婉悠扬,一般用于婚丧喜事等大场面;短芦笙则产生嘟嘟嘟的高音,激棱越活泼,明亮清爽,是苗家、侗族小伙子的随身之物。芒筒,又称芦笙筒、地筒、莽筒,由簧管和共鸣筒组成,无按音孔,只发一音,长短大小不一,音高各异。演奏芦笙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吹吸均可发音,伴以气息和舌尖变化,…  相似文献   

7.
"冻鱼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庆云乡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节日中的芦笙大赛既是一项娱乐项目,也是他们巩固族群意识、维系族群关系的方式之一.本文拟以民族学视野来探究冻鱼节芦笙大赛的行为及族群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吹笙跳舞,欢度芦笙节。芦笙节是靖州锹里苗侗同胞的传统节日,藕团、平茶、三锹等乡镇都举行了传统热闹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的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它的舞蹈艺术给人以独特的美,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传说三国时孟获镇守黔南一带,以竹锉孔吹者,作为行军打仗的信号之用。后来侗族人民受到欺压时,他们便吹起芦笙为集合号令,聚寨反抗,横行山寨的官吏往往被洪亮高昂的声音吓得逃之夭夭,芦笙成了保卫山寨的战斗号角。“男未娶者,以金鸡尾插鬓。农闲时一至一、二百人为曹(群),手相握而歌,数人吹芦笙前导之”,宋代《老学庵笔记》记述了辰州、靖州侗族地区男性头插金鸡尾,吹笙握手而歌舞的盛况。“斗鸡芦…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12,(1):45-47
<正>遗产发现地: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由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通道侗族自治县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乐器。通道县土地总面积2238.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6%。现辖7镇14乡21.69万人,其中侗族占78.3%,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侗族自治县。芦笙传承区域占全县面积的70%,  相似文献   

11.
骄傲的芦苼     
“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求,尽管曲调很简单,却能够在侗族地区沿袭上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2.
新光村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舟溪镇,在凯里市南15公里处,离舟溪镇2公里,新光村聚居着138户潘姓苗族居民,计570多人。这里山青水秀,景色秀丽,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芦笙文化的滋润,使这里的苗族群众敦厚淳朴,勤劳诚实,能歌善舞。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州人民政府把新光列为全州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村寨之一;省文化厅命名新光为“芦笙制作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3.
<正>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吹笙跳舞,欢度芦笙节。芦笙节是靖州锹里苗侗同胞的传统节日,藕团、平茶、三锹等乡镇都举行了传统热闹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行云流水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昉 《民族论坛》2008,(6):12-12,16
<正>到过侗乡的人,都知道侗乡是"歌的海洋,舞的家乡"。无论你走进哪个寨子,处处都能感受到侗族音乐的魅力与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家山寨,更是歌声飞扬,芦笙嘹亮。小伙子吹着悠扬的芦笙,姑娘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于鼓楼前翩翩起舞,甜美的笑容在歌声里显得格外灿烂。这祥和喜庆的氛围使人似乎进入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桃源圣地。  相似文献   

15.
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拉祜族芦笙舞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芦笙舞在拉祜族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芦笙舞存在于拉祜族的日常生活、民俗习惯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粗犷、豪迈是拉祜族芦笙舞的主要特点,这也充分展现出了拉祜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面貌,芦笙舞是拉祜族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在拉祜族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及娱乐健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价值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漫谈芦笙     
我国南方的苗、侗、水、仡佬、彝、佤、景颇、拉祜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吹奏一种多管乐器——芦笙.在苗族人民中,芦笙的群众性尤为广泛,以致人们一提起芦笙就会联想到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的苗族人民,都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数都有芦笙乐队,并且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活动场所——芦笙场或芦笙坡.农闲季节,青年人几乎手不离笙.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论坛》2012,(5):12-16
"楚风湘韵"赴台湾专场演出,集纳了湘西苗族鼓舞、靖州苗族歌鼟、湘西土家族打溜子、洞口瑶族舞蹈、通道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湖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风貌,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芦笙与芦笙场文化高守信芦笙是一种许多少数民族认同的乐器。除苗族外,瑶、侗、水、布依、拉枯等民族都把芦笙视为本民族的固有乐器。特别是在贵州的苗族民间,甚至把芦笙看做是自己民族的代表。芦笙和古代的竿同属一类乐器。在民间传说中,甚至认为芦笙最早出现于仰韶文...  相似文献   

19.
三只斑鸠飞来,在一起觅食拣谷,两只小斑鸠抢谷嬉闹,惹得老斑鸠生了气,它教育小斑鸠要团结,最后愉快地一起飞走了。这是拉祜族舞蹈《斑鸠拣谷子》的基本情节,这些都是通过芦笙和芦笙舞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芦笙和芦笙舞,可以说是拉祜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凡是拉祜族汉子,基本都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他们常常就是用芦笙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芦笙舞的舞蹈语汇非常丰富,种类也很多,有表现生产的,如点豆、种瓜、割谷、舂米等;有表现生活的,如喂鸡、喂猪、摆饭、拴牛等;有表现动物的,如公鸡打架、水牛斗角、斑鸠拣谷  相似文献   

20.
侗族芦笙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每个民族也就必然产生自己民族风格的乐器。芦笙,是侗族以往生活中不可少的乐器,是侗族古老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接力棒。祭祀祖母“萨岁”,行年行月等集体活动,开款、讲款大会和各种群众场合,都要用芦笙来壮声威或者表演比赛。出行时用它作前导,款会时用它间款场。芦笙队的好坏,往往被视为关系到全寨荣辱的大事,异常重视,几乎每家都有两架以上芦笙。芦笙从低音部到高音部,少者有五六种,多者达十余种。最高大的低音芦笙高达数丈,而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