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宫调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影响极大。元人杂剧的兴起,得力于诸宫调甚多。可以说没有诸宫调,便不会有元杂剧。对于宋元南戏的发展,诸宫调也起过促进作用。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曲的酝酿和萌生时期,要追溯到春秋战国。先秦的优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戏剧演员。楚庆王时的优孟,在楚相孙叔敖死后,曾穿戴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动作,而得其神似。以致楚庄王误以为孙叔敖复生。在优孟的故事中,已经包含着某些戏剧艺术的因素。因此人们说到中国戏剧史,往往从“优孟衣冠”  相似文献   

2.
刘耀兰 《社区》2011,(29):43-43
春秋时期,孙叔敖原本是楚国的一个隐者。楚国国相虞丘想找人接替自己的职务,就把孙叔敖举荐给楚庄王。为了考察孙叔敖的才能,楚庄王只让他在朝廷担任一般的官职。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楚庄王认为他确为贤能之士.就任命他为国相。  相似文献   

3.
人类戏剧从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公元前六世纪,在人类戏剧的发祥地—古希腊,戏剧是在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载歌载舞的宗教仪式上脱颖而出的,其标志是出现了扮演角色的演员.无独有偶,我国戏曲艺术的雏形也是以表演戏谑为业的艺术一俳优的出现为其标志的.司马迁在其《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述的优孟化妆成楚国已故宰相孙叔敖入宫求见楚庄王,以假乱真竟使楚庄王相信孙叔敖起死回生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尽管人们对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众说纷纭,却对戏剧艺术的定义,或者说从其诞生时期就显现出来的构成要素取得了共识.即戏剧艺术是由演员扮演成角色,当众表演故  相似文献   

4.
关于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安徽早期的水利工程,平常都推称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这在地方志和舆地志里,几乎成为定论,①并且也常引为解放后修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先驱。可是,由于早期历史文献的贫乏和史料解说的歧异以及历代郡县名称和区划的变易,情况相当复杂,有些传说属于以讹传讹,随意臆度。要搞清这些问题,并不简单,而近来考古发掘的成果,尚是起点,没有达到具体明确的结论,还值得探讨商榷的。关于孙叔敖和期思陂的最早文献,公认是在汉刘安《淮南子》的《人间训》里;在先秦典籍中并没有关于期思陂的记载,虽然在《荀子·非相》篇和《吕氏春秋、异宝篇》里,皆有孙叔敖为“期思之鄙人”的传说,而在司马迁《史记》里并没有肯定。在《循吏列传·孙叔敖传》中只说是“楚之处士”。查核《人间训》的原文,仅有“孙叔敖  相似文献   

5.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初起始祖熊绎,封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一说是巴东),历七代至熊通(第八世),不断向南扩充领土,逐渐成为一个较大的诸侯国。为适应其进一步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现有遗址可考察)。公元前652年,楚与晋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楚败,但楚并不服输,随后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公十二年);  相似文献   

6.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的"海"一直被释为"海滨".本文从古籍文献语例、音韵学、<孟子>该书的语言习惯、孙叔敖居住地"期思"的考证,认为此"海"不可释为"海滨",应作"荒晦绝远之地".  相似文献   

7.
大野 《中华魂》2020,(3):41-41
前不久,我来到河南省淮滨县探访楚国名相孙叔敖遗迹。遗迹叫埋蛇岭,一片荒芜,草丛中半掩着一座残碑,上书"寝野歧蛇"四字,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我默默地伫立这里,面对残碑,遥想先贤,感慨良多,思绪万千。《贾子》记,孙叔敖少年务农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品德为人赞佩,传播四方。当然,若只有埋蛇这一回事,孙叔敖顶多也就是个宅心仁厚的乡村娃娃而已。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对父子住在山上,以打柴为生,每天清晨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他们所经过的山路非常崎岖,弯道也很多。父亲有经验,负责驾车;儿子眼神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相似文献   

9.
楚庄王     
楚庄王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诸侯五霸之一。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  相似文献   

10.
书呆子买柴     
从前,有个秀才上街买柴,看到一个卖柴人,就远远地呼唤:“荷薪者过来!”卖柴人不懂得什么是“荷薪”,只懂得“过来”二字,就担柴过来了。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人只听明白了一个“价”字,猜是问价,就说了价钱。秀才听了价,看看柴,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人不知秀才唠叨了些什么,瞥了他一眼,担起柴头也不回地走了。  相似文献   

11.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相似文献   

12.
目不见睫     
原意是说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看不见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之处。也指看不清形势,执迷不悟。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打算去攻打越国,扩大自己的地盘。杜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来见楚庄王。杜子问楚庄王说:大王,我听说你要征讨越国,这可是真的吧?”楚庄王回答说:是呀  相似文献   

13.
徐敬恩 《老友》2010,(4):53-53
郑板桥被免官回到扬州,卖画为生。一次,他乘船去苏州访友,恰好与一个姓曹的盐商儿子同行,两人同坐一舱。曹公  相似文献   

14.
我家对门强叔的儿子买了套别墅,所以他们举家搬迁并把这儿的房子卖了。强叔是个很不错的长辈,时常照顾我们一家,老人家走的时候,我们都很舍不得。老婆还未雨绸缪:“不知道新邻居是怎样的人,能有强叔的一半好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15.
何蒲 《社区》2008,(22):55-55
高考分数线刚公布,二婶就从老家打来电话,告诉我家里刚刚发生的事。 二叔和儿子进城去“看榜”(取成绩单),他们是满怀信心地去的,因为儿子说他考得不错。可看完“榜”,二叔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回家。回家了也没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一、生平与思想庄辛是屈原以后与宋玉同时的楚国散文作家,是目前所能考知的最早的小说作者。他的勤政爱民的思想与敏锐透彻的政治觉察力,同他的渊博知识与生动文笔相结合,使他在楚辞之外文学的其他领域,留下了他的荆山玉壁。他因为《谏楚襄王》一文①而被人们所熟知,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文学上的成绩。因为人们谈《谏楚襄王》一文都根据《战国策》,而传统认为《战国策》是一部史书。这样,便很自然地认为《谏楚襄王》至少语言是史官的;从文学的角度说,同庄辛的关系不大。由于很少人把他看作一位作家,所以也并不注意他是不是还有其他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与思想。庄辛是楚国的贵族,为楚庄王之后,以“庄”为氏②。《汉书·古今人表》作“严辛”,  相似文献   

17.
从刘向《说苑》所记载的楚庄王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的政治智慧,主要表现在“思得贤佐”、善纳谏言、严格执法、工于权谋、洞察力强和敏于决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习惯的力量     
韩福翠 《社区》2010,(23):1-1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相似文献   

19.
春秋中期,楚国曾在今河南固始县境兴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有记述:“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战国晚期,楚国又在今安徽寿县南兴建了另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芍陂。此事仅见于晋魏时所撰之《皇  相似文献   

20.
今年40岁的北漂农民工姚启中,以卖姜为生。3年来,他在吆喝声此起彼伏的菜市场里。埋头写作,20多万字的手稿摞起来有一尺多高。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卖生姜的菜贩,身居陋室、起早贪黑,却花费大量心血一边卖菜一边写作,记录了一家5口的“北漂”生活。姚启中说,自己没能力给孩子买糖,也没送过礼物,他要把一家三代的故事写下来,留给孩子们,让人记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