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1601~1665),法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纯粹玩弄所谓的技巧,那也只能是技巧,中看不中用。现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知识贫乏,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相似文献   

3.
使用素材时,在运笔的疏密、缓急和感情的浓淡强弱上应有一种适当的韵律,给人以音乐般和谐的美感。如一位考生在《冬天里的使命》一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的作文中,总是看到许多同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却迟迟无法动笔。仅仅是因为他们读书不多?其实更应该是他们在平日里没有练就一双作文的慧眼,没有注意从身边搜集素材,挖掘材料。象我们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帮助我们作文的很好的教材,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到自然世界的奇妙美丽(《看云识天气》),品尝到人生百态的酸甜苦辣(朱白清的《背影》),  相似文献   

5.
庞龙 《可乐》2010,(12):M0002-M0002
说实话,当我妈第一次把《可乐》拿回家,兴冲冲地说“这本书要好好看,人家都说对写作文很有帮助”时,我是不屑一顾的。我作文成绩不是很好,我妈总给我买“作文范例100篇”、“作文素材大全”之类的书,我看得烦透了。我不相信看本书就能把作文搞上去。  相似文献   

6.
7.
燕子凭借翅膀,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雕鹰凭借翅膀,展现着一幅幅搏击的英姿。而我的一双隐形的翅膀,它带我飞,飞过绝望,给了我实现梦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棵文化之树上丰硕的果实,她们像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我们的肌肤;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又像那丝丝缕缕的花香,浸染着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10.
剑客——短剑 一名剑客去拜访一何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艺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长的剑,说道:“多亏了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永恒的经典     
赵文君 《可乐》2010,(7):M0001-M0001
认识你是在那个飘雪的冬天。那天,妈妈将你从图书馆借来,我本以为又是那些讲述家长里短、市井生活的杂志。当时并没太在意,可那无意的一瞥竟让我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2.
13.
200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语文科《考试说明》,打破历年对作文评分的常规,提出两个等级,一是“基础等级”(50分),一是“发展等级”(10分)。这不仅对2000年考生的高考作文得分情况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以后中学作文教学也有导向性意义。中学生不但要写好基础等级的作文.还要力争写出发展等级的作文。“发展等级”的作文有四项内容:1、表达深刻透彻;2、表达生动形象:3、语言富有文采:4、有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理学家朱熹以其精妙的比喻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善于时时从生活中汲取新的养料,不断补充自己,切不可抱残守缺。只有创新才有发明,只有创新才能前进。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尤其是在作文教学这一块上,  相似文献   

15.
一、庄宗亡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相似文献   

16.
17.
1996年初,在我县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提出一个口号:作文教学必须打假。反响很好。这个口号很快在全县传开。不久,江苏《语文教学周报》及河南《教育时报》相继发表了我写的《作文教学必须打假》、《再说“作文教学必须打假”》。此后。在其他报刊上,也见到了“打假”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更应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的写意,是陶渊明的情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箴言,是李绅的顿悟。许地山在吃着母亲收获的落花生时,感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吴伯箫种菜时认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一畦菜就是一首清新的诗”。这些优美诗句、感人哲理的得来,无不是诗人、作家对劳动的亲身参与和细致的观察体验所得。难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一书中认为:“劳动与情感——美感教育的统一是这样达到的:人通过劳动来认识世界,创造了美,从而就为自身奠定了对劳动、创造、认识的美感。”(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9页)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因祖辈、父辈的过多呵护,很少参与劳动,这不仅使孩子淡化了劳动观念,得不到适当的锻炼,还减少了他们参与实践的机会,抑制了孩子的生活情趣。因而,在孩子的作文里很难见到劳动的气息就不足为怪了。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很丰富,但精神生活却很枯燥,适量的劳动能从另一个侧面使孩子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20.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