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冷月葬花魂--论林黛玉仙逝在其生辰的花朝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生卒年 ,她与宝玉爱情悲剧的结束 ,都是在二月十二花朝日  相似文献   

2.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  相似文献   

3.
王学钧 《南都学坛》2006,26(3):39-42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主要是为贾宝玉而设的配角,其“兼美”而“可卿”是感发宝玉“知情”而“传情入色”——“意淫”的外缘和初恋理想的形象。在这一理想映照下,林黛玉、薛宝钗都美中不足。这是宝玉和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前提,也是《红楼梦》受佛教影响对世俗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称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一对叛逆者.但林黛玉言行实际上并没表现出叛逆者的特征.宝黛爱情是以林黛玉的清纯爱情观为基础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在于她接受和尊重宝玉的人生价值观,给宝玉一个人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为情造文”。 《红楼梦》感情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是感情折射。所谓“感情折射”就是通过一种媒介(对应物)条件,唤起人物的感情觉醒的迂回艺术手段。 譬如,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红楼梦》303页;本文所引《红楼  相似文献   

6.
赵玉芬 《南都学坛》2008,28(2):64-6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黛玉是封建叛逆",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封建基础上"的。到底如何看待林黛玉形象,她到底是不是"封建叛逆",还是应该认真品味原著,勇敢地正视这个问题。从林黛玉的出身、经历,对封建教育的反映,对宝玉读书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林黛玉不是一个封建叛逆。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红楼梦》是万紫千红、百花吐艳的艺苑,那么梦境描写则是其中一朵芳香四溢,娇态妩媚的奇葩。《红楼梦》写梦之多之好之活,在世界文学艺林中是罕见的。据统计,《红楼梦》百二十回本共写了三十二个梦(赵景瑜《传神文笔足千秋》,《名作欣赏》1981年第2期)。全书起于梦,结于梦,前后两大梦,中间灵活穿插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梦。如:“甄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钢”、“柳湘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得诗,宝玉梦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尤二姐梦妹劝斩好妇,王凤姐梦人强在锦匹,宝玉梦至阴…  相似文献   

8.
因为《红楼梦》的情节是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开展的,所以古往今来新老各家也就经常把贾宝玉和林黛玉从众多红楼人物中挑选出来进行单独的专题研究。至“叛逆性格论”提出来以后,虽然研究的课题有了明显的改变,但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依旧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在研究红楼人物的时候侧重探讨一下叛逆性格,这样的选题还是可取的。不过当时的论坛是专以统一口径为己任的。所以从“叛逆论”兴起以后,它就迫使广大论者根据所谓“叛逆性格”的需要,到《红楼梦》里去“整”宝玉和黛玉的言行材料。这种为了勾画“英雄”脸谱专门去到字里行间发掘大红颜料的作法,势必会导致忽略宝黛形象差异的问题。由于宝黛形象差异的被忽略和对“叛逆性”的过分强调,就形成了当时谈宝黛言必叛逆的局面,你夸我赞日久天长宝黛也就舍叛逆而无它了。因此在当时许多讨论宝黛的文章中,凡是赞誉宝玉的言词大部分都适用于黛  相似文献   

9.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志同道合型的两心相融。可他们的“志”和“道”与贾府当权者培养其接班人贾宝玉读书上进的宗旨背道而驰。这就自然在宝玉的婚姻上来个以“钗”代“黛”。由此就导致他们三人的婚姻都以悲剧结束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世人所关注 ,所谓“追踪蹑迹”、“实录其事”是也。这只是其创作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果完全是“实录其事” ,宝玉口衔“宝玉”而生 ,林黛玉为“还泪”而来 ,则如何解释 ?《红楼梦》其实有许多地方显示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文章从黛玉哭哭啼啼、泪水不干、诗作都是悲苦之作出发 ,结合该书在第一回、第二回、第五回大量描写的悲苦意象 ,指出该书在塑造黛玉形象时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然后又从宝玉等形象的塑造中阐发其创作方法 ,指出《红楼梦》一书其实是贯穿了这种创作方法。该创作方法对深化人物形象意义、扩深小说主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在《红楼梦》中是个聪明颖慧过人的“才女”,作了不少有名的诗篇。其中尤以《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这三首长诗最为著名,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评论家进行探讨研究。《葬花吟》共五十二句,按意思可分十三组,每组四句,整齐美观,不多不少。第一组四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谢,落絮轻沾朴绣帘。”是写物的。是写花,写游丝,写落絮。调子是低沉的,心绪是伤感的,写受晴雯之气,疑到宝玉身上有关,本少女伤春之情,感花伤己。第二组四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  相似文献   

12.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相似文献   

13.
选段     
丫鬟进来报道:“宝玉来了。”黛玉心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  相似文献   

14.
<正>《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在这一节中,贾政因为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不潇洒、结交戏子、淫辱母婢等行为而痛打宝玉。宝玉的妈妈王夫人闻讯赶来,一把抱住打宝玉的“板子”,哭道:“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  相似文献   

15.
轻松一刻     
《社区》2010,(34):53-53
哪儿景色好 爸爸带着小儿子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 爸爸说:“快看,山下的景色多好!” 儿子奇怪地问:“既然下面的景色好,我们为什么要花三个小时爬到上面来呢?”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写死,写得最好的是第七十七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雪芹写晴雯之死,大有深意。晴雯之死死于王夫人之手,理由是狐媚子,太妖调风流不可靠,怕把宝玉勾引坏了,故下决心趋逐之。王夫人撵睛雯,晴雯正在病中,叫人从炕上拖下来送走。晴雯四五日水米没曾沾牙,恹恹弱息。如今现从炕上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王夫人吩咐道:“只许把他贴身的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仍穿”。王夫人这个慈悲为怀之人,不过如此,一当触犯了她的根本利益,影响了她的宝贝儿子贾宝玉,她可置人死活于不顾。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今<红楼梦>的年轻读者更偏爱薛宝钗的网络调查谈起,重新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婚姻问题进行剖析,解读了薛、林二人的性格特征,重点分析了薛宝钗凭借高超的战法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林黛玉追求真爱,但并未同宝玉成就姻缘的原因,揭示了宝钗、黛玉婚姻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牛叔和王姨     
王姨去了。她是在牛叔的精心呵护下带着满足的微笑闭上双眼的。这是1997年,王姨整七十。牛叔和王姨是朋友的父母亲。豁达、干练、要强的王姨年轻时干起工作不要命,常常把3个孩子撂在家里,背起行囊就下乡。水里泥里摸爬滚打,落下“风湿”的病根。牛叔属于那种内秀外憨的老实人,不多言语,脸上永远堆满真诚的微笑。用王姨的话说:别看俺老牛话少,关键时候主意正着咧。听说牛叔和王姨的故事,是在王姨即将离开人世的前夕,那天脸上泛着红晕的王姨,娓娓道出了他们的“娃娃情”:阳春三月,杨柳吐绿。豫南河畔,5岁的牛叔穿着家织粗…  相似文献   

19.
贾宝玉形象被看成封建主义的“叛逆”,几乎是五六十年代评红的核心论点,但这个结论的论据、论证都有很多问题,往往是评论者从“反封建”观念出发,对宝玉有关情事作了若干“移位”从而得出的结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宝玉形象作了分析:一、宝玉对封建主义的主要方面都不持反对态度;二、宝玉对年轻女性的向往是不分阶级、不分思想倾向性的;三、宝黛爱情的基础不偏向于政治性,而偏重于伦理性。不应从政治学角度去分析宝玉,而应从青年性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等范畴去研究宝玉,这样,才是更准确地把握了作品塑造该形象的命脉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一引人注目的情节:那是黛玉刚从扬州安葬父亲回来,一边“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一边便“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领此厚情,当然想到了回报,便“将北静王所赠鶺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岂料黛玉说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并“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对这一情节,人们历来都极为重视,多有论述。如陈昭先生在《略论〈红楼梦〉里对皇权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