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7,(6):24-24
三(2)班是一个全校闻名的“绰(chuò)号班”,班里人人有绰号,什么“电线杆”、“柴油桶”、“黑炭(tàn)”、“奶油”、“刘老根”、“葡萄眼”等等,数都数不过来。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小明,他给全班同学都起了绰号。大伙儿挺烦他的,也回敬了他一个绰号:“刁(diāo)德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小彘”是谁呢?告诉你吧!“小彘”是我的朋友——佘鹏。他的体重夸张一点说,那是相当重了。所以,我给他起了绰号——小彘。我觉得“小胖猪”之类太俗气。当初,他听了“小彘”这个美丽的绰号,相当地气  相似文献   

3.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读书极多,著书极丰,治学极勤勉而严肃。他关于学习的思想有: 第一,关于学习态度。其一,鲁迅强调治学要勤,要充分利用时间。他自己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而“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这是他的一句名言,其二,他要求初学者不可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不断进步。他给青年们的忠告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章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功业。……初出阵的时候,幼稚和浅薄都不要紧,然而也须不断的生长起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4):8-8
四(2)班是一个全校闻名的“绰号班”,班里人人有绰号,什么“电线杆”、“柴油桶”、“黑炭”、“奶油”、“刘老根”、“葡萄眼”等等,数都数不过来。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小明,他给全班同学都起了绰号。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前,在《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一文中,鲁迅曾风趣地写道: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点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谈到作家书信的价值,他提出,因为“随便”、“近于真实”,“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  相似文献   

6.
黄胜 《可乐》2010,(7):40-40
有个留学生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别的没学会,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倒学会了不少。比如说,他法律意识非常强。归国后,他的口头禅就是:信不信我告你!日子久了,朋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我告你”。 最近,“我告你”遇到一个做律师的同学,在心里就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私人律师。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主张改革开放的.关于鲁迅的改革观,我已有专题论文发表,现在专门论述鲁迅的开放观. 一“开放”与“闭关”,是两种根本相反的国策。针对中国长期实行的“闭关主义”,孙中山提出实行“开放主义”.同孙中山一样,鲁迅也是反对“闭关主义”,主张“开放主义”的。所谓“闭关主义”,就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与“闭关主义”针锋相对的“开放主义”,自然是自己可以出去,别人也准许进来。鲁迅认为,中国必须对外开放.这  相似文献   

8.
宋振杰 《可乐》2010,(7):76-77
上世纪60年代,荷兰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不仅球技高超,而且性格和善、风度翩翩,他就是五次被评为“荷兰足球先生”,三次被评为“欧洲足球先生”的克鲁伊夫。人们给他起了个浪漫的绰号——“绿茵场上的白马王子”。英俊潇洒的他俘获了无数球迷少女的芳心。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果戈理夸俄国人之善于给别人起名号——或者也是自夸——说是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可惜我们中国人并不怎么擅长这本领。”事实上,鲁迅本人是“很擅长这本领”的。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人物诨名,早为人们所熟知。除了小说之外,鲁迅在杂文中论及某种类型的人物时,也常常抓住这种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鲁迅先生,在对中西方文化怀有一种双重的忧患疑惧意识当中,不断表达着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行者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放逐———一种前所未有的尖锐性与深刻性的孤独体验。如果说,《呐喊》和《彷徨》中,鲁迅还怀着毁坏铁屋子的希望、更多记取着“为别人”和给社会人看的启蒙目的的话,那么,更为深刻的个体孤独寂寞与生命存在虚无的体验,则被情感满溢、内心无法平静的鲁迅以独特的艺术想象力衍化生成一丛独特的“野草”———《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文字,也成为他那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  相似文献   

11.
神偷我来也     
西尔枭 《可乐》2010,(3):37-37
南宋时,国都临安有一个神偷,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每次作案后,必留下“我来也”三字,故其绰号叫“我来也”。他名气轰动临安,官府奈何他不得。  相似文献   

12.
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的认识,历来就有分歧。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给先生取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对此,瞿秋白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专’在‘杂’里,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意义。”(《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的,鲁迅杂文的战斗作用与艺术价值是得到了世界公认的。国际主义战士史沫特莱曾经这样评价先生从事的杂文创作:“他把他的笔只当成一种武器——简直是一枝匕首——用来批评政治。……通过这些政治批评,畅流着中国的和西方的二支文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的业绩,儿乎在所有方面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这里只想谈谈他的自省和自责精神。 有人说鲁迅说话尖刻,一生只知批评别人。我认为鲁迅并非只是以其“敢于批评别人”成为伟大,而是也以其“严于解剖自己”才成为伟大的。是的,鲁迅对反动、丑恶或顽固保守的一切事物是非常痛恨、厌恶的。为了大众的利益,中国的利益,“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以文艺为武器勇敢地战斗了一生。他说过:“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我们说,这种为了大众的利益,中国的利益批评别人,是完全对的,是应该十分肯定的。至于他批评自己阵营中的同志们的缺点,或者朋友们的过失,则是“恨铁不成钢”,尽一个“诤友”的责任,要求他们改正之后,自己继续和他们一道前进,真正尽到了诱掖奖劝的责任。这种精神,来自他对祖国、对祖国将来的耿耿忠心,来自一种极端严肃负责的爱国爱民精神。他曾在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致杨霁云》的一文中,向老朋友吐露真情:“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我们说,这种为了祖国,为了祖国  相似文献   

14.
己所不欲,请施于人。——避免浪费生活中的鲁迅亦庄亦谐,爱给人起绰号。20世纪初,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当时追求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影响巨大。鲁迅亦是其一,但对严氏过于主观的翻译方  相似文献   

15.
复仇与忏悔──鲁迅心理情结探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本(文学创作和书信、日记等)编织着其精神、心理的符码。结合他的生平,解读他的文本,可以窥见其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情结。一系列文本表明,“复仇”、“忏悔”是他心理结构中的两个触目情结。对“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对残暴当权者,对背叛者、忘恩负义者,鲁迅的复仇是毫不迟疑、毫不留情的。少年时代家境的衰落,地域文化及人类的原型记忆是其复仇的心理根源。对思想意识,对道德人格,对亲人亲情上的自剖自省自责,鲁迅也是毫不留情的。复仇与忏悔,组成鲁迅“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6.
早年,在富春江边的桐庐县城关镇,南门头住了个“瘌痢头”。因为我们都紧挨着富春江住,生活中有一半的时间与水打交道,“瘌痢头”当然也不例外。就这样,也不知是谁给他取了个“水瘌痢”的绰号。我家与他家是斜对门,因而出门十有八九会碰见他。他知道我们的名字,但谁都不知道他叫  相似文献   

17.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说过:“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①他的杂文,有不少是属于驳论性质的。其中,有对反动派及其走狗“叭儿”、“二丑”之流无耻谰言的痛斥,有对来自同一战阵战友诘难的辩答。这些论争杂文,同样显示着“时代的眉目”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动态,也可以学习鲁迅高超的写作艺术。剖析精当,是鲁迅驳论杂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鲁迅曾委婉地批评李守常的文章论理“未必精当”③。鲁迅的驳论文章,善于透过纷坛复杂的表象,极其准确地捕捉事物的本质,因而能一针见血,给论敌以重创。例如,冯乃超在《拓荒者》…  相似文献   

19.
鲁迅思想特征新论萧心一鲁迅在私下曾反复表白: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不为人知的“黑暗”。在《两地书》中,鲁迅曾向许广平坦言:“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至于何以如此,则我已在《呐喊》的序上说过: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  相似文献   

20.
安歌有个绰号,叫哥斯拉。对,就是那个怪兽哥斯拉。绰号是丁木起的。那个时候,他只看到她的丑。他从十七岁开始,就在她的人生里缺席。他不会知道,安歌的后来,经历了怎样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