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8,(2):10-19
汉代的儒家思想在不断地强化父权观念。但是,概览汉代文献,汉代的孝道实践却是孝母现象远远多于孝父现象。在性别视角的分析被引入史学研究后,研究汉代孝行中的性别问题,将有新的发现,即汉代的孝行有两个性别特点:一是孝子人数远远多于孝女和孝妇;二是孝子多孝母。究其原因,一是与男女的家庭角色不同有关;二是儒家的孝道观强调的是对父亲的礼尊,而母亲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辛勤抚养与慈爱,则使孩子更多地私尊母亲。这样就使得孩子对父亲的孝多体现在丧葬的礼制中,而对母亲的孝则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侍养中。  相似文献   

2.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字,那麽怎麽谈得上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尽责尽职?”这是重庆双桥区委书记王立民常讲的一句话。“孝”字刻在心尖上,他将“孝”字的内涵阐释得更生动,更完美,更感人——倾其家产为父亲治病,用心灵感悟父亲,用诗文怀想父亲,用工作告慰父亲……,孝为德之本,大德感动天地,他的孝道在巴山渝水间被广为传颂,感动、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全家农转非到城里的第二年,父亲就到了60岁该退休的年龄。就在父亲办理完退休手续的当月,同样是60岁的母亲因患肝癌去世了。本想安度晚年的父亲受不了这个打  相似文献   

4.
大山的女儿     
她,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区,也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山区,但她生下来就是个哑巴。她从小就特别喜欢山里的动物。她的父亲是一位猎人,她家就靠着她父亲打猎来勉强维持着生活。她,渐渐长大了。8岁的时候,平生第一次跟随父亲出去打  相似文献   

5.
母亲出生在一个极为贫困的家庭,她没有读过一天书,却有着极好的修养。受母亲的影响与教育,我自幼就懂得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做人和"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父亲工作在外,是母亲在农村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带大,为了我  相似文献   

6.
正两次挨打的经历于光远讲过两次挨打的经历。一次是在家中写大字,不知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在一旁观看的父亲一拳打在手臂上,正写着的字成了一个黑疙瘩。于光远一生气,就这样交给老师。老师问黑疙瘩是怎么回事,于光远说这是父亲弄的。另一次是在学校,教室里有一块打手心的板子,老师看谁不顺眼,并不亲  相似文献   

7.
《北方人》2006,(1)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14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8年。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  相似文献   

8.
大哥打我的手机,让我给父亲回个电话。原来,父亲打我的手机却错拨了大哥的号码,他和大哥拉了会儿家常,就不好意思地说,"本来是想打给三子的,却错拨了你的号码。"  相似文献   

9.
自他记事时起,就没有见过母亲。邻居们说,她是厌倦了小山沟里的穷日子,一个人悄悄地走了,连声招呼也没打。父亲却从没责怪过母亲,默默地拉扯着他。13岁,他有了新的娘,他也想努力讨好她。只是他的后娘,打一开始就  相似文献   

10.
刘会生 《北京纪事》2014,(12):23-24
记得我一降生就住在父亲单位分的一间平房里。这个住处与首钢铸造厂仅一墙之隔。不"打产"环境还算凑合;一"打产",我家可遭了秧。夏天,在外边吃饭,一放上饭桌就能在上边落一桌的黑色颗粒,白衬衫穿不了一天就成了黑色。冬天,我所在的平房小区每家都要生火捅炉子,屋内乌烟瘴气,外边烟雾弥漫,那空气质量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初中生,今年15岁。母亲因生我而去世。虽然父亲为了我没有再婚,但自我上学后,成绩总不能让他满意,他不是打就是骂。前一段时间因为考得不好被打后,我一气之下在外面租了房子居住。却不想在此期间父亲肝病复发,几天后就去世了。我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准备搬回家住,却得知父亲在去世时立有遗嘱说,我不学好,虽是亲生儿子,将来没有出息,房子给我的堂哥晓明。父亲临终前还让亲戚在上面签了字,防止我要房子。我只得再回自己租的房子住。请问,我能继承父亲的房产吗?晓宏晓宏同学:你父亲所立遗嘱部分无效,你应当继承你父亲生前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羽毛 《社区》2010,(29):54-54
江米芬是个女人.命运不如名字那么写意。 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父亲喜欢酗酒,喝醉了就打母亲。母亲素来神志不清,无法讨他欢心。几乎每次挨了打。母亲就在凌晨悄悄离家出走。起床看不到母亲.江米芬心里就空了,她会挨家挨户去问,在每片小树林寻找,在山径边大声呼喊。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07,(10)
祖母长寿,所以我的老父亲到了七十多岁还在当孝子。父亲特别孝顺,祖母说的话对他就是圣旨,可以说到了愚孝的地步。那年红军打长沙,血气方刚的父亲要去当红军,谁也劝不住,可祖母只说了一句:"你父亲多病,我一双小脚做不得事,你是长子,弟妹还小,你走了我们怎么办?"父亲便没当成红军。白发苍苍的父亲天天无微不至地侍奉着祖母:晨昏定省,一天不缺;每天只要有空,就一定会坐  相似文献   

14.
马年论孝     
正又到一年团圆时,凝望无数整装待发的身影,在千里之遥的那一端,则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企盼中度过的"俺爹、俺娘",他们鬓双白,容已老,一年年的孤单,只在这样流传千年的节日里郑重等待,等待那举家团圆的时刻。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在如今交通便利的年代里,时事的变迁已超乎当年圣贤们的想象,我们不必讨论是否子可远游,但远游之后,勿忘了回家的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里,对"孝"的赞美,对"孝"的提醒,对"孝"解说都不绝于耳,所以古人重孝。相比之下,新年代的"孝"的教育则只是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一课带过,甚至一句带过。所以,总看到人到终老总伤悲的父亲母亲们……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历朝历代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纵观我国传统孝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把握其理念形态首先应明确传统孝文化的精神本质,那就是敬与忠。而要传承传统孝文化,就不仅要吸收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树立新型孝道理念,使孝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建设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6.
谁错了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各位父母你可知道错误的教育是一种多么深刻的伤害!一位父亲刚刚买回一块金表,结果不到5分钟就被他5岁的儿子给拆得四分五裂。父亲当然是怒不可遏,狠狠地把他的宝贝儿子揍了一顿。当这位父亲把这件事情告诉大教育学家陶行知时,陶先生诙谐地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了。”  相似文献   

17.
程应峰 《社区》2009,(17):62-62
节假日.或是有关父亲母亲的重要日子,若无法及时回老家,我就会给眷恋乡土的父母打个问候电话。平日,只要父亲在家,都是父亲接电话,母亲是很少接电话的。但感觉得到,这样的时候,母亲总在一旁侧耳倾听.有时还会插上一两句话,大多是关爱问候之类的话语。父亲出门办事不在家时,寡言的母亲才会接听电话。  相似文献   

18.
江米芬是个女人,命运不如名字那么写意。 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父亲喜欢酗酒。喝醉了就打母亲。母亲有些神志不清。无法讨他欢心,几乎每次挨了打。母亲就在凌晨悄悄离家出走。起床看不到母亲,江米芬心里就空了,她会挨家挨户去问,在每片小树林寻找.在村子的小道上大声呼喊。  相似文献   

19.
微言     
正腾讯网记录道:一位在杭州打工的父亲,因发现11岁的女儿抄作业,于是将女儿拖到车棚里,吊起来打,打了以后,父亲自己离开了,过了半小时回来后,发现女儿快不行了。随后,父亲急忙把孩子送往医院。不过,让人惋惜的是,小女孩最终因为窒息对小女孩的心肺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经抢救无效死亡。骑警队长:可怜的孩子,难以想象跟着这样的父亲一起生活,每天会是何等的恐惧?被高高吊起、狠狠  相似文献   

20.
人心似锁     
我父亲是个医生。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告诉过我,人的心脏就像一个握紧的拳头。我便深埋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人心如拳。直到我遇这那件事才懂得,其实,人心更像一把锁。一天,在放学路上,我碰到了村里有名的醉鬼张三。他又烂醉如泥,横躺在地上。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大吵大闹。他父亲来了,气得火冒三丈,让他起来。张三像根本没听到一样。父亲便啪啪地扇起张三耳光来。张三嘴角流出血,还是不动地方。父亲从路旁找来一根手指粗的木棍,照着张三打下去。起初张三还挺着,到后来,他抓住木棍,一下子就给撅断了,并且瞪着眼向父亲吼道:“不用你管选”这是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