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字,是一种表意的工作,书法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它靠摹拟自然万象,获得了艺术形式,同时又因为是人的自由创造,而获得了艺术意味(内容)。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很好地说明了书法是自然万象之美和人内心之美的统  相似文献   

2.
论爱     
谁给我的利益较少 ,谁与我必较远 ,我对谁的爱必较少 ,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 ;谁给我的利益较多 ,谁与我必较近 ,我对谁的爱必较多 ,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于是 ,说到底 ,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 ,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 :自爱必多于爱人、为己必多于为人。要言之 ,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 ,而只能偶尔为他人 :恒久者 ,多数之谓也 ,超过一半之谓也 ;偶尔者 ,少数之谓也 ,不及一半之谓也  相似文献   

3.
中国美学史上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概括作品风格的姚鼐,在论述阳刚之美的具体特征时说:“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月,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从中得到这样的信息,即具这种风格的作品必须有巨大的力量,非凡的气势,有强烈的程度;体现在人身上则要居高临下,超群出众,气魄宏伟。  相似文献   

4.
<正> 古人说得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道尊师,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荣美德,学习和借鉴老辈书家的宝贵经验和优秀品质,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最好说明。卫俊秀先生的书品高,为人好,一向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可说是:“家”字不自封,自然有书名;老来不寂寞,人人争相敬。先生从七八年平反后,常多穿梭于陕晋之间,传道授业,堪称是桃李满三晋,桃李溢三秦。先生每逢来并,总是老友新朋聚于身旁,叙旧聊天,答疑解难,谈笑生风,畅舒情怀,吾多置身于此,往往激动不已。又有索书求字者,多也有求必应,故得一字者必视之为宝,传走相告。我认为,人,先“生”为师,不为师,以人为师,方为师。卫先生处处与人为善,自然为人之师。有其治学谨严,文质杉杉,为人师之一美;受屈辱,气不馁、为人师之二美;书品高,人品更高,为人师之三美;观于古,止于今,为人师之四美;书之于法,继往开来,为人师之五美;教诲后学,润物无声,为人师之六美。先生集之于身,必光于后。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颇为特殊,千余年来对他的诗歌或誉或訾.誉之者认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浣胃。”、“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言,屈宋之遗响,盖得之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訾之者却认为“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诗人论少陵忠君爱国,一饭不忘;而目义山为浪子,以其绮靡华艳,极《玉台》《金楼》之体而已.”直到今天亦复如是:有人恭维他给唐诗在艺术上开辟了新境界;也有人批评他的一  相似文献   

6.
凡诗经属于反诘句型者,毛苌郑玄皆从正面作为解释。例如《行露》“岂不夙夜?”毛传:岂不,言有是也。陈奂日,经反言之,传正言之,可谓善会经旨矣。又如《车攻》“徒御不警?大庖不盈?”毛传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郑笺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反其言美之也。”郑云反其言美之,乃谓毛传之“警也盈也”是从诗“不警?不盈,”之反面而正言之,以赞美周宣王田猎。即将否定的反诗句,作为肯定的解释.但须知此  相似文献   

7.
一、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1]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相似文献   

8.
义理、考证、文章,是姚鼐论学衡文的三项重要标准。《述庵文钞序》一开始即说:“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从形式上看,他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端,讨论的是“学问之事”;但接着读下去,就可以知道他所说的并非如此。他说:“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且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  相似文献   

9.
象声词琐谈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写照,如刘勰讲的“言以文远”;《左传》中“情欲信而辞欲巧”;《管子·戒篇》的“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讲的是真实的思想内容是需要优美的形式来表达的。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那么在语言中也应该说有“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虽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者就美,不和谐者就不美。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里说道:“故言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情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可见,声音的丰富  相似文献   

10.
以往,我们研究悲剧,侧重于善与恶的对立与冲突,而善与美之间的矛盾对立乃至悲剧冲突,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可是,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昭示我们,善美之间不但会发生矛盾,形成对立,而且它们之间的冲突也能够导致悲剧.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已发现了善美矛盾这一社会现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是合理的自然欲望,即本文所说的美;义,是良好的道德规范,即本文所说的善.不过,孟子着眼于哲学,以培养崇高人格为宗旨;我们则从美学入手,以研究悲剧冲突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美”大也,与“善”同义,“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我们是“真·善·美”的一元论者。就是说在谈文学艺术性的时候,未尝不包括它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义理、辞章、考据”并重,对于《屈赋》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相似文献   

13.
我悄悄地问语文:“语文,美是什么?” 语文回答说:“‘漫步花草中’,是一种浪漫之美;‘游戏雪地里’,是一种欢乐之美;‘帮助孤寡老人’,是一种奉献之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之美……语文之美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14.
先秦学者的美学观各异,但都主张“先质(内容)后文(形式)”,文质彬彬。在社会美方面,首以“善”为美,在自然美方面,首以物所表之“德”为美;在艺术美方面,首以“实”为美,即都主要着重事物的内容之美。他们也注重事物的形式之美,认为内容离不开形式。不过,他们力主形式美从属于、服务于内容美,而绝不单纯地肯定形式美,质文结合,便会达到“全美”的境界。他们这种美学观,对我国美学史、世界美学史,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要把“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看成是自己的神圣职责。对“口语”是这样要求,我想,对“书面语”更应这样要求。因为它对口语作用大,影响深,能起到净化语言的主导作用。这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说的:“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 (《送孟东野序》)本文试图仅就书面语言美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他的作家论中,对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视的。他把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紧紧地同作品联系在一起。他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其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  相似文献   

17.
《庄子》这类古书,其中多别风淮雨之讹,波谲云诡之晦,歧义纷呈。虽然两千多年来,经过硕学通儒的训诂诠说与爬梳剔抉,其成就闳美壮观,然而千虑一失,解说未能尽得其鱼贯者,远不只个别地方。今之治《庄》者,有的人不免墨守一二家成训而少会通,便阐奇文以通俗,惠后学以初阶;能兼信、达、雅而明其意旨者殊觉寥寥也,遂使其文多有似是而非者;然则雾中之花,始终朦胧耳。余学浅词顽,1984年与友人合撰过《庄子释译》一书,承湖北人民出版社玉成付梓。近又由该社转来台湾地区里仁书局发行人不虞之誉,商谈愿出版繁体字修  相似文献   

18.
说盗人未有甘心而为盗者也,必不得已而始为之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彼为盗者,未尝不知之为乐也;知其为乐而不之享者,良亦有不得已在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吸风餐雨,掠十得一。彼为盗者,亦未尝不知之为苦也;知其为苦而必为之者,良亦大有不得已存也。天下太平之时无盗,纷乱之时多盗,岂盗为纷乱之时所必有者欤?良亦有不得已而有之者。非迫于饥寒,即迫于罪过。大好男儿,铤而走险,致委骨穷尘,而为祸一世者,岂无故哉!原  相似文献   

19.
简单美之简单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在四季中,我独爱冬天。她不像春天那般娇艳,满世界的缤纷;也不像夏天那样浓烈,将你紧  相似文献   

20.
历来论韩愈者,都将《三上宰相书》当作韩愈人格中一道不光彩的阴影,贬之者抓住不放,尽情攻击;褒之者也不得不承认是美王之瑕而为之汗颜不止。自张子韶愤斥“略不知耻”为何物评语一出,简直成了终审判决,后人无有出其窠臼者。今细读韩愈原文,觉得问题远非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