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2.
<正>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体现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是探讨长城意象的经典个案,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从“哭之哀”“哭变国俗”到“哭夫崩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历经三次重要的演变。同时,“孟姜女”的主体形象经历了由统治阶级意志向民间转向的塑形之旅,蕴含官方思想与民间意志的双重叙事维度。家庭视角下的长城意象既笼罩着悲剧色彩,又彰显出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体意识。可以说,“孟姜女哭长城”既映射人与自然彼此互动和感应的生态文明观,又渗透有融合发展的宗教观念。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和多元发展的宗教观念一起构成“孟姜女哭长城”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孟姜女弹词是孟姜女故事流传中不可忽视的传播形态之一,明清以来,国内现存的弹词版本共七个。其中,尤以民国六年(1917)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艺术价值最高。从内容来看,《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塑造了贩夫走卒、小商小贩、仆从杂役、妓女盗贼等市民阶层,形象地勾勒出江南地区社会的浮世众生,拓展了孟姜女传说展现社会的广阔性;从叙事艺术来看,它具有柔美细腻的文辞,增添趣味和幽默的 “噱头”,用以拓展情节、提高曲折性的“补书”,牢牢抓住观众的“关子”以及演员“起角色”的表演。  相似文献   

6.
以苏童《碧奴》为代表的当代重写“孟姜女”故事的小说群,通过对女主人公真善美的形象与文中人物丑恶的众生相比较,折射出当代社会人性淡漠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叩问人类的灵魂,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孟姜女”故事在作家笔下一次次获得了新生.新时期的“孟姜女”再次向世人昭示着真善美的人性与价值观,召唤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新时代人类心灵的反省.  相似文献   

7.
商丘电业局局长孔林理在河南省电力系统是一个知名人物,从事电力事业二十多年,由一名普通电力职工到电业局局长,他经历了一个因父亲而名到自我扬名的过程。如今在系统内(甚至系统外一定的范围),许多人都喜欢亲切地称他“小孔局长”或“孔老二”,私下里面对,他的很多同事部下都习惯地称他“二哥”。其实,“二”在中国的字眼里一直别有深意,大致是形容一个人真实直诚地带点傻气。对此孔林理毫不介意,每当人们称呼“孔老二”或“二哥”时,一米望八、憨态可掬的他都会惬意地笑纳,一来因为在兄弟中他排行老二,二来他也非常喜欢“二…  相似文献   

8.
从吴越地区民俗风气出发,家谱中的字辈排行诗和宗祠楹联是几千年来,重视门第、望族、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之一。它以字辈排行诗的形式,借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民族心理感情。研究这一地方民族的心态对吴越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其影响之深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历来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宋代晁氏文人及其作品的记载存在不少混淆和失误。晁载之不是晁遘后人,他与晁冲之同属晁迥直系子孙,晁遘一支在宋代不称“西眷”;晁说之、晁咏之兄弟常被彼此混淆;“进道四弟”为晁损之,并非行第相同的晁说之;晁氏家族分支系排行,而非举族统一排行;在晁氏文人之间有十余篇作品混淆了作者。  相似文献   

10.
孟姜女歌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普通劳动者中传播,并借助于各地流行的曲调而遍及大江南北。艺术层面来看, 孟姜女歌谣音韵整饬、节奏性较强、句式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征;孟姜女歌谣的传播是动态的,永远没有 “定稿”,人们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自觉地结合本地风俗民情进行修改和调整,客观上促进了孟姜女歌谣地域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近年在莱芜发现的明代《孟薑女纪铭》石刻,被认为是孟姜女传说的重要文献,但从文字、史实、典制、纪年、人名、地名、语言、碑制及发现过程等12个方面存在的疑点辨析,可认定此碑绝非古刻,而是当代人所伪造.  相似文献   

12.
仕志同志在《关于〈孟了〉中一处标点的质疑》(《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5期)中认为:“‘空乏其身’后面的逗号,应当移至下句句首‘行’字的后面,使之成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对 “空乏其身行”的理解是: “空乏”即穷乏、缺乏;“身行” 在这里用的是抽象的意义,即德行。 “空乏其身行”如果要直译成现代汉 语,就是:缺乏德行或使他们的德行乏  相似文献   

13.
王希怡 《21世纪》2010,(9):32-32
最近,“打工皇帝”唐骏被打假人士方舟子指称学历造假的“学历门”事件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对于唐骏解释称自己拿到的是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方舟子对此回应称,西太平洋大学实际上是一所提供文凭买卖的“文凭工厂”,亦即所谓的野鸡学校。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提出流布甚广的“不平则鸣”说。联系作为文论家的韩愈的全部理论主张,其“不平则鸣”说起码包含有这样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不平”即不平静,亦即创作者内在心理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客观外物的感发激荡而致,从而带来创作主体在创作之际的心灵的发动,并进而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艺术加工,形之于言辞而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说“儿”     
“儿”字的基本含义是婴儿、幼童。由此引申,年龄相对低的称“儿”,地位低的也称“儿”。本文讨论了地位低称“儿”的三种情形:其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故女子自称“儿”;对女性的一些轻蔑之称也以“儿”为语素,如“儿女子”、“儿妾”等。其二,奴仆称“儿”,不论年龄大小,合成词“儿婢”、“儿客”、“儿从”等即其例。其三,对他人的蔑称多以“儿”为语素,如“庸儿”、“吴儿”、“客作儿”、“白眼儿”等。本文试图找出“儿”字主要义项间的联系,从而正确解释与“儿”相关的某些词语,并补正《汉语大词典》等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四、三峡地区商周时期城址(市)遗迹线索无论是楚国管辖区,还是巴国版图内,至今不见有商周时期城址遗迹资料的信息。那么,在东起宜昌,西到重庆的区域里,究竟有没有商周时期城址遗迹呢?这是我们在研究三峡地区古代城市历史发展时不可回避的问题。自晋以来,历代史学家在著书时都对三峡地区古城遗迹有过记载,最著名且最有影响的城址当属西陵峡地区的秭归鲢鱼山楚国早期的“丹阳城”了。如晋郭璞《山海经注》、《海内南经》中记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文后注称:“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的…  相似文献   

17.
道格尔古碑位于甘肃南部之碌曲县拉仁关乡玛日村委会的夏季牧场之三沟交岔处,当地藏族群众称其为“道格尔”即石碑之意该碑应是“唐蕃大道”之“赤岭”分界碑。“赤岭”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有一定地位随着道格尔古碑即古唐蕃赤岭分界碑的确定,历史上诸多问题会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18.
一、从“江”、“河”说起“江”和“河”是汉语中河流的名称。但是,两词在地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大致以长江为界,南方称“江”,北方称“河”(一些开发较晚的地区有例外)。“江”和“河”的这种南北对立,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罗杰瑞(Jery Norman)和梅祖麟把“江”与孟高棉语族巴纳语(Bahnar)、塞当语(Sedang)的[Krong],卡涂语(katu)的[karung],布罗语(Bru)的[Klong],呵莱语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生日     
关于屈原的生日,一般都以屈原的自述来确定。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孟陬即正月,亦即寅月;庚寅,是屈原的生日,这一天是寅日。屈原生于寅月寅日,这一点,迄无争论,但是,屈原的生年,却有着不同的说法。王逸认为,屈原生于寅年,其根据是他对“摄提”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太岁在寅曰摄提格。”据此,则屈原生于寅年。而朱熹却在其《楚辞集注》中说:“摄提,星名,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者。贞,正也。孟,始也。陬,隅也。正月为陬,盖是月孟春昏时,斗柄指寅,在东北隅,故以为名也。”而摄提星每年…  相似文献   

20.
《大学问》是王阳明研究《大学》的定型之作,其文化前提是以孔、孟等为代表的儒家心性之学。在这一前提下,王阳明具体展开了对朱子学的批判性反思。在其思想文化前提的作用下,在反思朱学过程中,王阳明确立起了自己的哲学立场、哲学逻辑及观点,即《大学问》所集中表达出来的、作为王学最高发展的“致良知”逻辑,并且王阳明通过对《大学》的逻辑解读确立了自己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