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国家新干涉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主要错误在于歪曲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夸大了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美国来说,搞人权外交由来已久。然而,90年代以来,“人权高于主权”论广为传播却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人权高于主权”论的直接目的在于为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理论依据,逃避干涉别国内政的责任,服务于它们既定的国际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权与主权关系理论在不断演变,从开始的“主权高于人权论”转变为“人权高于主权论”,再发展至“人权和主权平等保护论”,都对人权的保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权保护也逐渐由单一的国内保护上升为复合的国内和国际双重保护。中国在坚持“人权与主权平等保护”的理论基础上,实施人权双重保护制度,并积极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人权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的协调发展和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是人权的基本保障."人权高于主权"曲解、混淆和颠倒了人权与主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其实质是西方国家在新形势下以"人权"之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是全球化时代的新干涉主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是人权的基本保障."人权高于主权"曲解、混淆和颠倒了人权与主权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其实质是西方国家在新形势下以"人权"之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是全球化时代的新干涉主义.  相似文献   

5.
人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人权保护对主权这一传统规则形成了冲击,削弱了主权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以利比亚战争为视角,寻求人权和主权结合的合理路径:应当结合传统,立足《联合国宪章》,在联合国这一舞台上,完善联合国安理会的执行机制,这将有助于对人权进行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人权普遍性的视野下,正确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人权是主权的存在目的,主权是人权的实施保证。人权的实现不可避免要受国家主权的影响,两者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方式是谋求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均衡与协调。为了避免人权问题被严重意识形态化,健全人权法治全球化机制,对国际人权干预的行动主体、管辖范围、依据及程序等事项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就成为必要。东、西方人权观念的对向性发展为调处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主权与人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逐步抽象出来的重要概念,是对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行为主体基本权利的高度概括。主权的形成演变和人权和国际认同都受到全球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传统上,主权和人权具有不同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因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较少。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之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现实。这里既有理论上的复杂性,即主权功能重心的转移和人权的国际认同之间的矛盾,更有实践中的偏差,即人权的泛工具化,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加剧了国际形势的动荡,直接影响到全球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权与主权视角下的人权保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权与主权关系理论在不断演变,从开始的"主权高于人权论"转变为"人权高于主权论",再发展至"人权和主权平等保护论",都对人权的保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权保护也逐渐由单一的国内保护上升为复合的国内和国际双重保护.中国在坚持"人权与主权平等保护"的理论基础上,实施人权双重保护制度,并积极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人权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的协调发展和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现在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是否定国家主权思想的总体现。美国的人权学说继承了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美国将人权思想因素注入外交始于罗斯福。中国主张主权高于人权,应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优先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为全世界广大人民享受各项人权创造必要条件。2000年中美关于主权与人权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真理观重视“在后的效果”和把真理看作是经验或观念之间的联结 ,必然导致唯心主义。但这一理论却内化为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成为美国的精神支柱。“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论断就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表现 ,他们把“人权”实用化、抽象化 ,并把它置于“主权”之上 ,完成“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论证 ,从而使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霸权论     
霸权主义是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产物,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霸权主义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就是以武力作后盾的强权政治。霸权同主权、人权是相对立的。维护主权独立和人权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各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努力建设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主权和人权是当代世界两个相互缠绕的问题 ,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是相互串联在一起的。尽管人权与主权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但从历史渊源来看 ,人权主要是为对抗绝对的主权而发生的。随着人权的国际化 ,保障人权更成为主权国家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因此弘扬人权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主权的制约。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体系中 ,主权与人权应当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权与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与人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逐步抽象出来的重要概念,是对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行为主体基本权利的高度概括。主权的形成演变和人权的国际认同都受到全球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传统上,主权和人权具有不同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因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较少。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之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现实。这里既有理论上的复杂性,即主权功能重心的转移和人权的国际认同之间的矛盾,更有实践中的偏差,即人权的泛工具化,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加剧了国际形势的动荡,直接影响到全球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人权与主权关系的论争,是双方人权论争的一个焦点。论争的原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理论因素。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主权理论原则没有过时。对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学者宣扬“人权高于主权”背后的政治目的,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探求西方关于人权与主权观念的历史发展历程 ,理解西方人权的理论逻辑 ,并反观东西方就此问题的争论焦点 ,提出西方人权与主权关系观点的局限性 ,进一步提出我们应当在批判性继承西方学说的基础上 ,建构适应全球化潮流的新的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主权发展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权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冷战后是国家主权发展变化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当前主权的发展有四个特点 :1 .主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受到限制 ,基石作用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 2 .对主权的合法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3.主权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使用范围不断深化。 4 .主权由排斥人权到吸纳人权、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由对立走向统一。主权也是一种人权 (集体人权 )。主权与个人权利可以相辅相成。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国家主权今后将面临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西方国家的挑战 ,国内民主法制建设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人权作为政治口号是资产阶级最早提出来的 ,但人权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各国的人权问题主要应由各国政府与人民自己来解决。当前 ,“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已成为西方国家干涉内政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实 ,主权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联合国时制定的一项基本的国际关系原则。国家主权是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前提 ,没有主权 ,人权就无从谈起。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 ,肆意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 ,既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 ,也是对人权的践踏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发展和演变已经使得今天的人权观念认为 ,人权具有国际性 ,人权受国际法的保护 ,人权原则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威斯伐利亚主权传统认为主权是最高的权威 ,主权分为对外的独立权和对内的最高权 ,但今天这一观点已经有所发展 ,主权不仅可分为对外的独立权和对内的最高权利 ,还可以加上两个角度 ,即国际法主权和互相尊重主权。主权原则和人权的国际保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人权及其保护 ,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的范围。一个国家和人民对内没有权威 ,对外不能独立 ,就不可能真正地享有人权和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19.
论文对西方某些人鼓吹的民族国家“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论进行了评析。考察了“工人没有祖国”的原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工人阶级一掌握政权 ,就“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中的多数尚处于初创阶段 ,捍卫和建设国家的路还很长。接着分析了“人权高于主权”论本意是利用“人权” ,凭借强权 ,干涉和侵犯别国主权 ,实现自己的霸权 ,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并揭露了鼓吹者在主权与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无视人权问题的世界多样性 ,肆意曲解人权的含意 ,以“人权高于主权”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根据 ,其要害是对国家主权的否定 ,以达到干涉他国内政的目的。它不仅暴露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虚伪性和霸权主义的真面目 ,同时也破坏了《联合国宪章》以及一系列国际公约所确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破坏了维系国与国之间正常关系的基本准则 ,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