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领域理论对于我们建构中国式的公共领域有重要参考价值。当下,微博在我国互联网应用传播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公共领域由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转型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微博具备了一些支撑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不过相应地也有一些瑕疵。全社会应当从政府、互联网运营商和网民三者的博弈互动方面来系统考量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的重构,使公共领域的网络化转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进步和媒介的发展使网络在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众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媒体报道、微博等不同形式关注并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逐渐形成虚拟的社会组织。这种虚拟社会组织数量的增加和活跃度的上升,一方面凸显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壮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网络舆论混乱的问题,为此,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督就变的尤为重要。本文以“余姚官员让人背”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正确监督。  相似文献   

3.
微博的传播方式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它集便捷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于一身,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可能,以140个字符体现了微博用户主体的观点,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各项事务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微博媒介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文章旨在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公共领域”中微博用户的类型特征及行为需要,在研究微博用户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机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探讨微博在现实社会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博的传播方式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它集便捷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于一身,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可能,以140个字符体现了微博用户主体的观点,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各项事务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微博媒介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文章旨在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公共领域"中微博用户的类型特征及行为需要,在研究微博用户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机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探讨微博在现实社会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公共领域为虚拟社会公众诉求的表达和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媒介。与现实公共领域相比,虚拟公共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模式,二者融合形成更大的公共领域的力量,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以自己独特的优势介入公共领域,对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从政府运用微博进行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对微博作为公共管理的补充形式的现实可行性进行探讨,进而从公共领域自身建构和微博自身的特点两个角度出发,借用经济学的优势风险分析法来分析政府运用微博进行公共管理的优势及风险,为政府更好地利用微博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5.26飙车案展示了微博作为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框架之争的特征:当深圳警方戮力建构非顶包框架时,媒体将事件纳入质疑框架抑或车祸框架,而网民则建构了警方不正义、背景不寻常和权利不平等等对抗性解读框架,认同警方、挞伐大众心理、质疑受害者家属等优先性解读框架以及游移两者之间的协商性解读框架。正是这种框架之争过程使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作为舆论生产的新平台,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章从微博舆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情绪因素入手,把情绪作为自变量考察微博情绪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情绪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微博舆论生产中的功能,剖析了微博舆论中情绪传递作为规范力量超越了哈贝马斯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的批判作用。最后,对微博舆论生产中公众情绪形成与表达形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网络自媒体作为一个以互联网为平台,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公共领域的发展,从而为民主与法治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同时,作为一个新兴公共平台,也急需对之加以适当的规范和监管.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公共领域理论作为一个与现代性问题相关联的普适性的解释架构,可以说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形成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公民意识也逐渐觉醒并发展起来.本文对网络公民意识的内涵、构成与特征进行了剖析,并从网络公共领域的视角,提出强化对网络公民意识的培育是网络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