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站在世界全局视角提出的顶层设计,为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解决全球性人类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历经十年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在周边国家和部分区域取得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在构建进程中,仍面临着全球价值认同的壁垒、全球治理中大国权责失衡、逆全球化势力冲击以及制度性保障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需进一步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手段,提升理论自洽性和现实相容性。同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并行,积极维护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制度体系,助推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国际视域中最重要的时代性议题之一,在全球治理、共同体构建、文明形态变革等不同层面都具有崭新的世界历史意义。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直面当下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它超越了零和博弈与霸权治理的思维定式,确立了合作共赢与共同治理的新型体系和法治、善治、共治的具体方略,具有显著的对外战略意义。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构筑一种主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共生系统。它是一种对全新的共同体的积极建构,而非对现存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被动接受,对整个世界秩序的当代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地切中各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诉求,突破欧洲文明中心论的禁锢和宰制,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文明基因和发展实际,吸纳人类现代性文明成果,开启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蕴含着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的文明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复杂化、霸权强权羁绊、国际公共产品严重短缺、保守主义强势反扑等因素的叠加冲击下,全球治理体系不堪重负,存在严重的治理赤字。其根源在于主导上一轮全球化的自由主义的主权多元化的全球治理方案,由于其意识形态底色,无法适应大变局时代全球治理的客观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作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全球治理方案,其逻辑起点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倡导各国建立起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其目的是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相比于自由主义的主权多元化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具有发展层面和人权层面的双重优势。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提出以来,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也受到日韩学界的广泛关注。就研究路径而言,日韩学者主要从“褒扬论”“可行论”“关系论”“输出论”“威胁论”“辞令论”等路径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一解读过程中,日韩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诠释和态度与中国之本意存有一定的认知误差甚至污名之论调,但也不乏客观、温和、中肯之认知和评价。面对日韩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趋向特别是污化态势及其舆论、政策和国际影响,中国既要通过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等国际传播类举措回应日韩学界的多元解读,也要继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和大国担当推动中国理念在国际社会更加深入人心,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从而打破国外反华势力试图动摇中国工作重心的图谋,同时增强国家合理抵御外部反华势力对华联合打压遏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罗惠翾 《民族研究》2022,(6):44-54+139-140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出发,尝试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呈现,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化为人类共同行动的现实表达。  相似文献   

6.
同样是跨体系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文化和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教科文组织创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框架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在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又使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贯彻实施能够落在比较扎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内生动力;是增强族际互动与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推力;是保障中华民族绵延数千载的重要凝聚力。从现实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团结与提升政治认同的根本纽带;是凝聚民族力量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从世界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如何更好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跨境文化遗产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基于共有、共建与共享的人类文化体系,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制度环境中,跨境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营造跨境伙伴关系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而遗产的跨境维度可以为更广泛的文化合作框架提供一个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理解的“第三空间”,从而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话与合作。以跨境合作的视角探讨当前国内外跨境文化遗产的现状及跨境申遗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分析未来跨境文化遗产的走向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共同体”内涵的阐释,总结出“共同体”公共性的固有之意及其表现形式.深化对“共同体”逻辑构成的认知,揭示“命运共同体”国家间具有依存性的应有之意,阐明“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四个基本层次.在“命运共同体”共性基础上提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特有之义——交融性,赋予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新的内涵.通过坚持和平发展原则、奉行“亲诚惠容”的近邻外交理念以及构建“一带一路”合作新格局,促进中国与东盟形成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相似文献   

10.
白科  周健 《民族学刊》2023,14(2):23-31, 1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进行了PEST与SWOT分析,并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区域经济,奠定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引导社会发展,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导向;促进创新驱动,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发展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宏观生态,也有利于营造、巩固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区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习近平主席说道,"我同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电话沟通、视频连线时,他们多次赞扬中国抗疫和为全球疫情防控所作的贡献.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种和而不是分。这是一种不同之和,"一带一路"之和,文化自觉之和,一种容器隐喻意义上的"鼎和五味"之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这样的一种"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契机,由此而呼唤一种"一带一路"的人类学,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需。在此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去重新发现人类文化自身所拥有的互惠之和。  相似文献   

13.
彭福荣 《民族学刊》2020,11(1):1-7, 119-12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一条心投入疫情防控,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再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灾难治理传统和独特制度优势,又一度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一次凝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但治理体系能力不完善、舆论宣教引导不充分、国际反应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状况不对称,可能诱发民族主义情绪,必须防范其非理性化发展和表达。因此,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深入有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与新时代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是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富有政策和理论意义。公民层面的政策是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培育人民主人翁的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民族层面的政策是处理好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在国家主导下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层面的政策是建立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既有“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理论内涵,也有“共有家园”的话语体系内涵,是一个系统、发展和实践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是新时代以来党推动边疆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成功实践的系统论述和经验总结,具有共同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等地域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三个共同体”构成了边疆地区现代化实践的三重演进逻辑。研究表明,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坚持把统筹安全和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指导;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成功实践的主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为世界各国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一条可选择、可复制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边境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边境各族人民的中国认同、祖国情怀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表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自古以来边境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7.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23,(1):1-11+142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表达。石榴籽交融一体的特性不仅象征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同时也象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石榴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最大同心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刘容江  廖华 《民族学刊》2023,(11):118-124+169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需要综合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维度深入挖掘,提升海外传播内容的文化吸引力和价值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需要坚持根植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相适应、与中国具体实际发展现状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指向。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内容同质、方法单一与边界模糊等问题,通过把握发展大势、加大技术迭代、培育文化共生,推进海外传播的秩序重塑、队伍赋能与样态革新,推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文化教育与传承、文化产品与创意产业、文化外交与国际合作,构建海外传播新的秩序与范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王俭平  瞿萍  许蔓 《民族学刊》2023,14(4):79-85, 143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的同时,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具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成立,试图依托自身的生物霸权与技术优势以对冲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拓展。伴随着“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持续扩张,各类生物组织与病毒实验室林立于我国西部周边,不仅加剧了边疆地区面临的生化安全风险,同时也会在政治渗透中日益毒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互信基础。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安全研究过于内向聚焦,缺乏“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安全意识,即使是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没有认识到沿线国家对于生物安全治理需求的迫切性。对此,本文着眼于美国“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组织建设进程,研析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渗透与扩张能力,由此透析我国西部边疆以及“一带一路”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政治冲击,从而弥补目前国内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提出“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涉民族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扎实做好涉民族宣传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