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法律援助因各方面的特殊性,并不能完全以社会法律援助为参照标准进行管理、运作,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选取国内几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所面临的如经费匮乏、核心力量不足、身份尴尬等共同困境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现有条件,提出了修改立法、安全保障、变援助为课程、经费支持等建议,希望为最终寻求到一条切合高校自身实际的法律援助事业发展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在我国刚刚起步 ,我国尚无法律援助程序法 ,作者根据法律援助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我国法律援助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刑事诉讼法》、《律师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中。为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首先要扩大刑事法律援助的受援条件;其次,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最后,保障法律援助的资金。  相似文献   

4.
法律援助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或存在缺陷。借鉴国外法律援助制度在法律援助的范围、法律援助的管理模式、法律援助的提供模式、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与管理及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形式等几个方面的经验,提出通过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范围、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完善法律援助的提供模式、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和拓宽法律援助的思路等措施,建立健全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5.
监狱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无论是从服刑人员的个人利益出发,亦或从社会整体利益来看,都是十分必要而可行的,但该制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遇到法援形式单一,主体参与意识不强,缺乏物质保障等问题。由此,可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延展监狱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设立援助基金等措施的实施,探索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从而切实维护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冯铁柱 《南都学坛》2009,29(5):89-90
我国自1994年启动法律援助以来,在法律援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贫困群体法律援助方面,仍面临着不足与困境。主要表现在法规不健全、经费不足、援助案件质量不高、存在尖锐供需矛盾等方面。只有提高立法层次,制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法;政出一门,结束散乱无序局面;制定《法律援助法实施细则》,完善《法律援助法》具体操作上的立法空白;采取财政拨款、费用分担、社会捐助等一系列措施,才能解决我国贫困群体法律援助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推进,法制的日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凸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扶贫"应运而生.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制观念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是贫弱者的"诺亚方舟",是法律界的"希望工程".以法经济学为逻辑起点,突出法律援助制度的公共物品经济属性.以供给需求理论为基点理性考量法律援助制度,并从制度构建、程序诉求、机构支撑、监督保障多维度构建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渠道.  相似文献   

8.
法律援助经费是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法律援助经费制度体系的重点工作是科学界定法律援助经费的概念和定义、明确法律援助各项经费的开支使用比例、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经费监督管理制度等。文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认真查找目前法律援助经费拨付、管理监督、开支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根据财权与财政相匹配原则,从制度体系建设层面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制度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首先应当通过设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以提高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通过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专用经费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全覆盖。再次,通过鼓励少数民族地区退休公检法司工作人员参与法律援助事业以壮大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的人才队伍。最终,通过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利用法律途径解决争议的意愿和能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发展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村法律援助队伍匮乏,大学生走进农村进行法律援助具有可行性,为了大力发展大学生农村法律援助服务队伍,村委会要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法律援助服务,政府与高校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明确经费保障措施,确保法律援助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1.
宁波市的法律援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法律援助水平较高的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队伍建设、援助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文章在分析了宁波市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宁波法律援助地方立法、拓宽法律援助经费的筹资渠道、规范法律援助机构设置、扩大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外鲜见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立法现状,认为刑事法律援助不仅是对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是其应有之义,因而主张建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从内外两个层面剖析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并就制度构建中的援助模式、机构、人员、时间、受援被害人资格与审查主体以及援助形式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态势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为经济困难者提供法律帮助为核心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的制度化是国际潮流.本文简要分析法律援助域外的改革取向,然后从法律援助制度本身出发,分析了法律援助基金、政府、律师、受援人的定位和权益界定,从而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提出了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法律援助对象问题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不同 ,各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差异很大 ,法律援助对象也因此而不同 ,至今法律援助对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尤其是在我国法律援助起步较晚 ,加之全国各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均衡 ,造成法律援助实施的不平衡 ,全国法律援助又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 ,致使法律援助对象的确定成为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我国法律援助对象应确定为我国公民 (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者、合伙组织等 )和准条件的外国人 ,而不包括法人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主导下的“政府责任、律师义务、社会参与”构成了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推动了我国法律援助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实证研究显示,该模式还存在明显不足: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增加无法突破公共服务的成本限制;法律服务市场逐利性与法律援助公益性的矛盾使律师免费法律服务的资源输入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政府对法律援助大包大揽,导致了法律援助行政效率低下、供给结构失衡、社会参与不足。以上缺陷使我国的法律援助始终无法摆脱供需矛盾的约束: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且供给质量不高。围绕“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援助质量”的改革目标,应当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转变为国家责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治理的法律援助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律援助模式是指导我们全面应对农村法律援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处理好农村法律援助中一切困难的方法总和。我国农村法律援助模式缺乏现成的例子可以参照,必须走自己的模式,那就是:政府主导、高校参与、民间团体支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十分必要,我国虽已初步形成现代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并未建立完善的现代法律援助制度。该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实国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层法律援助制度是完善基层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层人权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目前,基层法律援助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阻碍了法律援助制度在基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经费保障、机构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推进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基层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失地补偿,但合法权益保护不足,不能够获得全面的法律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保护法律援助存在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找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将法律援助的体系化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法律援助实践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突破这些困难的对策可能不仅需要完善法律制度,更要厘清制度背后的法理与实践背后的理念。因此,在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有必要重新澄清对于法律援助理念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主要包含意志性和功利性的解读。法律援助的意志性理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贵族精神、宗教启示以及精英意识。它们将法律援助立基于道德理想之上,而存在着供给不稳定以及人格不对等的弊病。法律援助的功利性理念,则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市场行为论和政府行为论。它们将法律援助立基于现实利益之上,而对律师职业的内在伦理价值和独立性构成了威胁。法律援助理念应当是一种契约性理念,它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契约,即以公平原则为核心的原初契约以及作为子契约的"律师—社会"契约和"律师—国家"契约。契约性理念解释吸收了意志性和功利性理念的优点,并摒弃了它的不足,其主要具有四个优势:第一,联结了伦理与效用价值,使律师职业在赚取收益与保持法律援助积极性之间实现平衡;第二,重构了责任的概念,使其转被动为主动;第三,实现了法律援助模式的更新,使其由单向度的国家权力施予,变为多向度的多元实现;第四,重塑了互尊的状态,保护了被援助方的自尊。我国律师制度改革的精神与契约性理念是相契合的,它可以为我国法律援助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律师帮助权的基本权利定位、法律援助的多元参与模式、法律援助实践的细则化以及法律援助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