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姜维霞 《社区》2022,(7):50-5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重要指示精神,山东省平度市将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作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有效载体,设立城市社区工作者专职岗位(以下简称“社工岗”),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2.
窦玉沛 《社区》2014,(13):8-9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改革任务,形成了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城乡社区。这要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更应该去“激活”社区,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共治”治理、“联动”治理,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区建设全面进入“治理时代”。新时代,在“国家-政党-社会”的治理结构中,中国特色社区建设明确坚持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着力构建各类主体的“多元共治”格局,展现“国家统合社会”的实践图景。新时代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定位与治理实践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政党治理的现实要求,以此适应中国特色社区建设,进而提供社区治理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6.
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调动城市社区成员参与积极性, 促成社区范围内 党、 政、 社、 居民四重协作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任务, 任务的不断实化需要追溯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 “动员” 优势。 历时性考察将关系式社区动员锚定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动能, 在 “城市社区” 治理场景中的共时性考察则昭示了内嵌于其中的路径连接角色、 成员整合角色、 情感驱动角色及要素运作角 色可发挥促进社区内部达成共识、 构建有机协作团体、 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整合治理资源的四重效力, 进而 实现动员-参与的效能转化。 然而, 当前城市社区中党政包办的思维惯性、 社区精英的悬浮化、 共同体验的 离场及互动过程的脱域持续 “对冲” 关系式社区动员的效能。 为此, 须以正式性制度关系和非正式性情感 联结为着力点, 将关系式社区动员融入城市社区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7.
治理重心下移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当下城市社区治理正面临着认识不深刻且有误区,缺乏社区治理规划,治理优质资源下沉不匹配,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壁垒阻力较大,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不足等现实挑战,无法有效回应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迫切需求;应当从践行协同协商协作理念,明确共建共治共享思路,科学制定社区治理规划,加强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人财物力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率,强化数字治理深度运用,提升科技在社区治理中的含量等多个层面上,不断加强、稳步推进,实现治理重心下移和社区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社区》2022,(7):22-23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提升社区服务居民水平作为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能力入手,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立“1+2+N”治理模式,全力推进落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切实增强。  相似文献   

9.
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我国社区分类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分类治理是基于社区异质化和社会问题社区化的现状考察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社区治理理念。从目标、依据、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社区分类治理的意涵和内容体系进行阐述,社区分类治理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作为逻辑前提。社区分类治理的具体推进路径是治理理念要从行政化逻辑转向以治理需求为中心,治理机制要从“一刀切” 转向“创新引领”,治理资源的整合要从“一元管理” 转向“多元共治”,借助信息科技,实现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精细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智慧社区是数字技术综合应用于基层治理全过程的结果,引发了社会治理结构与治理过程的双重转型。我国城市基层治理长期依托街居制,随着管理重心下移,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同时出现结构、功能失调现象。智慧社区的发展一方面重塑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关系,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冲击了以街居制为基础的基层管理体制,驱动街道及社区居委会的结构重塑与功能再造。就城市基层治理过程而言,数字化治理技术的应用推动着由精细化向智慧化、由“人—人”常态互动向“人—机”常态互动、由碎片化治理向一体化治理迈进的基层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1.
崔冠宝 《国际公关》2023,(15):104-106
推动基层社区治理与人民切身利益、基层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有助于为当前社区治理提供更加清晰的理论支撑,推动我国特色社区治理模式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本文提出社区元治理部门应积极行使组织培育、规章引导、资源支持三大手段,依托其“元治理”地位,构建“一核多元”式治理网络,发挥动员、协调、连接功能,从而推动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区治理主体过于单一、资源过于分散、居民社区认同和参与机制欠缺等一直是影响我国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和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症结。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历史性契机。本文以杭州市上城区“二化四网六平台”社区信息化模式实践为例,分析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社区的复合治理和参与式治理,并形成“国家一市场一社会合作共治”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价值追求,民主包含“立善政”与“谋善治”两层核心叙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功能的深层蕴涵,也是中国政治实现由“善政”到“善治”转进的逻辑必然。然而,民主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不是自动产生的。在现实场域中,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逻辑表现为:基于本国历史与现实,以完备的制度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创制性的制度潜能确证治理合法性,为释放治理效能奠基;以突出的绩效优势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积极性与认同度,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保障;以科学的决策设计吸纳人民意见,保障人民利益、人民参与和人民评价,提升治理聚合力;以高效的责任执行敦促政府尽责、落实回应与问责机制,深化党和政府的责任意识,塑造治理权威性。未来,优化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要在上下贯通、左右兼顾、内外联动中寻求调适、升级,即构建“点-面-链-架-体”的系统化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点,以多元协同为扩充面,进一步构建治理传播链、完善治理制度架,最终联通内外,打造治理共同体,促进各治理要素发挥合力效应,持续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全球性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社区治理从“政府行动”逐步转向“社会行动”,以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已成为共识。然而,通过对湖北省12个社区的调查发现,社区治理责任和治理能力错位阻碍了两者的转换和结合。这种错位集中表现在主体错位、认知错位、关系错位、职能错位和考核错位5个方面,错位的主要原因为社区行政化严重和社区治理能力不足。由此提出社区治理责任与治理能力错位的化解路径:减少社区行政责任,实现社区职能归位;增强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社区治理效益。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22,(7):14-15
202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以自治区《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为主线。紧盯社区治理“六增六提”行动措施和“11项微政策”落实,主动破解工作难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踏出了“一核三联五治五化”社区治理的“金凤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国农村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在技术手段、目标设置与治理格局诸多方面呈现出新型治理意蕴。但实际运行中,由于当前基层综合治理体制组织资源、制度资源的薄弱,导致农村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和结构面临了诸多困境和问题。从根本上看,农村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一项社区公共服务,同时也属民生法治领域的治理范畴。由此,在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下,必须建构与农村社区法治需求相适应的民生法治体系,以“共治”为思路推进政府、社区与居民依法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以“民生”为前提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矛盾纠纷治理,以“法治”为保障努力把社区矛盾纠纷的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而形成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实现以民生法治为导向的基本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区治理技术体系的建构过程实质是推进社区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技术化的过程,要义在于坚持“多元共治”理念,核心是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创设并应用多样性技术手段和工具,目的是实现社区有效治理和服务。从现实需求、价值取向、实践主体、技术工具、应用评价五个维度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技术面临网格功能泛化、物业管理专制、社工难以退出、协商参与不足等问题。社区治理技术的有效运用,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明确社会主体功能边界,增强居民委员会社区治理能力,激活居民自治主体性。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看,社区治理需要深刻转变,即政府理念从“管控”到“治理”,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各类资源从“分散”到“整合”,主体功能从“泛化”到“精准”,治理技术从“模糊”到“清晰”。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是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基础,决定着社会治理效能。两江市文中区的社区治理实践研究发现,社区治理实践存在着治理体系不顺和治理能力不足困境。现代社区治理必须打造更具效能、更有韧性,且能应对常态化和非常态化挑战的治理共同体。针对治理体系不顺,需要从治理理念和组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与重构;针对治理能力不足,则需要从治理方式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进行保障与支撑。因此,需要从4个方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坚持“人民至上”,创新社区治理理念;推动多元共治,完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注重科技支撑,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发挥专业引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理想类型”的型构方法,从“社区自理的效力”“社区治理的效果”两个维度建构了社区治理范式,并对“政府管制型”“政府主导型”“合作共治型”“社区自治型”四种治理范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共治型”是符合我国现实的社区治理模式,未来应从治理的社会基础、主体和行动机制等方面深化对社区治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历史和实践证明,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从“国家之治”到“大学之治”,当代大学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多变的外部形势和复杂的内部环境,深入探究发挥统战治理效能在大学治理中的价值所在、功能定位、可行路径,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高校应运用统战方法,发挥统战智慧,进一步强化责任主体,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将统战智慧更好地转化为治理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