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清政治小说以全新的叙述起点,设计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也开启了中国小说关注社会现实的大门。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的社会理想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绘的古典乌托邦图景。晚清政治小说想象和描绘了未来国家景象,实现了对古典乌托邦的超越。政治小说内容的功用性超过形式的艺术性,另外政治小说本身属于上层知识分子的集体愿望,没有体现普通民众的想法,因此没有实现最初的设想。但政治小说毕竟带给人们无限的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呈现出多向性特点,有对专制政体的批判和对立宪政体的赞颂,有对共和政体的抨击,有对“文明专制”政体的向往以及超越地球的极端想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政治氛围使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西方文化中的进化论、科学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交互作用有关,也不能忽视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的影响。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启迪后人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建设民族国家,思考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想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晚清出现了一批叙说"政治理想"的"类乌托邦"型小说。类乌托邦小说不同于晚清谴责小说的对现实的直白批讽,它们在幻想中熔铸了作者对如何突破现实的重重包围,从而走上强国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构成了小说与国家叙事的对话。笔者试以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与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为中心,探究其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4.
晚清"乌托邦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适应了中国人在当时构建民族国家的需求,其中包含了知识分子渴求实现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想因素,知识分子也在文学世界当中,通过多维视角和多层次对民族国家的具体形态进行了描绘,丰富了晚清民族主义的含义。晚清小说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想经由报刊传播和小说的阅读而进入大众之中,在推动民族主义从思想形态演变为社会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1902年梁启超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对60年后未来民族国家的愿景展开了美好想像,想像的风貌通过小说这种在晚清刚刚由边缘走向核心文体地位的特殊叙事形式予以展现,又通过报刊这种早期现代大众传媒实现了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基于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新中国未来记》未完成的民族国家的想像不但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种独特表现,而且中国文学宏大的政治叙事的的起源,是文学史上永远无法再现的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6.
晚清社会小说全面否定封建价值体系,扫荡整个封建官场,解构以吏为师的观念,消解政治小说国家想象的热情,描绘新型女性形象,颠覆男权思想,嘲讽新派人物,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美学特征。但社会小说陶醉于解构的快意之中,对于建构新的理想则显得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理论确实是存在着的。当时,对于小说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小说艺术性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小说的艺术性等一系列问题,革命派的看法同改良派相较,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在有关小说政治方向问题上,这种差异不仅更为明显,而且正是这种差异,把革命派的小说理论同改良派的小说理论从政治上区别了开来。然而,长时期来,在晚清小说史研究中,对当时革命派关于小说政治方向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由于晚清动荡的政治格局及适应读者的需要,梁启超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外国政治小说的创作意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相反,外国政治小说的译介逐渐向历史小说、英雄传奇、革命小说以及社会小说发生嬗变,在内容与形式上均融入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晚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难以定位的乱世,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折射了晚清一代中国人的想象和认同,对历史的体认及对自我的理解。文章从现代性体验的角度来重新切入《花月痕》这部被人遗忘的晚清重要小说,考察这部乱世飘零文本中所蕴涵的怨恨、颓废、回瞥等现代性因子,并以此作为晚清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文学表征,烛照晚清中国人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及其排遣的历史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提取晚清四大期刊小说中有关女性叙述的文本资料,从晚清文学作品塑造女性新形象、新品质(包括被赋予新内涵的旧式女性)、以及晚清男女两性在对女性问题思考的不同出发点和侧重点入手,分析晚清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审视在社会重大变革时期小说关于女性的想象与表述。  相似文献   

11.
晚清科幻小说一方面竭力描绘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新生活,从而解构神魔侠士想象的心理迷狂;另一方面承担着沉重的新民启蒙的时代主题,显露出政治愿望与科学想象的重叠特点;更重要的是晚清科幻小说的想象世界中还徘徊着诸多保守观念,表现出对一些传统的消极思想难以释怀。晚清科幻小说的想象带有浓重的亦新亦旧特色,很多旧观念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悖,以致于小说家在科学想象上放不开手脚,科幻小说的价值降低。即使今天,那些旧幽灵依然是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寻求自强的一种努力,科举考试在这时也得以复兴,并迫于时局而进行了变革的尝试。但由于这时期的科举被赋予了化解社会危机的政治重任,晚清统治者企图以功能之需去强化科举,不仅没有因时救弊,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清朝科举固有的弊端,直接导致了清末科举被废除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报纸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的媒体资源.因没有对新闻及时立法,清季爆发的“苏报案”等报案,令清政府感到措手不及.晚清的报案不同于康乾之时的文字狱,而报案的发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的新闻立法.但清季的新闻立法并没有起到实效,而革命党人巧妙地利用了报纸宣传革命,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诸如“国风报案”与山西巡抚被免、“大江报案”与国内舆论以及辛亥年间的假新闻,等等.因此,晚清由报纸主导的社会舆论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革命,更顺应了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5.
晚明到清末社会剧烈变化激荡,书法艺术风格变迁明显:从晚明行草的狂放到清前期赵董的柔媚、馆阁体的板滞僵化,到清朝中后期碑学复古。书法艺术风格的变迁与文化思想、书家个性、社会变动等深层契合。探索一定历史书风变迁,有助于深刻解读书家身世、时代思潮、社会政治等方面变化。  相似文献   

16.
清末留学热潮兴起,缘于“师夷之长技”之深化。留学问题的提出、有关制度的建立,回国后的任用都是清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社会重大变革。作为晚清社会政治近代化的构成,留学活动无疑对此期政局影响甚大。留学生群体成为晚清最为重要的社会变数,也是辛亥革命何以发生及怎样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对中国清末地方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而提出来的.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到中国,就成了近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思潮.地方自治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进步、民主思想潮流之一.地方自治改革,是清末社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清王朝"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是在中国近代民主潮流高涨中出现的.其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戌戊以来中国民主思想潮流的涌动及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折射.而日本对清末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中国纠纷解决机理发生变化,体现为成文法的完善,诉讼意识的增强,和判决力度的加大。由于外来侵略和建立近代法制的压力,清朝被迫进行司法体制变革,力图建立近代司法体制。但由于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司法体制转型先天不足,未带来纠纷解决的实质飞跃。  相似文献   

19.
<大清民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其"亲属"、"继承"两编的规定中既有一定的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精神,也承继了传统中华法系中以父系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作者认为这是缘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晚清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西方法律思想已在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洋务派官僚中深入人心.三是晚清统治者仍是当时世界上最保守的统治集团之一,我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影响还极为深远.<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法律文化的转型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