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范畴史上的革命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已往哲学相比较 ,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发生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中 ,“实践”范畴是具有总体性质、居于根基地位的哲学范畴 ,实际活动着的人即主体是其起点 ,全面的主客体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实践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把握这种哲学及其范畴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将旧唯物主义改造为革命理论的哲学成果,也是马克思扬弃旧哲学的最终哲学样态。在唯物主义历史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辨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的直观和最高的直观构成的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优先性,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揭示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真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不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停留于抽象的人的概念,更是以高级的哲学直观超越了直观范畴,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有机介入的实践范畴,使得直观本身在历史化了的唯物主义中获得异质性重生。  相似文献   

3.
政治理论论个人主义的本质及其思想渊源 —马走“宣传集体主义有害论鼓吹私有化的实质就是彻底否定公有制 “实践本体论”质疑试论“官倒”的几个问题一十论经济法主体论宗教信仰的特征 —驻“马克思主义就是宗教”的谬论切实把握伟大的认识工具 —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新实践唯心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先决条件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真善美的实践论意义审美范畴应引入认识论关于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关系的对话社会稳定的辩证思…  相似文献   

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实践哲学,即道德实践的继承和超越。把握道德实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征,既是正确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真正内涵的基础,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简论哲学真善美的研究对象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哲学之真研究的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包括本原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善研究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目的论、实践论和创造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关系论、作用论和价值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史对真善美的研究重心基本上经历了从真到善,再从善到美的三个发展阶段;真、善、美是哲学体系中密不可分和处于不同层次的三大范畴,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 现象通过感觉就能认识, 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 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 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 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 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实践及物质两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定位问题是肃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争论的关键。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但整个世界最后的基础不是实践 ,而是物质。马克思哲学是地地道道的物质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8.
论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以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的视角从"现实"与"可能"、"现存"、"历史"、"理论"、"抽象"、"理想"等诸多范畴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现实的内涵.作为实践结果的现实是不断发展的,把握现实、反思现实、超越现实的哲学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从哲学的本性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哲学.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自我扬弃、自我超越的哲学.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哲学的话,那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自我扬弃、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存在·自由·实践──萨特人学思想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自由·实践─-萨特人学思想剖析朱开君存在、自由、实践是萨特人学的基本范畴。本文试图通过时这三个基本范畴的剖析,揭示萨特人学的本质。一"人的存在"是萨特人学思想的出发点。萨特认为以往的哲学,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没有把人的存在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但是那种夸大实践并视为决定作用的“实践唯物主义”则有失偏颇;心管它为改革现存僵化的哲学教材体系带来新的启发,但其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仍值得商榷。鉴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阐释歧义太多,应尽量避免使用它来代替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需要革新。这种革新,既是新时代的社会实践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表现。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革新作了多种尝试,建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就是这种尝试之一。如何建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对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是搞实践本体论还是坚持物质本体论,则是这场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本体论之争的初步反思,就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质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张岱年的"新气学"是张载、王夫之气学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哲学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他通过对"气"范畴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阐释,对传统气学作出唯物主义的解读和梳理,构建了现代新气学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自觉地以继承和发扬"气学"为己任,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改造,促进古典气学向现代的生成与转化,对于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目前哲学界已有四种不同意见:(1)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有的则由此引申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主体性哲学。(2)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概括。与此基本相似的表述还有:实践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同义语”,“非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其科学性是十分可疑的。”(3)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总体特征”。(四)实践唯物主义的概括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14.
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著作经典 ,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哲学方法论范畴 ,劳动只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一个因素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具有价值方法论的意义。这样才在实践观上具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对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扬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对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码要求。过去那种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涵义的观点,仅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概念的一个方面。而“从事实本身把握事实”,才较完整地表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6.
实践范畴向来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近年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进一步将实践范畴取代物质范畴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谓之为“实践本体论”。足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问题在于,对于实践的理解和确定,似乎还有进一步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实践的形式、实践的特点、检验真理的标准,过去已经定论,但定论了的理论不一定没有罅漏;还如,实践作为被检验的对象,其标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诞生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扬弃”的中介环节,他对实践范畴含义的理解及阐释,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再到辩证唯物的成熟发展过程。马克思既看到了费尔巴哈比黑格尔正确的地方:唯物主义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又看到了黑格尔比费尔巴哈的深刻和高明之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作用,即人们通过意识和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科学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其他中产阶级哲学实践观的根本区别点应当明确: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直接现实性;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普遍性。进而可以总结其实践观至少具有如下具体规定:第一,实践是“革命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具有“批判意识”的活动;第三,实践是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基于以上论述认为,不能将存在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1845年马克思写成《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初步形成了他的新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提纲》中包含的“新世界观”之“新”,首先是哲学新视域,即从旧哲学的“解释视域”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视域”的根本转变;其次是哲学新体系,即初步形成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再次是哲学新特点,即新唯物主义体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