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920年前后,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了退潮的现象,由苏俄指导下的共产国际开始把注意力从西方转向东方。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在共产国际的“二大”上,列宁提出并制定了民族殖民地的革命理论和策略,要在远东寻找同盟者,建立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以与西方相抗衡。维经斯基与马林来华,都负有这个使命。当时苏俄认为中国可以合作的人物是吴佩孚,不是孙中山。维经斯基来中国,无意中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始终被视为国民党的附庸。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在东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在华寻找政治同盟。南方实力派陈炯明资深的革命经历、对新生苏俄的赞美和尊崇、反帝爱国的政治态度曾一度使他成为苏俄、共产国际选择的联合对象。然而事实证明陈炯明并非莫斯科式的革命者,"六一六"事件发生后,陈氏对莫斯科和中共的态度也急转直下,苏俄、共产国际结束了联合陈炯明的尝试,从而转向与孙中山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此为孙中山亲口承认.十月革命后,苏俄宣传理论不断完善,为其"移植理论"提供可能.苏俄、共产国际主要通过派往中国的代表来影响孙中山."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更是面受教益.孙中山在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上的努力最终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可.  相似文献   

4.
<正> 共产国际为指导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尤其是中国的革命运动,做了许多工作。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遭受了一定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几乎陷于绝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这些国家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在共产国际的历史上,有两次代表大会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东方国家的革命问题。这就是分别于1920年和1922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四次代表大会,这两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基础。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概念、获得最广泛的同盟者策略,阐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及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重视中国地方实力派是20年代苏俄政府对华外交中的一个特点,来华的苏俄和共产国际代表频繁与中国地方实力派接触也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重要表现。由于与北京政府恢复邦交谈判进展不顺利,而中国地方实力派的特殊地位使它们具有对北京政府施加影响的能力,与中国地方实力派联合将有助于中苏谈判朝着有利于苏俄方向发展,而且与它们合作有可能形成与苏俄联合反日的力量。苏俄政府对华的多重外交表明国家利益始终是苏联外交至高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革命必须而且只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必须以党的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教育同盟者 ,同时照顾其利益 ,发展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8.
苏俄在20世纪初在中国寻找盟友的历程异常曲折,从吴佩孚、陈炯明到孙中山都进行过接触。越飞使华对苏俄寻找盟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伴随苏俄在蒙古、中东路的利益得到维护,也找到了孙中山作为其统战对象。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我国民主革命之初是共产国际、苏俄首倡联合孙中山,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但联合孙中山则非共产国际、苏俄之初衷,而是在它们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的方针破产之后,特别是在一九二三  相似文献   

10.
1920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的时期。这次代表大会,为加强民族和殖民地工作,成立了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大会通过的列宁起草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明确提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这是因为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可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现象。”并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要绝对保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即使这一运动还处在最初的萌芽状态也应如此。会议通过的另一个文件,即《土问题提纲初稿》,则进一步指出:“城市无产阶级应当引导农村被剥削劳动群众参加斗争,至少,也要把他们吸收到自己方面来。”特别是这次大会的第四次会议上,列宁在讨论民族殖民地问题时的报告,阐明了“任何民族运动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因为落后国家的主要群众是农民……认为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是,共产国际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在统一战线领导权、中国革命道路、无产阶级国际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把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马林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播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种子,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陈独秀因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策略,主持起草了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了“二次革命论”.西湖会议后,陈独秀服从共产国际纪律,接受、宣传了“二次革命论”,受其影响,中共三大留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痕迹.由于国民党反对被改造、部分党内同志以及一些国际代表对“二次革命论”的批评,加上陈独秀内心深处不接受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策略,1925年五卅运动后,陈独秀部分地抵制了“二次革命论”.共产国际导致“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受到共产国际代表、反对派以及陈独秀本人的批评;斯大林、布哈林以及部分中国同志为共产国际政策进行了辩护;在批判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时,回避了其错误来源于马林和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素有苏联政府的"第二外交部"之称,其使华人员往往担负国际援助亚洲尤其是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和政府在华寻求革命新盟友的双重使命。廖仲恺与路博及马林的交往,有助于对苏俄革命情况及其对华政策的了解,也对其"联俄"思想的形成和在行动上推动孙中山实施"联俄"政策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怍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共产党对国民党施加政治影响,有利于扩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力量,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部分领导权。但是,这种形式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就是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容易淹没无产阶级的部分领导权和共产党的政治威望。正是因为存在着有利和不利这两个方面,所以在国共合作中,就有一个采取什么策略以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争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下面,我们想对当时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所采取的一些策略,以及它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1937.1——1947.3)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实行的三三制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的开端。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的策略,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没有论述过在资本主义远未充分发展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应当怎样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列宁虽有论述,指出: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不要融合和保持独立性的条件下,可以和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以反对共同的敌人,但未进一步阐释。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重国轻共”与国共党内合作的形成刘忠义,田相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和创建时期,共产国际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从一开始,共产国际就轻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力量和作用,根本没有指望中共谋求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反而对国民党不加深入仔细的分析而全盘...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大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的工作对于中国革命,还是有益的。当然,也有个别的原则问题的错误”。①这个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曾给予了很多积极正确的指导和援助,促进了大革命的发展。但是,共产国际在未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就充当了中国大革命的最高指挥者,轻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力量,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对国民党右派势力妥协退让,从而使大革命遭受到严重损失和重大失败。一、共产国际是大革命的最高指挥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为了促进和加速共…  相似文献   

18.
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访晤了孙中山,得出了应该实行国共合作的结论。他去北京向苏俄第一个驻中国使团团长巴意凯斯汇报工作后,便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对此完全赞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访问,提出了事关中国前途的两大命题,引发了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虽然在观点上针锋相对,立论也均有片面性,但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民族先锋,都希望能为中国的富强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高调主张社会主义否定资本主义,其主张受到民族心理和情感、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后的舆论氛围、苏俄和共产国际为实施其东方战略的强力介入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的工农联盟是工农政治军事联盟,其内容是俄国无产阶级要支持农民的土地革命,农民要拥护十月革命和支持革命向前发展,无产阶级要联合贫苦农民进行国内战争,无产阶级要支持贫苦农民对富农进行斗争,农民必须向苏维埃国家提供进行战争所需要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了建立工农经济联盟的思想,其内容是:必须重新考察工农关系,必须改善小农的经济条件,必须废除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制,必须发展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