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角色的缺席是当代许多女性小说文本书写母亲形象的一个共同语境。本文分析"缺父"的文本背景,阐释当代女性小说中母亲书写的性别文化内涵,指出"缺父"一方面意味着父权的无处不在,母亲的"妻性"被剥夺了,"母性"被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则是重建女性谱系的前提,使"母亲"重新获得"人性"、"女人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3.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4.
明清家族小说中对父亲角色开始了新的审视,不再是仰望与歌颂,而是贬抑与亵渎。小说往往以父亲的隐退表现父亲的失职,以无父书写消解父亲的权威,甚至对父亲进行审丑化处理,将父亲性格、能力或道德的缺陷作为审视的重心;在激烈的父子冲突中,以逆子的蜕变与冲击宣告着传统父权文明的颓败和父权维系的社会体制的衰败。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的探索.其“审父”意识的表露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2002年山东省枣庄市发现了春秋早期小邾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命父瓶铭文有"霝父"二字,系金文初见。对命父瓶铭文的释读可知,"霝父"为国族之名,"命父"是当时霝父国国君的字。"霝父"是太昊部族中崇拜雷电、雷雨的部族首领,他居住在一高处,后人称为"霝父丘"。此后,"霝父"成为地名、国族名。霝父国君的自作青铜瓶出现在小邾国墓地,体现了以霝父与小邾为代表的东周小国为谋求生存而进行联盟的外交策略,但霝父国与当时的霸主齐国相邻,却未依附于齐,因此最终被齐桓公所灭。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文化视域中。父性是权力的象征。然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父性的权威不断失落。和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现代性的步伐稍慢,父性的失落稍晚。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考察·父性仍呈现失落的趋势。中韩家庭剧中时父性进行艺术的表现,反映父性在当代生活中的失落。父亲形象在家庭剧中缺席·父亲成为生活的弱者和沉重的罪身,父亲被剥夺作为父亲的权利.在父子冲突中父性的权威逐渐失落。现实中父性的失落促使中国人回眸历史,寻找父性的记忆、关于激情和生命力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处于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妇女,被"吃"的不只是她们的肉体,还有她们的灵魂.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吕赫若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鲁敏是“7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鲁敏的创作基本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题材。“东坝”是鲁敏乡村题材的精神故乡。自2003至2009年,鲁敏写成了“东坝”系列小说。目前的研究基本局限于对鲁敏乡土小说成熟期,即针对“东坝”温情化书写的有限几篇小说。但是鲁敏是一位极具先锋意识的作家,其创作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人精神层面的审视,目前的研究还基本无法展示其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为从整体把握鲁敏的“东坝”系列小说可以从对“东坝”的审视性批判、温情化的诗意书写以及“暗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全面了解鲁敏“东坝”小说的精神内涵,展示其创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善的呼唤与礼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秩序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此模式也就成为传达余华小说创作轨迹变迁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便有父债子偿之说。尽管我国《继承法》并未明确规定父债必须子偿,但该说法不无道理,其中至少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成分。而且,我国《继承法》从来就没有对其予以根本否认,相反,在《继承法》中尚可觅得其踪。因此,为了保护子之合法权益,须严格限制父债子偿的成立要件,即只有父债具有合法性、子以继承为前提和债务清偿限定性等要件成立时,子方有清偿父债之义务。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3,(5):48-51
愚石小说《乡志》与刘照如小说《向北》都写了"父寻子"的故事,二者间既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乡志》中的"父寻子"只是主体内容的同质对应物,作者借助这部分文字,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生荒诞、干群疏离这种普遍现象,写一部鲁中南乡村断代史是他的创作主旨,而《向北》中的"父寻子"则否定了历史的确实性,否定了主体的行为价值。前者关注时代、社会,后者关注存在、历史;前者追求价值、意义,后者否定价值、意义;前者热,后者冷;前者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体,后者秉持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5.
隔海寻父     
父女情,骨肉亲。一位在战争年代与父亲失散的幼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在花甲之年思父之情更浓,在表叔的鼎力相助下——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情与法处于统一状态。回归历史文本《论语》中的"直躬证父"章与《孟子》中的"窃父而逃"章,不仅可以清晰明辨情与法的关系,也可以消解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诘难,还思想本来面目。另外,反思儒家思想中的情法关系在现代法制社会中的境遇,并为现代社会提供解决情法冲突的方法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是鬼子90年代末创作的极具感染力的中篇小说.小说隐含着"寻父"这一悲剧主题,其内在悲剧力量体现在人所处的极限困境和人的柔韧生命力所构成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王文兴的小说注重深入人物的内心,对潜意识进行细致的探索.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恰能分析范晔性格中本我的膨胀、自我的失衡和超我的无力,从而导致其自我囚禁、恨父厌己、日渐萎顿的三重悲剧.展示台湾转型时期小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秩序的质疑与颠覆.  相似文献   

19.
屈学研究领域内对屈·荒谷·冶父3地望的争议旷日持久。文章以楚国时代背景和统治体系为视角,借助卫星照片分析技术等,对该3地望进行新判读,研究认为,以山川形便命定的3地名同处一地(临长湖地区),并构成紧密的地名证据链;首次指出3地名相应的地理实体,并编绘历史地图分别注记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阐述拉卜楞寺主五世嘉木样的长兄黄正清与宣侠父的关系,特别述及他们在甘南藏区的活动以及为甘南解放事业奠定的良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宣侠父在拉卜楞的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藏族地区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