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物流产业效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三阶段SBM模型,通过对中国2011—2015年"东北三省"与"长三角"三省市物流产业效率的比较分析,探索"东北三省"物流产业效率提升之策.结果显示:规模因素是制约东北三省物流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与"长三角"三省市相比,东北三省物流产业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存在明显差距.建议东北三省应大力推进现代化物流运营系统建设,合理规划物流园区,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的区域性特征逐渐凸显,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效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促进二者良性循环发展,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设计/方法】选取2011~2021年长江三角洲区域41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Super-SBM-DEA模型、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区域41个城市物流效率进行研究,借助Tobit模型分析城市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结论/发现】2011~2021年长江三角洲区域41个城市整体物流效率较高,效率平均值在1左右徘徊;该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于规模效率,其次是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未能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产业集聚、物流资源利用、物流信息化水平对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产业结构对物流效率的正向作用还未显现出来,能源消耗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SUPER-SBM DEA模型,在分析物流服务业生产活动内在特点基础上,评价2008年我国地区间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得分,进而对DEA有效区域进行超效率比较及相关松弛变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障碍与相应优化对策。分析认为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国内地区平均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投入冗余;资源浪费与产出不足并存。应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投入与利用及产出控制角度分别采取可行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DEA分析方法是研究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整理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物流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数据,对吉林省物流产业的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吉林省物流产业技术平均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处于全国偏下水平.这说明吉林省物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现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虽然吉林省的技术进步指数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吉林省的物流业技术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吉林省应加强整合已有资源,优化投入产出,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及建设高质量的物流企业,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从而构建科学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2004年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创意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比较低,并且中国城市创意产业的无效率主要来自于规模的无效率;绝大多数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中国城市创意产业存在严重的投入拥挤与产出不足现象;各区域的创意产业以及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文化、科学技术、城市环境、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资本、产业规模、区位等是影响中国城市创意产业整体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进行评价,可以为政府部门科学制定物流规划、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及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以物流行业从业人数、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为投入指标,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物流行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构建了区域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对京津冀三地20092013年的物流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物流效率不同程度出现物流效率不高、协同发展程度较低等问题,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应该从空间、产业和企业三个维度促进物流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物流减贫效率的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19个欠发达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物流减贫效率评价指标,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减贫效率并对样本进行分类,随后构建时空地理加权模型,获取物流减贫效率外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物流减贫效率分解方面,各欠发达省份差异显著,分属于成长型、潜力型、需求不足型和能力不足型四种类型。成长型欠发达省份受人力资本、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潜力型欠发达省份受物流规模、区域政策、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需求不足型与能力不足型欠发达省份除了受物流规模与物流技术影响外,分别受区域政策、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因此,结合不同类型欠发达省份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成长型欠发达省份应积极推动教育与物流相结合;潜力型欠发达省份应持续关注物流投资规模的影响;需求不足型欠发达省份需正视物流先导性未有效体现所带来的短期性物流减贫效率低下;能力不足型欠发达省份应推进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物流信息交流、物流技术沟通、物流经济协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物流产业发展速度与物流产出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及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对区域物流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表现的更强;当物流产业发展速度中等时其对区域物流产出的贡献相对更大;随着时间门槛及物流产出门槛值的提高,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对区域物流产出的贡献不断增大。最后提出制定差异化物流发展策略,做好物流产业发展“速度管理”,以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现代物流发展格局,以物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物流业从业员工、区域交通线作为物流业投入基础指标,以物流业GDP、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作为物流业产出指标,构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托宾(Tobit)模型的物流效率评价及因素分析体系,对内蒙古2005-2014年物流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行了纵向实证分析。效率评价结果显示;相对于本区域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而言,内蒙古近10年的平均物流效率较高,但与物流业发达省份相比,内蒙古尚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路桥经济、综合交通网络、物流产业集群等针对内蒙古未来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境约束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BM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污染产出的40个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并与传统DEA模型测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总体能源效率较低,在不考虑环境约束情况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将被高估;再生型城市能源效率值及有效决策单元比例高于衰退型城市;环境污染因素及劳动投入成为影响资源型城市非能源效率有效的主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衰退型城市更需要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华东六省资源型城市为样本,利用SBM模型测算包含环境污染产出的27个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并与传统DEA模型测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总体能源效率较低,在不考虑环境约束情况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将被高估;资源再生型城市能源效率值高于成熟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环境污染因素及劳动投入成为影响资源型城市非能源效率有效的主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衰退型城市更需要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4—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际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物流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从产业经济层面分析,发现物流产业集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最大,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显著;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仅对当地进口贸易有显著正影响,但其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却是负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DEA模型,选取交通运输业从业人数、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等级公里数作为投入指标,选取物流业增加值、货运量周转量、地区GDP作为产出指标,对2012—2016年沿海九省的物流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及辽宁省的物流效率的DEA为有效,而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山东省的物流效率的DEA为非有效。对影响沿海九省物流效率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投入指标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从业人员与等级公里数对沿海九省的物流效率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为0.031;产出指标中的货运周转量对沿海九省物流效率的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为0.133。据此,建议物流DEA有效的省份继续保持自身的优势并发挥带头作用,加大力度发展城市群物流,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而物流DEA非有效的省份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全国物流业效率,基于Tobit模型研究科技创新对物流业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排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我国整体物流效率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同时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效率低下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R&D经费投入显著抑制物流综合技术效率,显著抑制东部地区物流效率,而对中部地区物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效专利数对物流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显著正向促进东部、中部地区物流效率;R&D人员全时当量对物流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物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各地区政府应注重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地区应加大资本与人才投入。最后,从科技创新角度,对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DEA-Malmqusit指数模型测度了东北地区2007—2017年农产品的物流效率.研究表明:近年来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显著提升,但要素投入不合理;样本区间内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早期波动较大,后期趋于稳定;辽宁省和吉林省的农产品物流效率优于黑龙江,前者效率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和提升.所以,加快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步伐、合理规划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物流、优化农产品物流空间布局、构建农产品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绿色物流效率进行测度,并将测度结果用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发现,中国近年绿色物流效率呈现“W”型波动态势,东部效率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差,上海、河北和安徽是绿色物流高效率地区。全国视角下绿色物流高效率组态形式有6种,依据变量的组合形式分为技术经济型、产业主导型、政府干预型和全面型高效率路径。从区域视角下组态路径探索中发现,东部地区高效率源自经济环境的富足和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中部地区得益于优质的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此研究为绿色物流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论可为区域绿色物流高效率发展提供支持性证据,为中国绿色物流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了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物流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京津冀13个城市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京津冀各城市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程度不同,河北各城市在物流产业供需方面和物流产业效率方面,与北京和天津有较大差距。北京和天津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其他区域有待进一步增强耦合协调性。障碍度模型分析发现产业效率支撑、科技教育支撑和产业供需支撑是排在前三位的制约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制造业是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大影响产业,其次是住宿餐饮业。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要重点从物流产业供需、产业创新、产业效率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效率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举足轻重。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1省份物流产业效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法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年份内,中国物流产业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物流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略高于中部,西部最低;物流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物流产业效率相似的省域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物流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与中东部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其发展重心经历了先向西再向东的移动轨迹。基于上述结论,从培育物流产业发展增长极、优化空间布局以及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省域物流高效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效率、产业特征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各地区创新投入的日益增加,创新产出却并未同比增长,创新效率差异不断扩大。产业成为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间传导环节,各地区已有的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基础则成为影响特定区域创新产出效率的关键因素。实证检验证明,我国除东部地区外,在中部和西部,创新尚未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远低于创新投入增长速度。在西部地区,创新投入越多,创新产出反而越少。在东部地区,创新投入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受益于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知识转化的显著贡献,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以及该地区多样化的产业类型带来的技术溢出和传递;与此同时,该地区发达的对外贸易和企业规模大小并未对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评价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文章以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EBM模型测算其经济与生态效率,以Kernel密度估计等分析其时空格局,采用网络两阶段模型测算其资源与环境效率,以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最后以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因素的驱动差异。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效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特征,且下游、中游、上游效率水平递减的分异特征显著,效率分布均存在“单峰”和“双峰”分布交替变化特征,环境压力对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不一;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总体相近,环境效率呈“长期微弱下降—短期急剧上升”的变动态势,资源与环境效率主要区域差异来源均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次之;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呈一定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则呈显著负效应,金融发展和财政支出对资源效率呈负效应,对环境效率则呈正向效应,各影响因子对上中下游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立合作共识、推动绿色转型、实施创新发展、扩大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