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随着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科举抡才的弊端日渐凸显,清廷转而向学堂选材。为及时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清廷对于学堂毕业生的奖励由菲薄转为优厚,不仅有出身奖励,更有实官奖励,取士与取官有混二为一之势。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清廷及时有效地任用各类专门人才,为其新政提供了人力资源,但由于其制度有较强的功利性,未能认真核算官缺位置和取官人数的关系,在实行过程中渐渐失去其制度设计原有的本意,最终被废止。  相似文献   

2.
清季民初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是一幅精彩纷呈的复杂历史图景,而山东的情形相当典型,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考察山东国文学堂的办学思路和取向,以及曲阜学堂的兴办进程,尤其是关注两校与存古学堂相关和相异的面相,应能增进对清季兴办保存国粹学堂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认识清季士人的思想冲突和观念竞争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1905年晚清中央政府谕令立停科举,但暂时保留优拔贡考试和举贡保送考职.此后河南、湖南、江西等省皆有因应上述政令“兼彰存古之义”的办学努力,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后来保存国粹学堂的兴办进程.过去对此研究相当不足.重建上述办学努力的相关史实,可从一个与科举停废直接相关的视角,增进对清季官方保存国粹努力这一复杂历史图景的了解.而对科举停废后若干办学方案的比照研究,或可推进对清季“学堂办法”与“书院考课”区别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管理探索与转型的特殊阶段。洋务学堂作为特设行政机构,其章程具有明显的行政法特质,约束着学堂作为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及其权力分配。章程集行政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突破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为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充分的经验积累与文本依据。这一时期章程的特质与流变,反映了中国新式教育与官员选任相互融合的制度化过程,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机构官僚化与教育管理集权化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5.
天山南北数目众多的各级各类学堂的创立,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对文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新疆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颇具规模的实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为新疆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新疆省官立法政学堂、新疆省官立陆军小学堂、新疆省官立中俄学堂等的创立,在培养了大批军工、商业、翻译人才的同时,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给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为新疆后来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清季官方以存古学堂为主要形式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是当时"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其对立面.但在日益激进趋新的世风中,官方的努力遭到了在野一方的质疑和批评."迂腐庸陋"、"窒塞新机"等皆成为存古学堂的常规"形象",影响着时人对官方办学旨趣的认知,尤其左右了很长时间里后之研究者对存古学堂的理解和定位.实际朝野双方的主张有明显的共性,多数时候是分享共同的思想资源,趋新士人的批评也与官方保存国粹的办学旨趣及其实际办学运作有相当的距离.重建清季在野一方质疑和批评官办存古等保存国粹学堂的相关史实,可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增进对清季停废科举后官办"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回向原典的方式考察当时朝野双方因趋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对立,应能推进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清末以科举为主体的选官制度的变革轨迹,系统地论及该制度的特点、变革的动议及变革过程。特别探究了选官制度的变革尤其是科举被废直接导致的三大危机:中央集权政府失却人才支撑、权威的进一步衰微、官场的混乱及吏治的腐败等政治危机,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整合功能弱化等社会控制危机,仕子、传统文化、封建政治的超稳定三角支撑被打破,封建统治在骤然间失去精神支柱的文化危机,并探究了危机对时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刊登的马自毅先生<"总教习"还是"洋文正教习"--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期间若干史实考证>一文中的某些观点和见解,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9.
对清末道德教育失败的反思——以存古学堂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存古学堂为主要内容的清末道德教育,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集中体现在舆论氛围恶化、存古学堂自身问题丛生及学部的政策支撑不力三个方面.探究清末道德教育失败原因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德育成功的关键;二、强化相关机构自身建设是德育成功的基础;三、合宜的政策支持是德育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晚清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学堂的根本动因,书院自身积弊丛生是内在动因,而新式学堂的出现则是重要的外部动因。这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给我们教育改革留下了诸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12.
梁启超参与主持的湖南时务学堂在短时间里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对西方近代以来新思想、新学说有相当体会的知识人,为维新变法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输送了人才.首批40名学生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大半死于国事,在戊戌变法、自立军起义、辛亥革命以及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都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湖南时务学堂值得夸耀的成就.然而,时务学堂在梁启超接手后,改变了创办宗旨,不是为湖南培养维新人才,而是成为其宣传个人政治主张的阵地,遂激起湖南官绅的激烈反对,并引发了所谓新旧思想的冲突.梁启超等人的这些做法对于开通内陆省份湖南的社会风气,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毕竟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13.
清末实业教育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前身,其发展与晚清教育改革进程相伴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部分。实业教育制度在清末癸卵学制推行以后得以确立。晚清实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包含政府、士绅和商人等多种力量。人为推动使实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师资力量不足是晚清实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而经济力量不是主要推动力,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实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期间 ,清廷大力推进新式学堂教育 ,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步。但清末学堂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种种缺失 :经费缺乏背景下的学务下放带来了种种社会矛盾 ;学堂发展在空间和结构上存在不平衡性 ;学堂管理不善 ,学风堕落 ;一部分学界中人态度不坚定 ,素质不高 ;学堂奖励制度使得教育内涵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这些缺失减弱了兴学效果 ,显示出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近代化的步履艰辛。  相似文献   

15.
王海燕 《江淮论坛》2003,(5):115-120
清末新政在全国掀起兴学热潮,清政府财政窘迫,经费问题是办学关键所在。为推广学堂,地方政府千方百计从各个渠道筹集学款,主要途径有:书院改学,拨寺观产业以开学堂,士绅捐款,挪用他款,加捐加税,等等。筹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堂的发展,但也留下了诸多隐患。新政的教育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抵制英国、丹麦、美国等列强对我国电信主权的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州马尾开办了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在1876年4月至1877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了140多名电报人才。该校培养的电信人才,不仅在福建、天津、台湾等地的电报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天津、南京、上海、台湾等地电报学堂的创建工作,并培养了一批后继电信人才,为我国的电信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7,20(3):65-68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9.
端方与暨南学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暨南学堂的创办是20世纪初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端方为暨南学堂的创办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可以说,没有端方就没有暨南,端方是一位在暨南校史上打下了深深印记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创办实业学堂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教育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既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 ,也是实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张之洞关于创办实业学堂的独到见解与实践 ,不仅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而且为当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