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介绍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状况,以及我国林业与森林资源的现状,说明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明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7-26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环境保护等生活实践的人民立场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武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2-35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生态问题。在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澄明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种主流思想,它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道路、制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
在文化视角下考察党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厘清二者交融契合的辩证关系.从文化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史文化一以贯之的文化源泉,党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生动的形态呈现;从文化范式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乎逻辑地为党史文化提供先进的范式母本,党史文化则顺理成章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转换;从文化创新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史文化生成发达的文化根系,党史文化则与时俱进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营造全新的文化境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生态文明全面而自由地实现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片面对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离开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建设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张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3-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需要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但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的研究应牢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或者说更为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卢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不能照搬书本又不能照搬外国经验,既要呈现中国作风和气派,又要体现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价值来发展生态文明。因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8.
郭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是青海省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国家已在青海省先后建立了两个循环经济试验区,对此学界关注程度很高,对试点单位工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对农牧业循环经济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高原生态畜牧业是循环经济在青海农牧区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本文以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在循环经济视阈下对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志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0-72
生态城市建设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主流,如何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心的课题。随着循环经济这一新经济形式的出现,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和途径,因此有必要深入地探讨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为准则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以经济学思想为指导建立了循环经济系统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经济学模型,导出了减量化最优资源投入和产品消费的求解方程。利用边际产量和边际效用,根据求解方程分别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利用效率进行了影响分析,可以说循环经济系统的减量化运行机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杨忠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36-42
本文分析了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和无害化处理过程的功能,导出了废弃物资源化系统的生产优化条件。根据废弃物市场定价的资源含量与治污难度的函数特征,研究了在边际收益均衡和市场博弈均衡下的市场定价机制,给出了废弃物市场交易定价的求解条件。作为一个自负盈亏单位,把废弃物的购买(可正可负的)支出计入成本,资源化价值作为效益,推导了废弃物投入量作为变量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相似文献
13.
对目前中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借鉴德国、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而对这一理念在内涵和实践应用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和扩展。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受到重视和强力推动,更多地是来自现实的需要而不是理论上的成功。如何结合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和研究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现途径问题,对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本文从循环经济在中国的产生背景、目标定位和理论研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理解和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显得非常紧迫。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背景、概念、特征和制约因素等的分析,得出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非常必要的结论,并指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子灿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8-21
循环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对保护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循环经济不等于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法不是环境法。将循环经济法视为环境法将会导致其与现有环境法体系的冲突。从立法层面看,应在环境法领域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并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前期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急于进行循环经济专项立法。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模式替代末端治理模式是一场范式革命。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物质流动的多重循环性、科学技术的先导性、综合利益一致性和全社会参与性等特征。我们应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生态系统子系统的人类社会,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基础上,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作为人类活动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需要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型的物质代谢模式,而不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代谢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与功能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5):107-112
循环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物质经济模式的功能经济。本文首先介绍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原则、模式,在对循环经济理论渊源进行追溯的基础上提出功能经济的概念,并分析它与传统物质经济的区别。最后,本文明确了循环经济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循环经济及其立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8-3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质变换的革命,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新的潮流,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推进环境保护立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势在必行,它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环境保护的一个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重强调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可行性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的发展途径,能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引致的资源能源约束强化、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压力加剧的问题,构建中央引领、地方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对破除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