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相对于诗词研究,散文研究则滞后了许多。究其因,缺乏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为之一。古人即有“知人论世”之说,这于散文研究也当是重要一途。文为人之气,因而以“气”论文当是知人论文的重要一途。文章力图在这一方面有所阐释,即从“气”的意义溯源,论其与人的精神风貌的初步结合,进而追及以“气”论文的源起、发展,最后以唐宋为例,述及影响文气的一些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3.
以“气”论文,在中国素有传统。所谓“气”,一方面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所产生的内驱力;一方面是指作品内容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气势。两者有因果关系。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文章之气是在语言流畅得宜的前提下产生的;而语言的流畅得宜,则  相似文献   

4.
宋人范温评杜诗时举了四个“全虚而意味无穷”的例子,虚,即虚字.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显然无法分析其所谓“虚字”.论文结合大量古人论杜诗中“虚字”和“实字”的例子,分析归纳,发现古人诗论中所说的“虚字”和“实字”与今天语法的界定不同.论文认为不能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界定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并指出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5.
<正> 古人曰“气候”,包含两个意思:气,指阴阳二气;候,指自然现象应时。阴阳二气交感的某一阶段,有一定的自然现象对应,总称“气候”。汉人把《易》卦与“气候”结合起来,称为“卦气七十二候”,或称“易候”,今传《孟长卿卦气图》即是。孟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氘。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合每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六十卦中的十二卦(复、临、泰、大壮、决、乾、遘、遁、否、观、剥、坤)为“消息卦”,主十二辰,七十二爻主七十二候。  相似文献   

6.
谈文学风格的刚与柔的,当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风骨》篇说:‘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是指气的重浊柔弱。又说‘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是指气的清新刚健。”曹丕讲的“气之清浊”。也就是刘勰讲的“气有刚柔”,不过这里又稍有差异。曹丕讲的“气有清  相似文献   

7.
刘大通过总结古人学古的经验,总结出“因声求气”的学文方法,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使“义法说”具体化,为中国的古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姚鼐在学习刘大的基础上,深入发展并系统化了“因声求气”的理论,提出了学古的“死法”与“活法”,把诗法与文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这一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常用述语。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三十余篇共六十多句用到了这个词。应该说,过去对“气”的探讨是很不够的。其实,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文论,就一定要认真理解这个“气”;不理解这个“气”,也就不可能透彻地掌握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以“气”论文,并不是刘勰的首创;但是,他在以“气”论文的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最早把“气”和文联系起来的是曾子。《论语·泰伯》篇曾记录下他的一句话:“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以,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此以气论辞始”。比  相似文献   

9.
劲节孤忠照两仪,更将馀事赋新词。“妾心元是分明月”,取义成仁此誓辞。 几年苦战此馀生,告别江涛恨不平。自有斗牛奇气在,冲冠怒发欲吞赢。 (论文天祥词) 吾国古人论文,一向重视作家人品。严嵩、阮大铖也都长于作诗,但是因为他们是擅权乱政、残害忠良的奸臣,所以严的《钤山堂集》、阮的《咏怀堂诗》,遂为世人所鄙弃。  相似文献   

1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文气说”以“气”论文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本文论述了“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的演变,并从创作主体、创作功能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文气说”细加辨析。  相似文献   

11.
自从曹丕论文言气,后之言气者愈来愈多。气之为物,本难捉摸,严几道即曾劝人勿再使用这个气字。但文章之气是客观存在,曹丕“以气为主”又是文论源头,不讲是不行的。然而讲者往往“言之愈高,即之愈渺。”毛主席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文气之所以越谈越玄,即由“从定义出发”,在概念上打圈子,而没有顾及实际。实际是什么?一是曹丕《典论·论文》这篇文章,二是曹丕  相似文献   

12.
古人的“坐”是两膝并拢着席或着地 ,双足在后 ,脚背朝下 ,臀部落在脚跟上 ,这是“安坐” ;与之相对的“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 ,又称“长跪”“跽”。“踞”是臀部着地或着物 ,两腿前伸 ,“蹲”与“踞”的不同在于蹲时臀部不着地。“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的原因 ,还由于古人下裳的形制。古人室内以坐西朝东的位置为最尊 ,可能是由于室内西南角“奥”为尊处的原故  相似文献   

13.
元代中期文人论“气”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坚持“以理论气”;二是以把“气”之盛衰与国运之盛衰、诗文之盛衰三者绑定起来论述。但元中期文人始终未能对政权有家国一体的感觉,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旁观者心态”,故而元代中期文坛始终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到了晚期,文人以“气”论文有了新的变化,表现有二:一是“气”论的向下转,即“台阁气”向“山林气”的转变;二是“气”论的向内转,即“以理论气”和“气运说”向以情性论“气”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昭示着文坛格局与走向的新变。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气,开始是作为哲学概念出现的,在《老子》书中有“抟气至柔”和“冲气以为和”。老子在谈到气和道的关系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以生。”这里所说的“一”,买质是指“气”。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气的概念引进了精神活动的范围,创立了“虚静说”。“无听之以  相似文献   

15.
"气"作为一个美学和文学批评范畴的提出,突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那种人化的和生命化的创作特色,这实际上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那就是有生气、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东西.以"气"论文,还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人对文体风格、语言文字声律美的重视,体现出中国古人整体和谐、辨证流转的思维特征.从这些方面,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在价值观念上的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和现状看,无指代词的研究是古汉语代词研究中最薄弱的一部份。就“莫”、“无”而言,没有发现古人给我们留下他们认为是代词的记录。莫、无的无指代词用法,直到《马氏文通》才开始被提出来。它称之为“约指代  相似文献   

17.
向来读《吕览》者,于《别类》篇“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韧)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之“白”、“黄”均无甚解。已故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认为该“白”指锡,“黄”指铜,此语乃相剑者称铜锡合金既坚且韧,可为良兵,以证古人已知青铜合金之性能及优点云云。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该篇前已明言:“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这倒是古人明铜锡合金性能主语。怎会接下遽有“白(锡)坚”之辞了锡较铜更柔甚明,故知其说之  相似文献   

18.
文气的源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它贯穿于各个领域,表现了古人对世界本体的观照.本文试从“文气”的源流演变角度来说明它是如何从哲学上的论人,到作家的个性气质,再发展到文学自身的特点的.  相似文献   

19.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创造性劳动的产品。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人创其书,书如其人。此之“人”,意谓“书法家”,此之书,意谓“书法作品”。关乎此,我国古人早有很精辟的见解。西汉时期的杨雄曾提出过“书为心画”①之说,虽然他说的书不是指书法而是指文章...  相似文献   

20.
“养气”说是中国古人对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孟子始从哲学角度论后天主体意识修养对人崇高精神境界形成的重要性,此论亦可推及艺术意义;刘勰则直接从艺术意义上论学创作中作家“蓄气”守气”、巧妙用气的重要性,并进而将自己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合而兼论,认为作家能做到气得其养、又善巧用,创作中将会获益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